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断代史>>宋辽金元史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元镇守武昌“平阳太原万户府”考——以万户郑氏为中心

发布日期:2015-07-02 原文刊于:《吴天墀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
刘晓

 

武昌路(原鄂州路,1301年改为武昌路),为元湖广行省治所,这里长期驻扎着两只精锐之师——平阳太原万户府与保定万户府,均为上万户府级建制,是蒙古政权历史上成军较早的两只部队。其中,平阳太原万户府自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始即组建成军,是入元以后少有的以两处地名为军号的万户府。元朝南下征服南宋后,于至元十三年1276开始驻扎武昌,直到元末红巾军大起义爆发后才冰消瓦解,前后存在长达八十余年。以下,笔者以世袭担任平阳太原万户的郑氏为中心,对该万户府在有元一代的发展情况作一初步考察[①]

 

 

平阳太原万户府首任万户郑鼎(1215-1277),号也可拔都。事迹除《元史》本传外,尚有翰林学士王所撰神道碑(收于《(成化)山西通志》卷一五),《元史》本传显然根据后者删削而成,但有不少疏漏。据王所撰神道碑,郑鼎“先世荥阳人,后徙泽州阳城县”。按,荥阳为郑氏郡望,所谓“先世荥阳人”应为假托之辞。袁希耽为郑鼎父郑皐所撰神道碑称:“公之先自荥阳徙居泽州阳城,卜居县中,自六世祖再徙家乡之泽阳乡屯城村。”[②]袁桷为郑鼎子郑制宜所撰行状亦称其本贯为“泽州阳城县泽阳乡屯城里”[③]

郑鼎家族累世务农,至郑邻,“生子三:曰盛夫,曰珪,曰让,皆冠儒。”蒙古大军南下侵金,郑珪次子郑皋(1193-1228)始于当地纠集义兵,保卫乡里。“金季丧乱,四方盗贼猬起,公率义旅镇遏之,无敢犯境者,一乡赖之得安。”[④]金室南迁汴京后,黄河以北成为蒙金逐鹿之地。1220年二月,金宣宗封河北、山东、山西地方武装首领九人为公,置公府,号“九公封建”。其中,上党公张开开府泽、潞、沁州,以泽州为忠昌军,沁州为义胜军[⑤]。郑皋的家乡泽州隶属张开,“上党公知其才,擢为兵马提控。从事久,积有勋劼,进阶忠昌军节度同知。”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张开兵溃,郑皋投降蒙古军统帅木华黎,“王嘉之,赏赉优渥,遣使奏朝廷,新命公为忠昌军节度使。”[⑥]同年十一月,郑皋病卒。

郑皋去世时,长子郑鼎年仅十四岁,弱冠任千户,统泽、潞、辽、沁四州兵马。他曾于甲午年1234从蒙古大将塔海绀不征蜀,后来又随时为宗王的忽必烈(《元史》本传作宪宗,实误)征讨大理国,深得忽必烈信任,自此即追随忽必烈左右。己未年1259,蒙古分三路大举南下伐宋,忽必烈受命率中路军进取鄂州,郑鼎随军征讨,立下赫赫战功。

中统元年1260三月,忽必烈于开平即位称帝。当年五月,郑鼎被任命为平阳太原两路万户,是为平阳太原万户府军号出现之始。另据《元史·世祖纪》,中统元年五月,“诏平阳、京兆两路宣抚司佥兵七千人,于延安等处守隘,以万户郑鼎、昔剌忙古带领之,贫不能应役者,官为资给。”[⑦]上述记载与郑鼎出任万户的时间相同,应与平阳太原万户府建军有关。按,今天的山西与陕西地区,在蒙元初期被视为同一处士兵征集地。除太宗窝阔台己丑年(1229)所立汉军三万户之首——平阳、宣德等路万户刘黑马外[⑧],庚子年(1240郝和尚拔都任宣德、西京、太原、平阳、延安五路万户[⑨],丁未年1247梁瑛任西京、平阳、太原、京兆、延安五路万户[⑩],两万户府号均涵盖山西、陕西两地。从《元史·世祖纪》的记载来看,元初征兵应该也遵循了这一传统。昔剌忙古带生平不详,如果他确为万户的话,则此次佥军似按两路宣抚司兵源征集地,分别组成了两个万户。

前面谈到,平阳太原万户府成立伊始,即进驻延安等处,这应该是为了防备拥护阿里不哥为大汗的阿蓝答儿、浑都海军队,而据王磐所撰神道碑与《元史》本传,郑鼎所部确实也参与了讨平阿蓝答儿、浑都海叛军。此后,“中统二年(1261)五月,授河东南北两路宣抚使,赐佩金虎符。中统年十二月,改授平阳太原等路宣慰使。”[11]按,忽必烈即位当年,设十路宣抚司,以“张德辉为平阳太原路宣抚使,谢瑄副之[12]。但第二年二月,忽必烈召平章政事王文统率各路宣抚司官员北上开平,重新调整了各宣抚司长官,而新任命的宣抚使名单中即有郑鼎[13]郑鼎中统三年改任平阳太原等路宣慰使,亦可见《元史·世祖纪》:三年三月,“遣郑鼎、赡思丁、答里带、三岛行宣慰司事于平阳、太原。……敕河东两路元括金州兵付郑鼎将之。”[14]至此,郑鼎除升任宣慰使外,所部兵力又有所充实。

郑鼎任宣慰使前后凡五年,“至元三年(1266)三月,授昭勇大将军、平阳路总管。……七年,授签书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尚书省事。”[15]在四川期间,为配合襄樊战役,郑鼎率所部于至元八年参加了进攻嘉定的牵制战。“公以兵巡按东川,过嘉定城下,城中出兵挑战,公以兵应之,战江水中,获其总?管李、拨发官杨进,获舟船不计其数。”[16]上述记载,在《元史·世祖纪四》与《赛典赤传》均可获印证:“(至元八年)五月乙丑,以东道兵围守襄阳,命赛典赤、郑鼎提兵,水陆并进,以趋嘉定,汪良臣、彭天祥出重庆,札剌不花出泸州,曲立吉思出汝州,以牵制之。”“八年,有旨:大军见围襄阳,各道宜进兵以牵制之。于是赛典赤偕郑鼎率兵水陆并进,至嘉定,获宋将二人,顺流纵筏,断其浮桥,获战舰二十八艘。”[17]同月,郑鼎改任军前行尚书省事[18]

至元十年襄樊战役胜利结束后,元廷决定大举南下灭宋,郑鼎所部也从四川战区东调,划归伯颜集团,先后参加了郢州、沙洋、新城、阳逻堡等战役。据王磐所撰神道碑,

    至元十二年正月,奉圣旨镇守黄州。四月,改授河西(应为淮西)路宣慰使,镇守蕲州。至元十三年二月,迁昭毅大将军,赐银一十锭,镇守蕲州如故。……至元十三年九月,移镇鄂州。至元十四年,迁镇国上将军、湖北道宣慰使,镇守鄂州如故。

按,伯颜大军于至元十一年十二月占领鄂州后,留下五分之一约四万军队,由阿里海牙率领,戍守鄂州,以巩固后方[19],郑鼎所部平阳太原万户府大概此后即隶属阿里海牙集团[20]。伯颜大军主力则继续沿江东下,十二年正月,宋黄州守将陈奕、蕲州守将管景模相继投降,随后由郑鼎部接防,直到十三年九月,郑鼎始移镇鄂州。而据《元史·世祖纪》:

    (至元十四年三月),诏郑鼎所将侍卫万人还京师。崔斌、阿里海牙同驻静江。忽都铁木儿、郑鼎同驻鄂汉。贾居贞、脱博忽鲁秃花同驻潭州。……以郑鼎所部军士抚定静江之劳,命还家少休,期六月赴上都。[21]   

据此,郑鼎部所部不仅有侍卫亲军万人,且手下军队一直打到广西静江。但实际上,这里的郑鼎应为郑温之误。据《元史·郑温传》:

    至元六年,进怀远大将军、右卫副都指挥使。……十二年,升右卫亲军都指挥使,率三卫军万人,从攻岳州、江(州)〔陵〕、沙市、潭州,皆有功,平章阿里海涯赏银十锭。十四年,入朝,迁昭勇大将军、枢密院判官。[22]

另据《元史·世祖纪》:至元十二年正月,“遣(左)〔右〕卫指挥副使郑温、唐古、帖木儿率卫军万人,同札的失、囊加带戍黄州。”由此可见,同郑鼎一样,郑温在至元十二年正月也曾奉命镇守黄州。只不过,郑温在黄州驻守的时间很短(郑鼎有可能在他离开后始接防),很快即率三卫侍卫亲军万人随阿里海牙大军南下,除三月降岳州,四月降江陵、沙市,十三年正月克潭州外,有可能还参加了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静江之役。至元十四年战事结束,郑温率所部侍卫亲军还朝,所谓“郑鼎所将侍卫万人还京师”,实际上应该指郑温部侍卫亲军万人,“郑鼎所部军士抚定静江”,也极有可能是郑温部所为。《元史》将两人搞混,有可能是因郑温同郑鼎一样,也拥有“也可拔都”的称号[23]

郑鼎在鄂州驻守有一年多时间。至元十四年,南宋流亡朝廷大举反攻,战火也波及到鄂州。据《宋史·瀛国公纪》:

    五月,张世杰将兵取潮州,文天祥提兵自梅州出江西入会昌县。淮民张德兴亦起兵杀太湖县丞王德颙,据司空山,攻下黄州、寿昌军。丁已,遇宣慰郑鼎战樊口,鼎坠水死。[24]

郑鼎战死,对鄂州震动很大。元人张养浩所撰陈天祥神道碑透露了当时的紧张局势。

会寿昌、黄州盗起,宣慰使郑公将兵击之,至樊口,败死。士卒还言贼盛且鋭,将攻阳逻堡。鄂城门昼闭,民凶凶不能市。时诸兵皆隶参政忽都帖木儿麾下,公(陈天祥——引者注)见其犹豫无出师意,谓参政贾公:“阳逻堡阻山而垒,贼所不能攻,政使其来,是授首于我。况剽遬轻动,南寇常态,以我突骑当之,其败可旦莫冀。胜此,则江南诸郡自靡矣。”贾白忽都帖木儿,且以义激之,遂引兵出城,贼波骇溃散,死者十六七[25]

按,至元十三年鄂州行省改为宣慰司时,忽都帖木儿、贾居贞、郑鼎等人均为宣慰使。贾居贞与郑鼎大概此时产生龌龊,为避嫌疑,称病不出,后在陈天祥的劝说下,才复出视事。郑鼎战死后,败军逃回鄂州,声言敌军将进攻阳逻堡,闹得城中人心惶惶。统兵官忽都帖木儿起先不敢出兵应战,陈天祥鼓动贾居贞出来主持大局,在贾居贞的软硬兼施下,忽都帖木儿终于决定出征,并最终平息叛乱。此外,平叛过程中,已深入江西、福建的元军统帅叶谛弥实也曾率军回援。“黄人叛,公方赴赣,帅府以公旧镇,威名素著,俾总江西兵往讨,复之,麾下无敢纵掠,民感德为生祠。初,湖广兵屯樊口,公言形势不利,其将郑(当即郑鼎——引者注)不听,果为贼劫,溺死。公之入也,得其虎符贼中。”[26]

另外需提及的是,蕲、黄之乱发生时,鄂州人心已严重不稳,鄂州属民傅高等聚众起兵响应。据《元史·贾居贞传》:

    初,遣郑万户讨贼,郑言:“鄂之大姓,皆与傅高通,请先除之,以绝祸本。”居贞曰:“高鼠子无知,行就戮矣,大姓何预!吾能保其无他。”郑既领兵出,留其所善部将,戒曰:“闻吾还军,汝即举烽城楼,内外合发,当尽杀城中大姓。”会其人战败溺死,其事始彰。[27]

如果此事属实的话,那么,郑鼎的死应该说在客观上使鄂州免于生灵涂炭。实际上,郑鼎败死后,又有将领重申此议(大概其中即有郑鼎部将)。在陈天祥建议下,贾居贞力排众议,制止了这一野蛮行为。

    始,将士闻贼至,咸谓贼声攻阳逻堡,实击鄂州,城中必有内应,宜尽捕大姓,防患未然。贾公不可,众执愈坚。公(陈天祥)曰:“此州宿重兵不少,使贼能翔,亦无从而至。其主是议者,不过利彼财物耳。”由是众议遂格。[28]

也正因此缘故,柯绍忞《新元史》为郑鼎立传,称:“鼎一时名将,独以此事为人所訾焉。”[29]

 

郑鼎子郑制宜(1260-1306),小字纳怀。妻可列真氏(即克烈氏),为丞相孛罗之女[30]。事迹除《元史》本传外,尚有袁桷所撰行状。

郑制宜年幼时,曾由郑鼎携带觐见忽必烈,忽必烈命其从大臣学习给事仪。至元十四年郑鼎战死后,年仅十八岁的郑制宜受命承袭平阳太原万户,仍旧镇守鄂州,因当时鄂州暂缺管民长官,郑制宜并摄治鄂州民事。至元二十三年,郑制宜被征入朝,次年因扈从忽必烈参加平定乃颜之乱,以功授怀远大将军、枢密院判官。“二十八年,超拜湖广省参知政事。”[31]此前不久,权臣桑哥刚刚倒台,其党羽湖广行省平章政事要束木也被处死。郑制宜辞行时,忽必烈曾许其任取要束木家资之精良者,但为郑制宜谢绝。不久,郑制宜又面奏忽必烈:“臣向留鄂治兵,臣母知臣年未更事,乞臣侍陛下宿卫。今不以卑鄙,预外政府,朝夕思念,不胜任,敢昧死以请。”于是郑制宜再次被征入朝,担任御史台侍御史[32]

至元三十年,元朝于衡州设枢密分院,郑制宜出任副使。

    湖南地阔远,群寇依险出没,昭、贺二州及庐陵境,民常被害。制宜率偏师徇二州,道经庐陵永新,获首贼及其党,皆杀之。茶乡谭计龙者,聚恶少年,匿兵器为奸,既捕获,其家纳赂以缓狱事,制宜悉以劳军,斩计龙于市,自是湖以南无复盗贼。[33]

此后不久,“元贞元年(1295),有制:行枢密院添置副使一员,与制宜联署。制宜以员非常设,先任者当罢。”[34]于是辞任,入京师任大都留守,领少府监。不久,兼任武卫亲军都指挥使,知大都屯田,进阶资德大夫。大德十年(1306)卒。

郑制宜自至元二十三年被征入朝后,虽在二十八年、三十年曾两次回湖广行省,一次任湖广行省参知政事,一次任行枢密院副使,分院衡州,但时间都很短,其他大部份时间则在京师供职。在此期间,他为郑氏家族又赢得了一个世职——武卫亲军都指挥使。郑制宜去世后,其子郑钧(郑阿儿思兰)袭任武卫亲军都指挥使[35],郑氏原来的世职——平阳太原万户,则在此前已转由其旁支——郑鼎的弟弟及其后裔担任。

 

 

郑制宜之后接任平阳太原万户者,先为其叔父、郑鼎二弟郑庭瑞(又作廷瑞),按,郑庭瑞早年亦在军界任职,“中统三年祗受宣命,充平阳太原新军千户,赐符腰金。四年,改充泽、潞两州诸军奥鲁万户。”[36]他接任万户时的官阶为信武将军,时间当在至元二十三、二十四年间。不过,因郑庭瑞此时年事已高,至元三十年后,又将万户一职传给郑鼎三弟郑甫之子郑昂霄[37]

郑昂霄起初在朝担任世祖忽必烈怯薛。刘岳申所撰墓志铭与许有壬所撰神道碑载其事迹甚详,内容大同小异[38]。这里迻录许有壬神道碑的记载,并稍加说明。

    大德间,顺元土官宋隆济纠折节、阿女啸诸蛮阻险弄兵,枢府檄公从分省进击,首破关栅,日有俘戮,因粮于贼,所过必扫荡而后已。云南、四川约兵未至,他将分地应接,贼乘隙纷出,公悉败之,总田万户突进,始通道,与约兵会。五年冬出师,七年春贼平,公之功居多,入朝赐银钞、金段、弓矢,以明威将军进怀远大将军。

成宗即位后,想效法祖父忽必烈开疆拓土,于大德四年(1300)派湖广行省右丞刘深率大军远征八百媳妇国,因大军沿途骚扰,激起八番顺元水东土官宋隆济、水西土官蛇节等的反抗,结果酿成巨变,举国震动。为平息叛乱,元朝先后从湖广、四川、陕西、云南等省及思播等地调集重兵前往进剿,郑昂霄部也参加了此次军事行动,直到七年春才最后讨平叛乱。因战功居多,郑昂霄的武散官阶由明威将军升怀远大将军。

    延祐元年,覃定远大将军。三年,分戍广西,捐财赏功,身冒矢石,平静江二十四寨,斩其首梁君政,擢中奉大夫、广西两江道宣慰使都元帅。右江岑世兴侵掠州县,招抚宁敉,复其所侵。泰定二年,复万户职。广西猺贼大作,诏左丞乞住及公督师,赐绣段甲仗,给传符分进。焚巢获丑。有旨原悔罪者,躬入险,谕德意,降洞寨八十五,猺二百五十二户,男女八百五口,器械数百,陷贼者归其亲。

延祐元年(1314),郑昂霄的官阶又升为定远大将军。三年,分镇广西,平定静江猺獠梁君政之乱,以功升中奉大夫、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兼都元帅,收复土官岑世兴所侵州县。泰定二年(1325),辞宣慰使、都元帅职,复任职位较低的平阳太原万户。其原因,按刘岳申的说法,是“重弃祖父勋名”。按元朝惯例,万户升任阃帅后,原来的万户一职会由家族其他成员承替,郑昂霄由宣慰使、都元帅降任万户,说成是珍惜祖、父勋名,显然是说不通的,很有可能另有隐情。此后,广西庆远等地猺人复起,郑昂霄又奉命与湖广行省左丞乞住督师进讨,立有战功。

致和元年(1328)七月,泰定帝在上都病逝。同年八月,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等人在大都发动政变,派人到江陵迎请武宗子怀王图帖睦尔北上。九月,立图帖睦尔为帝,改元天历,是为文宗。与此同时,上都方面也宣布泰定帝子阿剌吉八即位,改元天顺。两都之战就此爆发。图帖睦尔从江陵北上的同一天,“遣使召镇南王铁木儿不花、威顺王宽彻不花、湖广行省平章政事高昌王铁木儿补化来会。执湖广行省左丞马合某送京师,以别薛代之。”[39]湖广行省迅速倒向大都一方,镇守武昌的平阳太原与保定两上万户府,由此也成为大都方面倚重的重要军事力量。据《元史·文宗纪》:

(九月壬戌),枢密院臣言:“河南行省军列戍淮西,距潼关、河中不远,湖广行省军,唯平阳、保定两万户号称精锐,请发蕲黄戍军(应即邓州新军万户——引者注)一万人及两万户军,为三万,命湖广参政郑昂霄、万户脱脱木儿将之,并黄河为营,以便征遣。”从之。……(十月己丑),河南行省调兵守虎牢关。[40]

《元史·阿礼海牙传》藉阿礼海牙之口透漏了当时河南行省布防的详细情况,其中谈到:

吾征湖广之平阳、保定两翼军,与吾省之邓新翼、庐州、沂郯、炮弩手诸军,以备虎牢;裕州哈剌鲁、邓州孙万户两军,以备武关、荆子口。以属郡之兵及蒙古两都万户、左右两卫、诸部丁壮之可入军者,给马乘赀装,立行伍,以次备诸隘。芍陂等屯兵本自襄、邓诸军来田者,还其军,益以民之丁壮,使守襄阳、白土、峡州诸隘。别遣塔海以备自蜀至者。

《元史》的上述记载,在郑昂霄墓志铭与神道碑也有透露。据刘岳申撰墓志铭,“天历元年九月,授湖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有旨领平阳、保定两军近黄河屯驻听调,寻授行枢密院副使,戍虎牢,扼潼关,以御西军。”[41]许有壬撰神道碑:“天历元年,拜湖广省参知政事,部平阳、保定两军,屯河侧。子涛袭万户,改行枢密副使,战于郾师西。”[42]据此可知,文宗即位后,郑昂霄重获重用,出任湖广行省参知政事,率平阳太原、保定等万户,进驻虎牢关,阻挡支持上都一方的陕西军入侵。不过,墓志铭与神道碑对双方战斗的详情,均语焉不详。实际上,布防虎牢关一带的军队,虽有平阳太原等六、七个万户,兵精粮足,可还是遭到了惨败。据《元史·文宗纪》:

    (十月丁未),陕西兵至巩县黑石渡,遂据虎牢,我师皆溃,储仗悉为所获。河南行省来告急,戒有司修城壁,严守卫。[43]

《元史·阿礼海牙传》:

    (十月)十九日,师与西兵遇于巩县之石渡(据前文,应为黑石渡——引者,下同),而湖广所征太原之兵(即指平阳太原万户府兵)最为可用。甫至,未及食,或趣之倍道以进,转战及暮,两军杀伤与堕涧谷死者相等,而虎牢遂为敌有。兵储巨万,阿礼海牙尽其心、民殚其力者,一旦悉亡焉。行省院与诸军敛兵退,二十二日至汴,民大恐。

黑石渡战役前,郑昂霄已升行枢密院副使,由其子郑涛接任万户。不过,郑昂霄应该是此役的实际指挥者,刘岳申撰墓志铭提到其子“尝从公征西”,可谓道出实情。此役尽管遭受惨败,郑昂霄并未受到追究。两都之战结束后,他于第二年再任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征讨四川囊加台,不久病死。

 

 

涛,妻明安伦,为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刘国杰之女[44],在担任平阳太原万户后,继续镇守武昌,刘岳申墓志铭记其武散官阶为宣武将军(从四品)。《山右石刻丛编》有两则题记,一为“明威将军、镇守武昌路平阳太原万户府万户郑□”,时间为“至元丁丑”,[45]也就是后至元三年(1337)。一为“宣武将军、镇守武昌平阳太原两路上万户府万户(缺)”,时间为至正九年(1349[46]。按,明威将军为正四品武散官。按正常情况,一个人的散官不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降,因此,两处题记很有可能不是同一人。如前者为由宣武将军升明威将军的郑涛的话,后者则为承袭郑涛官爵的郑氏后人。据欧阳玄至正四年(1344)奉敕撰、至正七年(1347)立董士珍神道碑,董士珍孙女六人,其中第四人“适平阳翼万户郑君用”[47]。所谓“平阳翼万户”,即“平阳太原翼万户”的简称,郑君用当即继郑涛之后袭平阳太原万户者,当时其武散官阶为宣武将军。

    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红巾军起义于颍州爆发,很快向全国蔓延。同年九月,以徐寿辉为首的南系红巾军起兵,攻占蕲水与黄州,十月,徐寿辉于蕲水县称帝,建立天完政权。次年正月,徐寿辉红巾军连陷汉阳、兴国[48],武昌已成为孤城。当时的湖广行省平章为星吉,据《元史·星吉传》:

    至正十一年,汝、颍妖贼起,会僚属议之,或曰:“有郑万户,老将也,宜起而用之。”星吉乃命募士兵,完城池,修器械,严巡警,悉以其事属郑。贼闻之,遣其党二千来约降。星吉与郑谋曰:“此诈也,然降而却之,于是为不宜,宜受而审之可也。”果得其情,乃歼之,械其渠魁数十人以俟命。适有旨召为大司农。同僚受贼赂,且嫉其功,乃诬郑罪,释其所械者。明日,贼大至,内外响应,城遂陷。[49]

文中所谓老将“郑万户”,有可能即是郑涛,当时他业已赋闲。在他的协助下,武昌曾一度加强防守,并成功挫败了徐寿辉部红巾军的一次诈降行动。但好景不长,随着星吉卸任入京,郑万户遭省僚诬陷,城内被抓的红巾军全被释放,武昌城随后于第二天也就是至正十二年正月己未在内外夹攻下陷落[50]。大概随着武昌陷落,平阳太原万户府也随即溃散,不再成为一支成建制的部队。

 

 

(原文刊于《吴天墀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



[] 有关保定万户府,笔者将另有论文发表。

[] 《乾隆阳城县志》卷一四《故忠昌军节度使郑公神道碑铭》,《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38,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

[] 《袁桷集·清容居士集》卷三二《资德大夫大都留守领少府监事兼武卫亲军都指挥使知大都屯田事赠推忠赞治功臣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泽国公谥忠宣郑公行状》(以下简称《郑制宜行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第473页。

[] 《乾隆阳城县志》卷一四《故忠昌军节度使郑公神道碑铭》。

[] 《金史》卷一一八《张开传》,中华书局点校本,2590页。

[] 《乾隆阳城县志》卷一(二)《故忠昌军节度使郑公神道碑铭》。

[] 《元史》卷四《世祖纪一》,中华书局点校本,66页。

[⑧] 《元史》卷一四九《刘伯林附刘黑马传》,3517页。太宗窝阔台己丑年所立汉军三万户,除刘黑马外,尚有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万户史天泽与兴州、北京、懿州、临潢府、平滦州、燕京、顺天府等路万户萧札剌。其中,萧札剌,学界一度曾误认为是萧也先之子萧查剌,胡小鹏根据《(嘉靖)鲁山县志》卷九《石抹公墓志铭》的记载,指出萧札剌实际上应为甲戌年(1214)叛降成吉思汗的金中都乣军将领札剌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可参见胡小鹏《窝阔台汗己丑年汉军万户萧札剌考辨——兼论金元之际的汉地七万户》,《西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6期。

[] 《元史》卷一五○《郝和尚拔都传》,3553页。《(弘治)重修三原县志》卷一○《郝公神道碑铭》。另据同书卷九八《兵志一·兵制》(2509-2510页):“(太宗)七年(1235)七月,签宣德、西京、平阳、太原、陕西五路人匠充军,命各处管匠头目,除织匠及和林建宫殿一切合干人等外,应有回回、河西、汉儿匠人,并札鲁花赤及札也、种田人等,通验丁数,每二十人出军一名。”此次征兵地点与郝和尚拔都五路万户府地点完全相同。

[⑩] 魏初《青崖集》卷五《故征行都元帅五路万户梁公神道碑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 《(成化)山西通志》卷一五《元中书右丞谥忠毅郑公神道碑》。

[12] 《元史》卷四《世祖纪一》,66页。

[13] 《元史》卷二○六《叛臣传·王文统》(4594-4595页):“明年(中统二年)二月,世祖在开平,召行中书省事祃祃与文统,亲率各路宣抚使俱赴阙。世祖自去秋亲征叛王阿里不哥于北方,凡民间差发、宣课盐铁等事,一委文统等裁处。及振旅还宫,未知其可否何若,且以往者急于用兵,事多不暇讲究,所当振其纪纲者,宜在今日。故召文统等至,责以成效,用游显、郑鼎、赵良弼、董文炳等为各路宣抚司,复以所议条格诏谕各路,俾遵行之。”原来的宣抚使张德辉,则以考绩为十路最,迁东平路宣慰使(《元史》卷一六三《张德辉传》,3825页)。

[14] 《元史》卷五《世祖纪二》,第83页。

[15] 《(成化)山西通志》卷一五《元中书右丞谥忠毅郑公神道碑》。

[16] 《(成化)山西通志》卷一五《元中书右丞谥忠毅郑公神道碑》。缺字据《元史》卷一五四《郑鼎传》补。另据《元史》卷九八《兵志一·兵制》(2513页):至元四年“二月,诏遣官签平阳、太原人户为军,除军、站、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儒人等户外,于系官、投下民户、运司户、人匠、打捕鹰房、金银铁冶、丹粉锡碌等,不以是何户计,验酌中户内丁多堪当人户,签军二千人,定立百户、牌子头,前赴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所辖东川出征。”此次所征平阳、太原兵二千人,主要用于东川作战,至元七年郑鼎到任后,很有可能也拨归郑鼎统领。

[17] 《元史》卷七《世祖纪四》,第135页。同书卷一二五《赛典赤赡思丁传》,3064页。

[18] 《元史》卷七《世祖纪四》(135):至元八年五月,“改签省也速带儿、郑鼎军前行尚书事。”

[19] 苏天爵编《国朝文类》卷五九《湖广行省左丞相神道碑》(《四部丛刊初编》本):“大兵既东,分四万人戍鄂,咨公留后。”《姚燧集》卷一四《徽州路总管府达噜噶齐兼管内劝农事虎公神道碑》:“既渡江,分兵五之一,留故中书左丞相阿尔哈雅,时以右丞戍鄂。”

[20] 按,阿里海牙后来有一孙女“适监平阳太原军子斜”( 《国朝文类》卷五九《湖广行省左丞相神道碑》),所谓“监平阳太原军”即平阳太原万户府达鲁花赤。

[21] 《元史》卷九《世祖纪六》,189页。

[22] 《元史》卷一五四《郑温传》,3644页。

[23] 据《刘敏中集》卷六《敕赐镇国上将军福建道宣慰使兼镇守建德万户赠荣禄大夫平章柱国温国公谥恭惠珊竹公神道碑铭》:“是后鄂、汉、寿昌、黄、蕲皆平。范文虎以舟师絶江迎敌,公战走之。留公暨万户郑也可守蕲,丞相喜曰:‘以郑之勇,大达立之智,守是足矣。’会宋将髙安抚引兵攻蕲,公谓可坚守勿战,郑不然,战殁。公徐平定之。”“也可”显然为“也可拔都”之简称。这位“郑也可”既然拥有万户头衔,似应为郑鼎(郑温时为右卫亲军都指挥使)。“髙安抚”应即宋安抚使高世杰。只不过,郑鼎并非在蕲州战殁,而高世杰在郑鼎至元十二年四月移镇蕲州前,已于三月于岳州洞庭湖口战败投降后被杀。另,《国朝文类》卷五九湖广行省左丞相神道碑》详细罗列阿里海牙集团后来“由省幕、戎麾与所受降登宰相者”,其中参政十三人中有“郑也可”之名。郑温于至元二十三年官至江浙行省左丞,此“郑也可”或许也是郑鼎。

[24] 《宋史》卷四七《瀛国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943页。

[25] 《张养浩集》卷一八《资德大夫中书右丞议枢密院事陈公神道碑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56页。另参见《元史》卷一六八《陈祐附陈天祥传》,3943页。

[26] 许有壬:《至正集》卷五一《故佥书江西等处行枢密院事赠枢密副使护军云中郡成毅公神道碑铭并序》,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

[27] 《元史》卷一五三《贾居贞传》,3623-3624页。另可参见《国朝文类》卷六一《参知政事贾公神道碑》。

[28] 《张养浩集》卷一八《资德大夫中书右丞议枢密院事陈公神道碑铭》,156页。另参见《元史》卷一六八《陈祐附陈天祥传》,3943-3944页。

[29] 《新元史》卷一六三《郑鼎传》,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本,第675页。

[30] 业师余大钧先生生前曾撰文《蒙古朵儿边氏孛罗事辑》(《元史论丛》第1辑,中华书局,1982),认为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的丞相孛罗,与先后担任大司农、御史大夫、枢密副使等职的孛罗为同一人,也就是后来到伊利汗国,留居不还的蒙古朵儿边氏孛罗。但此处的丞相孛罗,女儿却为克烈氏。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31] 《袁桷集·清容居士集》卷三二《郑制宜行状》,第473页。

[32] 《元史》卷一六《世祖纪十三》(349页):至元二十八年七月,“召交趾王弟陈益稷、右丞陈岩、郑鼎子那怀并诣京师。”当与此有关。

[33] 《元史》卷一五四《郑鼎附郑制宜传》,第3637-3638页。按,《郑制宜行状》云,郑制宜出任行枢密副使是在至元三十一年。

[34] 《元史》卷一五四《郑鼎附郑制宜传》,第3638页。按,据《元史》卷一六二《刘国杰传》(3811页):“成宗即位,复置行枢密院于衡州,仍除副使。”许有壬《至正集》卷四八《刘平章神道碑》:“成宗皇帝即位,命公为湖广行院副枢,分院衡阳以遏岭管。……元贞乙未(即元贞元年),行院罢,公为湖广行省平章。”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二五《刘公神道碑》(《四部丛刊初编》本):“夏四月,成宗皇帝嗣位,立行枢密院于衡州,复以公为枢密副使。……元贞元年春正月,诏并行院合于行省,即军中拜荣禄大夫、湖广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则与郑制宜同此职者尚有刘国杰。

[35] 按,郑阿儿思兰在武宗至大三年(1310)因宫廷内部斗争,被尚书省臣以“图为不轨”的罪名处死(《元史》卷二三《武宗纪二》,530页,至大三年十一月,“尚书省以武卫亲军都指挥使郑阿儿思兰与兄郑荣祖、段叔仁等图为不轨,置狱鞫之,皆诬服,诏叔仁等十七人并正典刑,籍没其家。”)仁宗即位当年,得以平反(《元典章》卷三《圣政二·理冤滞(七)》,陈高华等点校,中华书局、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116页),追谥敬愍(《柳贯诗文集》卷八《郑阿儿思兰谥敬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164页)。

[36] 《乾隆阳城县志》卷一四《故忠昌军节度使郑公神道碑铭》。

[37] 许有壬《至正集》卷五二《故通奉大夫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郑公神道碑铭》:“子忠宣公制宜袭万户,升枢密判至副使,以叔父信武老,择称者,以公袭。”按,郑制宜入朝为至元二十三年,任枢密院判官为二十四年,任行枢密院副使为至元三十年,在此期间,应由郑庭瑞任平阳太原万户,此后则由郑昂霄接任万户。

[38] 刘岳申《申斋集》卷九《元通奉大夫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郑公墓志铭》、许有壬《至正集》卷五二《故通奉大夫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郑公神道碑铭》。

[39] 《元史》卷三二《文宗纪一》,705706页。

[40] 《元史》卷三二《文宗纪一》,708713页。

[41] 《申斋集》卷九《元通奉大夫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郑公墓志铭》。

[42] 《至正集》卷五二《故通奉大夫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郑公神道碑铭》。

[43] 《元史》卷三二《文宗纪一》,716页。

[44] 《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二五《刘公神道碑》。此外,据《申斋集》卷九《元通奉大夫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郑公墓志铭》,郑涛另有妻范氏,郑昂霄去世后,“涛妻范氏,侍姑从夫,竟以恸绝。”这位范氏,或为郑涛迎娶明安伦之前的夫人。

[45] 《山右石刻丛编》卷三四《大元泽州阳城县新修清风亭记》,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石刻史料新编》本。

[46] 《山右石刻丛编》卷三七《大元重修开福寺记》。

[47] 《常山贞石志》卷二三《大元敕赐故资政大夫御史中丞赠纯诚肃政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太傅上柱国赵国公谥清献董公神道之碑》,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石刻史料新编》,页。

[48] 《元史》卷四二《顺帝纪五》(892894页):至正十一年九月,“徐寿辉陷蕲水县及黄州路。”十月,“徐寿辉据蕲水为都,国号天完,僭称皇帝,改元治平。”十二年正月,“丙辰,徐寿辉遣伪将丁普郎、徐明远陷汉阳。丁巳,陷兴国府。”

[49] 《元史》卷一四四《星吉传》,3439页。参见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三四《忠肃星吉公神道碑铭》,四部备要本。

[50] 《元史》卷四二《顺帝纪五》(894页),至正十二年正月,“己未,徐寿辉遣邹普胜陷武昌,威顺王宽彻普化、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和尚弃城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