首页
浏览文章: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做人 做事 做学问 (主讲人:闫坤研究员)——“明清史青年论坛”第二十九讲

发布日期:2014-10-21 原文刊于:

 【2014916日下午,“明清史青年论坛”举行了第二十九次学术活动,历史所党委书记闫坤研究员应邀作了题为“做人 做事 做学问”的精彩演讲。会议由清史研究室林存阳研究员主持,所内外学者和研究生院的博硕士研究生共计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历史所党委书记闫坤研究员

 

 

 

做人 做事 做学问

 

闫 坤

(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明清史青年论坛”是我们历史所的一个品牌,是把党建和科研工作结合起来的一个很好的品牌。很高兴能借这个平台,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人生经验。

 我觉得每个年轻人在他的成长历程中,老师也好,长辈也好,领导也好,如果有人点拨一下,你能理解,对你以后的人生肯定会很有帮助的。今天,我谈的题目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希望与大家共勉。

 

做 人

 

 我个人的体会,做人要能“五有”、“四戒”。

 “五有”是指:第一,做人要“有爱心”。父母把我们养这么大,真的很不容易。现在很多人是独生子女,可能体会不到,认为父母给他/她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但像我们这个年龄,家里少则三四个、多则五六个孩子,因为孩子多,所以能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所以说,要做到“有爱心”,首先就要爱自己的父母,懂得感恩。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这样的人是绝对不能交的。不管你将来有没有钱,对父母一定要孝敬。

 除了爱父母,我们还要爱祖国。在国内,大家可能体会不深,但在国外你就会感受到祖国对你是多么地重要。因为只有自己的祖国强大了,有实力了,你在国外才能挺起腰板。在国外,如果谁说中国不好,你会很敏感。祖国的强大,不管对我们这些做学问的人,还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都是一个坚强的后盾,所以我们一定要爱祖国。

 我们还要爱老师。大家都是从学生一路走过来的,肯定会有很多感悟。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我们都要爱自己的老师。大家来到北京之后,离自己的父母远了,那么老师就是我们的亲人,有什么事情一定要跟自己的老师说。当然,有些老师也许会特别忙,每位老师的性格也都不同。但是,只要他/她当了你一天的老师,我们就应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他/她。

 我们还要爱同事。就拿我来说,从来没想过这辈子会跟历史打交道,但是很荣幸来到历史所,跟大家成为同事、成为朋友,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经济学界有一种说法:你要成为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成为一个历史学家,第二成为好的哲学家,第三成为好的数学家,这三条具备之后,才能成为好的经济学家。我数学还可以,哲学懂一点点,历史我是一点不懂。现在,院领导把我安排到历史所,让我重新来学习历史,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大家能在同一个研究室里,能成为历史所的同事,真的是很不容易,单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就要珍惜同事间的这种友谊。大家每周返所一次,一年一共才来多少次?低头不见抬头见,希望从咱们年轻人开始做起,把每个研究室的氛围搞得好一点,大家都互相友爱一点,这真的就是一种缘分。

 我们做人还要善良,这一点也特别重要。善良比聪明更难。聪明是一种天赋,善良是一种选择,我想大家都听过这句话,但实际做起来非常难。因为聪明既然是一种天赋,相对来说来得容易些,但善良就不同了,是需要选择的。你可以选择善良,也可以选择不善良。作为老大姐也好,作为你们的领导也好,我是这样要求我自己的:第一,一定要善良;第二,一定要阳光;第三,一定要勤奋。不管做人、做事、做学问,牢记这三点,就会受益无穷。希望与大家共勉,我们每个人都能做一个善良的人。

 第二,做人要“有宽容之心”。宽容的前提是要坚持原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学会理解、体谅和善待别人。我经常说,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因为不管是谁都会有缺点,再完美、再优秀的人肯定也有不足之处。能看到别人的优点,才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如果天天盯着别人的缺点,心态就不会好。我们既不能低估自己,也不要高估自己。我觉得宽容别人、体谅别人的前提条件,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行换位思考。

 有一句话非常好: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在意,因为在你的生命里面,没有人有义务对你好,除了你的父母。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有道理。我们对别人好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你对别人好,还希望别人回报,那么你的这种好就不是完整的好;而且你的好,别人未必会领情,这样你就会伤心。所以,既然要付出,就是不要回报的付出。

 宽容也包括这些方面,我们要把好的事情与大家分享,让每一个人都有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尤其是要给年轻人一个舞台。比如,咱们所新提拔的各个研究室主任、副主任,就是要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这也是所党委、所班子达成的共识。我来历史所之后,发现咱们所里的70后都非常优秀,正好院里进行研究室主任改革试点工作,一些同志便获得展示才华的机会,走上研究室领导岗位。同样,各研究室的主任、副主任也要给自己研究室的年轻人创造好的发展机会。历史所是一个大家庭,如果我们劲往一处使,肯定能让咱们历史所变得更好。我时常对各个研究室的主任、副主任说,大家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多为别人想想,多看看别人的优点、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只要大家能做到遇到困难上、遇到利益让,研究室就会更加和谐、融洽。

 宽容地对待别人,高度自律地对待自己。这是从一个小人物变成一个成熟而有魅力的人最捷径的路。自律不是为谁,而是为了一个越来越有魅力的自己。自律的本质,就是自我雕塑,自我培养,自我教练,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才能够看到自己真正的成长与价值。

 第三,做人要“有感恩之心”。我们每个人能成长到今天,跟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爱都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对朋友,都应该怀有感恩之心。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依赖其它另一样东西,所以要学会感恩。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社会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花草鱼虫,感恩苦难逆境。

 我们的国家正处在转型期,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也是正常的,我觉得我们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发牢骚,我们更应该做好自己的事。如果大家都做好自己的事,咱们每个研究室就好了;每个研究室都好了,历史所就好了;历史所好了,社科院就好了;每一个像社科院这样的单位都好了,我们的国家就好了;每个小家庭好了,祖国大家庭就好了。国家安定了、强大了,我们每个人才能更好地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种好的心态,感恩国家的安定。

 除了感恩国家的安定,我们还要感恩逆境。其实,每个成功的人都曾遭遇过许多挫折,经受过许多苦难。人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快地成长,遇到的困难越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才会更强。我希望大家不要遇到难事就退缩,如果你能克服遇到的困难,就能进步得更快。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苦难很重要,你要有化解它的办法。

 第四,做人要“有敬畏之心”。曾国藩曾说,平生有三畏:第一,畏天命;第二,畏人言;第三,畏君父。人生存在社会里,肯定要怕点什么。比如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如果什么都不怕的话,将来肯定成不了材。我们对孩子不能溺爱,但也不能打骂,要言传身教,要有耐心,给他/她们做一个好榜样。

 像咱们社科院的研究人员,我们要敬畏什么?首先我们要敬畏自己做的学问。咱们院里有句话,叫“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行为守法律”。作为一个公民,你的底线就是不能触犯法律。作为一名社科院的研究人员,我们也不能毫无顾虑。一个人如果天不怕地不怕,他不可能有大的成就。总之,一个人总要有所“畏”,怕父母也好,怕法律也好,有所敬畏是没有坏处的。做人不仅要有底线,更要有敬畏之心。

 第五,做人要“有让自己快乐的信念”。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八九。”人这一辈子,不快乐的时候占大多数,真正让你开心快乐的时候很少。怎么把不快乐变成快乐,就要看自己的本事了。我们在座的30多人,可能也曾遇到过许多不快乐的事,其实,我也有我的不快乐。不过,人生苦短,只要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抱最大的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我想还是可以化不快乐为快乐的。

 另外,我们要让开心成为一种习惯。开心是人心里的一种感觉,如果你心里不开心而装作开心,别人是能看出来的。所以,如何做到心里开心,还能让别人从你的脸上读到微笑,这才是真正的开心。我的体会,什么事情能坚持三周以上,就能成为一种习惯。不管是锻炼身体,还是看书、做学问,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这样会终生受益。开心也要作为一种习惯来养成。

 你有苦难了、难过了、痛苦了,不需要告诉别人,告诉别人也没用。有些疼痛,只能自己忍受,除非跟自己的丈夫、妻子说说,但不能告诉父母,告诉父母只会无端地让他们增添很多烦恼,于事无补。你可以用微笑来宣泄所谓的悲伤,把悲伤压在自己的心里,时间会抚平一切。

 “四戒”是说,要戒骄懒、戒旁骛、戒浮躁、戒狂妄。

 首先是“戒骄懒”。所谓“十年磨一剑”,并不是说十年什么都不干,天天坐着等,剑就能磨出来,那不可能。笨鸟先飞,你天天写,可能也很难写出让别人满意的文章,但一定能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文章。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读书也可以算是一种积累,毕业之后进入工作岗位你就已经开始耕耘,而且必须勤奋。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好的行为坚持下去了,它就会变成一种习惯。我曾给自己划了一条线:40岁以前是耕耘、积累的时期,需要勤奋;40岁以后是收获期。这么多年来,除非生病、出差,我一般都是六点起床,七点差不多就到办公室,或者开始写东西了。我做科研的时候,一般上午写东西,下午看书。如果不返所,上午就从七点写到十二点,不管写多写少,都坚持写。所以说,要想成功,一定要“戒骄懒”,一定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尤其要能坚持。

 其次是“戒旁骛”。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确是充满各种诱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才能抵住诱惑,专心做学问呢?做历史研究的可能还好一点,很多人甘愿做冷板凳。但是,搞经济学就不同了,有太多诱惑。比如说一个单位不留你,你可以去别的研究单位,可以去做公务员,可以去证券公司,可以去银行等等。不过,即便有这么多的诱惑,你既然选择了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专心致志、坚定不移。所以我觉得,年轻人要“戒旁骛”。

 第三是“戒浮躁”。浮躁的社会决定了很多人都会不那么踏实,但是在大家都不踏实的情况下,你稍微踏实一点,就能与众不同。年轻人浮躁在所难免,关键在于要让自己尽量避免浮躁。我们经常对年轻人说不要急于求成,但是我觉着“急”可以,但不能急于求“成”。“成”是什么?一般来说指名和利。并不是说名利不好,但是你一定要相信水到渠成,只有自己扎扎实实了,然后才能收获你的名和利,做成一番事业。像我这个年龄,应该到了收获的季节,但即便是收获的季节,也不能不勤奋,还是要继续努力。

 最后是“戒狂妄”。我觉着年轻人,包括我在内,可以狂放,但不能狂妄。学海无边,能人辈出,大千世界比你强的人多的是,自己哪有狂妄的理由。相反,我们一定要谦虚好学,也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既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高,也不能妄自菲薄,“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一个连书都没有读过的人,他身上也会有可贵之处。一个大学问家或者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他是不会看不起任何人的。有学问、有能力的人尚且都不狂妄,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以上跟大家分享的“五有”、“四戒”,也算是我做人的几点体悟和感受吧。

   

做 事

 

 我个人觉得,做事要有“三要”。

 一是“要认真主动”。我,包括在座的年轻人也一样,并不单单是要做学问,以后也要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但不管以后做什么工作,做事一定要认真主动:主动思考,主动沟通。这也是我的一点经验。其实,做学问也是一样,一定要认真。做事认不认真,是你的态度问题;做的好不好,是你的能力问题。你把一篇公文或者论文交给领导或者老师的时候,如果满篇都是错别字,首先就说明你不认真,这是态度问题。你可以写得很差,那是你的能力问题,我们可以慢慢培养,可以教你、帮助你。一个人如果做事都不认真的话,那就什么都做不好。世间最怕“认真”二字,只要做事“认真主动”,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再者,就是要主动沟通。有的时候,一句话,你说到了,大家都明白了,要是不说,就要用十句话去补救。所以,你不要觉着自己是金口玉言,不舍得去说话,特别是当主任、副主任,包括做服务工作的,该说的话一定要说。多跟同事沟通,多跟上级沟通,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第二是“对事业要忠诚”。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忠诚。比如,你对某项事业忠诚,并不是说一辈子只干这一件事就算是忠诚,在每个时间段、时间点,你做好每项工作,才叫忠诚。我们在座的都是搞历史研究的,大家对所从事的事业都应该忠诚。同样,做研究室主任、副主任,对管理工作也要忠诚。忠诚的概念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一个人的可贵之处也在于忠诚。做人一定要坚持原则,一开始别人可能会不理解你,但是只要你坚持原则,按照理性去做事,最终都会得到理解的。而且,做人要有底线,这也跟忠诚有关系。只有忠诚了,你才能精益求精。

 第三是“办事要可靠”。可靠就是说,无论是老师交给你的科研任务,还是领导交给你的工作任务,你都要有落实、有反馈、有始有终。而且,做事情要学着换位思考,考虑这个事情别人会怎样做,或者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做学问

 

 关于做学问,我想谈两点。

 一是勤奋。做学问没什么捷径可走,就是要多读、多想、多写。我们都是读书人,多读就不多说了。多读的同时要多想,关键是要落到笔头上。做什么事情,只要不违法,只要你认为是对的,就不要太在意别人有什么想法。从我的角度讲,我认为多写才能写出更好地文章,因为每个人的资质禀赋、聪明程度都不同,笨鸟就是要先飞,就是要多写。所以,我觉着勤奋是必须的,不刻苦、不勤奋就达不到事业的最高点。有这样一句话:“奋斗是每一天都很难,可一年比一年容易;不奋斗就是每一天都很容易,可一年比一年难。”年轻人如果每一天都很舒服,天天坐在那里空想,怎么可能会出成果?有的事情很难,但是别人却能做到。因此我们要扪心自问,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努力得不够。做学问没有别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要勤奋,要多读、多想、多写。

 二是处理好科研与管理的关系。年轻人迟早有一天要走上领导岗位,不管是大是小。怎么才能正确处理好科研与管理的关系呢?有些人不愿意当主任、副主任,认为影响科研,但是我觉着这个事情要辨证地看。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你可以把科研之余用于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用到管理上来,合理安排时间,提高科研效率,这样你就不会觉着做管理是牺牲时间了,而且能游刃有余,还会觉得很开心。所以,要想处理好科研与管理的关系,关键是能提高做学问的效率,要把别人娱乐的时间用来读书。

 我觉得做管理也并不耽误你做学问。为什么呢?因为视野不同了,眼界更开阔了。比如说,我原先是就财政论财政,而现在研究财政,就会把它放在国家的大背景下,放在整个经济的大视野下,或者说放在国家政策的大视野下,进行研究。我们做管理,对于国家各个方面的政策了解多了,眼界也开阔了,写东西的角度就会不同,视野也就不一样了。所以,建议大家不要把管理看作单纯的管理,它其实会让你受益良多。什么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做了管理工作之后,视野不同了,只要你用心,对搞科研还是有好处的。

 

理想与希望

 

 最后,我还想对大家说几句:一是谈谈我的理想,二是对大家的希望,三是做个总结。

 看我微博的人都知道,我的理想就是:“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是我希望的理想状态,特别是在50岁以后,更想如此。“像蚂蚁一样工作”,工作起来就认真、踏实、努力、执着进取、持之以恒,克服困难,做好自己的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就是说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生苦短,你只是一味地去工作,没有乐趣是不行的。工作之余还要放松心情,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爱好。做学问的同时,可以把生活搞得丰富多彩一点,穿着打扮也要得体一点。我很欣赏一句话,叫“优雅地老去”。不管你做什么,不管你年龄多大,女同志一定要让自己干净、优雅、得体,男同志也是一样。有成绩大家要共同分享,有困难大家要一起承担,做事不能违背原则。这些方面都是体现我们要“像蝴蝶一样生活”的。你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你一个人,还会影响到你的子女、身边的人,所以我们要谦虚谨慎,要“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

 对大家的希望,就是希望大家能“做最好的自己”。有时候跟别人比是必要的,但你要记住,每个人是不同的,如果老拿自己的弱点跟别人的优点比,你就会变得不自信。多看别人的优点是正常的,但是要扬长避短,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考虑在一定时间内怎样逐步提高、做最好的自己,这才是最关键的。我把这些体会跟大家分享,就是想让大家提早知道:在成长过程中自己有哪些不足,今后一定要尽量避免;对于别人的优点,能学到的就一定要学,学不到的可以考虑通过另外的方式来提高自己。所以,做最好的自己,所有的努力并不是为了战胜别人,而是为了战胜自己。

 最后一句话,结合今天演讲的题目“做人、做事、做学问”,我想说: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有了快乐就有了健康,有了健康你就有了一切。做事要多想想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提高做事的能力。做学问要不知足,因为学无止境,更上一层楼,才会有更多地收获。

 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与大家共勉,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能够少走弯路,多一分愉悦。总的来说,希望大家“做最好的自己”!

 

 

清史研究室林存阳研究员主持

 

 

与会者认真聆听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建国内大街五号 邮编:100732 网站主页

E-mail: hbliu@cass.org.cn

欢迎转载,敬请注明:转载自 中国古代史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