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断代史>>宋辽金元史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承天太后家族之姻婭及其政治地位之升降

发布日期:2018-12-21 原文刊于:《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康鵬

  

承天太后蕭綽(小名燕燕)是遼朝歷史上極富盛名的皇太后,她輔立聖宗,把持朝政近三十年,文治武功集于一身,遼朝也由此進入鼎盛時期。承天太后家族之姻婭與政治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一家族爲了鞏固皇后之位,費盡心機。

早在太宗之時,承天太后的父親蕭思溫即尚太宗長女燕國公主呂不古,[1]及至太宗長子穆宗即位,“思溫以密戚預政”,然“無所匡輔,士論不與”,在軍事上亦毫無建樹,“僚佐皆言非將帥才”。[2]承天太后家族能够崛起,主要原因不在于思溫與太宗、穆宗之間的姻親關係,而在于穆宗遇弑之後,思溫及時輔立耶律倍一系的景宗即位。景宗在即位之後,命思溫爲北院樞密使,復又兼北府宰相,仍命世預其選。蕭思溫適時地將自己的女兒蕭綽嫁與景宗。不久景宗册蕭思溫之女爲皇后,加封思溫爲尚書令、魏王。[3]蕭思溫這一政治投機,令其家族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回報,其女睿智皇后(即承天太后)聰慧幹練,逐漸掌握朝政,及至聖宗時,這一家族的地位達到了頂點。承天太后家族維護權力地位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通過聯姻籠絡各方勢力,本文即以此為線索,一一梳理其婚姻關係。

 

一、承天太后姊妹之婚姻

 

《遼史·景宗睿智皇后傳》稱承天天后父親“思溫嘗觀諸女掃地”,逃往宋朝的契丹歸明人李信則明確稱承天太后有姊二人,長姊適齊王,二姊適趙王。[4]齊王即太祖次子太宗之第二子罨撒葛,趙王即太祖三子李胡之子喜隱,而承天太后本人則嫁與了太祖長子耶律倍之孫景宗耶律賢。也就是說,蕭思溫共有三個女兒,分別嫁與耶律德光、耶律李胡和耶律倍三系後裔,此三系在遼初皆有皇位繼承資格。這一狀况,很容易讓人認爲思溫老謀深算,無論三系中的哪一支繼承大統,皇后之位均會穩穩落入自家囊中。[5]不過,若是詳細考究思溫三女的婚媾時間,事實或不儘然。

關于承天太后的成婚時間,《遼史》是這樣記載的,“帝即位,選爲貴妃。尋册爲皇后,生聖宗”。[6]說明思溫將三女蕭綽嫁與景宗,是在保寧元年(969)二月扶立功成之後,方才采取的聯姻策略。或以爲蕭綽早在保寧之前即已嫁給景宗,所謂“選爲貴妃”當指景宗在登大寶之後,從諸多妻妾中選擇蕭綽爲貴妃。此說雖不無道理,但是若是從承天太后蕭綽的生育情况來看,她出嫁時間更有可能是在景宗即位的當年——保寧元年(969)。上文提及的契丹歸明人李信,他投奔宋朝的時間是統和二十一年(宋咸平六年,1003),據其報告,景宗四子三女的年歲如下:“四子:長即隆緒也,今年三十三;次隆慶,今年三十一;次隆裕……今年二十五;幼曰鄭哥,早夭(筆者按:《續資治通鑒長編》作“八月而夭”)。三女:長曰燕哥,今年三十四……次曰長壽奴,今年二十九……次曰延壽奴,今年二十七”。[7]據《遼史·皇子表》及《公主表》,隆緒、隆慶、隆裕、[8]燕哥(應爲觀音女)、長壽奴(《遼史》作長壽女)、延壽奴(《遼史》作延壽女)皆爲承天太后所生。[9]至于第四子鄭哥,筆者頗懷疑此人就是《遼史》所載的皇子韓八或藥師奴。[10]《遼史·景宗紀下》謂乾亨三年(981)三月乙卯,“皇子韓八卒。辛酉,葬潢、土二河之間,置永州”,《遼史·地理志一》永州條謂“承天皇太后所建……乾亨三年,置州于皇子韓八墓側”。承天太后專門爲韓八建州,說明皇子韓八當爲承天太后之子,而不太可能是景宗庶出之子。又,《遼史·聖宗紀一》稱統和元年(983)五月“辛未,次永州,祭王子藥師奴墓”,《遼史·皇子表》則稱景宗有一子藥師奴,不詳所出,“早卒,葬王子院”。同樣,若藥師奴非承天太后親生,她大可不必在景宗死後專門去祭奠一個庶出的王子。若是結合李信的記載,韓八、藥師奴、鄭哥很可能同爲一人,生于乾亨二年,年僅八月而夭。要言之,承天太后當有四子三女,其第四子早夭。

根據李信的這份上報,我們可以推算出承天太后與景宗二人子女的出生年歲,現臚列如下:

齒 序

姓 名

出生年份

長女

耶律燕哥(應爲觀音女)

保寧二年(970

長子

耶律隆緒

保寧三年(971

次子

耶律隆慶

保寧五年(973

次女

耶律長壽奴(長壽女)

保寧七年(975

三女

耶律延壽奴(延壽女)

保寧九年(977

三子

耶律隆裕

乾亨元年(979

四子

耶律鄭哥(韓八、藥師奴)

乾亨二年(980

李信的記載應當大致可信閻萬章先生已詳細考辨恕不贅言。[11]依據上表,可以看出,景宗自保寧元年(969)二月登基,至乾亨四年(982)九月病故,與承天太后大約一、二年便會生育一個孩子。從景宗與承天太后的蕭綽生育情况而言,二人結婚時間當在保寧元年。若是早在保寧元年二月之前即已成婚,以兩者的生育能力,不太可能晚至保寧二年方才生子。是故,承天太后蕭綽應在景宗即位之後方才入宮。[12]

我們再看承天太后二姊與李胡之子喜隱的婚姻時間。在景宗獲取皇位後,喜隱“聞有赦,自去其械而朝。上怒曰:‘汝罪人,何得擅離禁所。’詔誅守者,復置于獄。及改元保寧,乃宥之,妻以皇后之姊,復爵,王宋”。[13]景宗大赦與改元保寧同爲二月己巳日,至四月初一日,“改封趙王喜隱爲宋王”。[14]可知景宗將喜隱重新投入大牢之後,旋即後悔,不僅寬宥其罪,更嫁以皇后之姊,復其王爵,予以安撫、拉攏。喜隱與承天太后二姊的成婚時間亦在保寧元年景宗即位之後,蕭思溫顯然不可能選擇這個時間點去押注喜隱稱帝,嫁次女之舉顯然不是爲了謀求日後的后位,而是爲了鞏固三女婿景宗的皇位。

景宗在穆宗暴亡之後,首要的任務是穩定政局,鞏固自己的皇位。而這一時期,太祖三個兒子的後裔均有繼承皇位之資格,景宗“初踐阼,多疑諸王或萌非望”。[15]諸王之中,最具威脅者就是景宗的兩個堂叔罨撒葛和喜隱。在如此紛亂的政局中,究竟如何站穩脚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景宗以自己妻子的二姐爲婚姻紐帶,盡力撫慰喜隱,便是一種策略。

承天太后長姊與罨撒葛的婚姻時間,史無明文。蕭思溫爲穆宗姊(妹)夫,思溫在穆宗時將自己的女兒嫁與穆宗同胞之弟罨撒葛,並非沒有可能。不過以思溫之性格,事事俯仰于穆宗鼻息之下,嫁女之舉不太可能是爲了期寄罨撒葛在謀亂後能够取代穆宗,獲繼大統。另有一種可能是,罨撒葛與承天太后長姊成婚時間亦在保寧元年,此舉與喜隱婚姻類似,意在安撫籠絡。罨撒葛在穆宗時,曾被委以國政,後因卜僭立事,被貶西北戍邊。[16]穆宗死後,因其無子,德光系最具皇位繼承資格者非穆宗胞弟罨撒葛莫屬。[17]保寧元年(969),景宗即位後的次月,“撒葛懼,竄于大漠”,[18]“己丑,夷離畢粘木袞以陰附罨撒葛伏誅”。[19]景宗同樣迫于當時形勢,希求穩定亂局,對于這位堂叔,禮遇有加,遣人詔回罨撒葛,進封爲齊王。保寧四年,罨撒葛薨,景宗追封其爲皇太叔,表明罨撒葛確有皇位繼承之資格。景宗在踐阼之初,將皇后長姊嫁罨撒葛,二姊嫁喜隱,以期通過連襟之舉,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當為一種可能性。總而言之,思溫分嫁三女之舉不太可能是處心積慮的政治謀劃,而是因應形勢的臨時選擇。

在景宗前期,這種姻親關係或許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隨着局勢的不斷變化,承天太后與兩個姐姐皆以反目告終。承天太后的二姊趙妃最先與其刀劍相向。趙妃的丈夫喜隱,爲人“輕僄無恒,小得志即驕”。景宗“嘗召,不時至,怒而鞭之,由是憤怨謀亂……複誘群小謀叛,上命械其手足,築圜土囚祖州”。[20]至乾亨三年(981)五月丙午,“上京漢軍亂,劫立喜隱不克,僞立其子留禮壽,上京留守除室擒之”,秋七月甲子,“留禮壽伏誅”。乾亨四年秋七月壬辰,“遣使賜喜隱死”,[21]這一命令很可能出自承天太后的旨意。因為景宗本人向來體弱多病,政事大多由承天太后主持,是年九月景宗病故,七月下達賜死之命時,景宗當已病入膏肓。承天太后的二姊對此始終心懷怨恨,在統和年間“因會飲置毒蕭氏,爲婢所發,蕭氏鴆殺之”。[22]

承天太后與長姊齊妃亦以姊妹相殘結局。李信在統和二十一年的報告中稱齊妃“領兵三萬屯西鄙驢駒兒河,嘗閱馬,見番奴達覽阿鉢姿貌甚美,因召侍帳中。蕭氏聞之,縶達覽阿鉢,抶以沙囊四百而離之。逾年,齊妃請于蕭氏,願以爲夫,蕭氏許之,使西捍韃靼,盡降之,因謀帥其衆奔骨曆札國,結兵以纂蕭氏。蕭氏知之,遂奪其兵,命領幽州”。[23]

李信所言的齊妃就是《遼史》中所載的皇太妃,二者事迹多有相合之處。《遼史·蕭撻凜傳》謂統和十二年,“夏人梗邊,皇太妃受命總烏古及永興宮分軍討之,撻凜爲阻卜都詳穩。凡軍中號令,太妃並委撻凜”。《遼史·聖宗紀四》亦稱統和十二年八月庚辰朔,“詔皇太妃領西北路烏古等部兵及永興宮分軍,撫定西邊,以蕭撻凜督其軍事”,十五年三月甲午,“皇太妃獻西邊捷”,九月戊子,“蕭撻凜奏討阻卜捷”。《遼史·地理志一》鎮州條謂“統和二十二年皇太妃奏置。選諸部族二萬餘騎充屯軍,專捍禦室韋、羽厥等國”。鎮州乃遼朝西北路招討司之治所,負責管轄阻卜、烏古等邊疆部衆。以上種種,說明齊妃就是皇太妃。[24]皇太妃這一稱號,當與其丈夫罨撒葛被封爲“皇太叔”有關。

   不過,李信瞭解的僅僅是統和二十一年之前的情况,承天太后與長姊雖有嫌隙,但尚未至你死我活的地步。承天太后仍給予長姊部分領兵之權,故統和二十二年(宋景德元年,1004)宋威虜軍、莫州並言“契丹奚王及南宰相、皇太妃、令公各率兵約四萬餘騎”云云;[25]皇太妃亦能够上奏在遼西北邊地置鎮州。不過,兩年之後,承天太后、皇太妃姊妹二人矛盾的突然加劇。統和二十四年五月壬寅朔,承天太后“幽皇太妃胡輦于懷州,囚夫人夷懶于南京,餘黨皆生瘞之”;次年六月,“賜皇太妃胡輦死于幽所”。[26]此事究竟因何而起,已無從得知。揆諸李信此前言語,統和二十四年或許發生了以皇太妃爲首的謀害承天太后的事件,乃至“餘黨皆生瘞之”。承天太后最終以處死自己長姊的方式,結束了這場紛爭。承天太后先後殺死二姊、長姊,故時人認爲“后天性忮忍,陰毒嗜殺”,[27]恐非無由。

綜上所述,承天太后是在其父思溫謀立景宗成功之後,方才出嫁景宗,先被立爲貴妃,後被封爲皇后。承天太后二姊也是在景宗登基後,爲籠絡諸王,方才嫁與李胡之子喜隱。至于承天太后長姊,與罨撒葛成婚時間雖然不詳,但不排除其情形與承天太后長二姊相同,乃是保寧初爲安撫諸王而采取的一種政治婚姻。此種聯姻有名而無實,在政治權力的游戲中,終致姊妹離心。

 

二、承天太后諸女之姻婭

 

據《遼史·公主表》,承天太后長女觀音女下嫁北府宰相蕭繼先(一作“繼遠”),次女長壽女下嫁蕭排押,三女延壽女下嫁蕭恒德。[28]李信向宋人彙報的情况,大致與此相合,“長曰燕哥(按:應爲觀音女)……適蕭氏弟北宰相留住哥,僞署駙馬都尉。次曰長壽奴……適蕭氏侄東京留守悖野。次曰延壽奴……適悖野母弟肯頭。延壽奴出獵,爲鹿所觸死,蕭氏即縊殺肯頭以殉葬”。[29]留住哥即蕭繼先,悖野即蕭排押,肯頭即蕭恒德。

《遼史·蕭繼先傳》謂繼先字楊隱,“小字留只哥。幼穎悟,叔思溫命爲子,睿智皇后尤愛之。乾亨初,尚齊國公主,拜駙馬都尉”。[30]耶律觀音女墓志稱觀音女于乾亨三年(981)封齊國公主,嫁蕭繼先。[31]蕭繼先系思溫過繼子,乃承天太后之弟,而觀音女爲承天太后之女,繼先與觀音女的婚姻是典型的甥舅婚。承天太后此舉除去有尊從契丹舊俗的因素外,還應當有着政治上目的,以期鞏固自己家族的政治地位。

承天太后次女長壽女在嫁給蕭排押之前曾下嫁蕭吳留。統和元年(983)二月甲寅,“以皇女長壽公主下嫁國舅宰相蕭婆(項)〔頂〕之子吳留”,七年四月己卯,長壽公主改嫁蕭排押。[32]又據《遼史·蕭恒德傳》,承天太后三女延壽女下嫁恒德的時間亦在統和元年。然而統和元年長壽女年僅9歲,延壽女年僅7歲,均未到適婚年齡。承天太后如此急于“嫁”女,恐非一般意義上的婚嫁,而是出於政治上的考量。

景宗崩後,承天太后在聖宗即位之初曾哀嘆“族屬雄强”,[33]對此頗爲憂慮。就遼朝龐大的國舅帳而言,承天太后這一支實在算不上望族。遼太宗時,確定國舅帳的核心族屬爲應天太后父族及母前夫之族,其中最爲“雄强”的三個支系爲:應天太后同母异父兄長蕭敵魯一系、應天太后同父异母兄長蕭室魯一系、應天太后同父同母胞弟蕭阿古只一系。根據最新的契丹文研究成果,承天太后家族屬於應天太后母前夫一族的遠房支系。承天太后的祖父忽沒里與應天太后同母异父兄長蕭敵魯爲再從兄弟,即忽沒里與蕭敵魯有着共同的曾祖父,[34]承天太后這一支僅可勉强算是正宗名門。

承天太后被册爲皇后的第二年,其父思溫即被國舅帳蕭海只等人殺害。[35]此後,承天后爲尋求國舅一族的支持,以蕭敵魯之子蕭幹爲父。[36]及至景宗病逝,承天太后失去丈夫護佑,其子聖宗年僅十二歲。“后當朝雖久,然少姻媛助”,[37]面對這種局勢,承天太后爲獲取國舅一族的支持,立即將遠未及笄的兩個女兒分嫁蕭吳留和蕭恒德二人。吳留爲蕭幹之子,承天太后將女兒嫁給自己義父之子,以期進一步獲取蕭敵魯後人的支持。承天太后三女婿蕭恒德的曾祖父蕭阿古只、祖父眉古得(迷骨里、迷古寧)皆爲遼初風雲人物。承天太后迫不及待地將年僅7歲的女兒延壽女下嫁蕭恒德,當是爲了獲取阿古只一系的支持。

統和四年,承天太后義父蕭幹去世。統和七年,由于某種原因(或許是承天太后轉變聯姻策略),長壽女改嫁蕭排押,而排押乃恒德之兄。最終,承天太后的次女、三女都嫁給了阿古只後人。[38]

 

三、承天太后諸子及(堂)侄女之婚嫁

 

據《遼史·聖宗仁德皇后傳》,承天太后長子聖宗的皇后爲“仁德皇后 蕭氏,小字菩薩哥,睿智皇后弟隗因之女”,知聖宗皇后爲承天太后之侄女菩薩哥。宋人則謂“齊天(即仁德皇后),平州節度使蕭猥思(當爲“猥恩”之訛,系“隗因”之同名異譯)之女,耶律隆運之甥,有容色,隆緒寵愛之。事其姑燕燕甚謹,燕燕亦以隆運故,深愛之”。[39]

由于《遼史·外戚表》稱承天太后父親蕭思溫因無男嗣,方才將侄子蕭繼遠過繼給思溫,而隗因與繼遠並非同一人,故有的學者認爲隗因不可能是承天太后之弟。[40]有的學者則謂隗因當爲思溫之侄,爲思溫兄長胡魯古或尼古只之子,乃是承天太后堂弟。[41]筆者認爲後一說法當大致可信,思溫以繼遠爲嗣,隗因很有可能與繼遠爲親兄弟,承天太后以弟目之,合于情理。上文稱齊天皇后“事其姑燕燕(承天太后)甚謹”,亦可證隗因(猥恩)當爲承天太后之(堂)兄弟。實際上,蕭隗因就是《遼史》中的蕭道寧,[42]故統和元年五月丙辰朔,“國舅、政事門下平章事蕭道寧以皇太后慶壽,請歸父母家行禮”。[43]此處之皇太后即承天太后,蕭隗因(道寧)請太后“歸父母家行禮”,表明隗因與承天太后有着極爲緊密的血緣關係,故隗因爲承天太后堂弟、繼遠之親兄弟的可能性極大。

上文宋人謂齊天后為耶律隆運(即韓德讓)之甥的說法,現已為遼代石刻所證實。韓德讓母親的墓誌稱韓母“有女八人:長適故昭義軍節度使、太傅耿紹紀。次適遼興軍節度使、同政事門下平章事蕭猥恩。次適燕京統軍使、太尉蕭流寧。餘者早逝”。韓德讓父親的墓志稱匡嗣“有女七人:一適昭義軍節度使、太傅耿紹紀。一適遼興軍節度使、太尉、同政事門下平章事蕭猥恩。一適大國舅弟蕭罕。餘皆早亡”。[44]耿紹紀之子耿延毅的墓志亦稱“紹紀,乃考也。燕京留守、尚父秦王季女,累贈陳國太夫人耶律氏,乃妣也。大丞相、晉國王、贈太傅、謚文忠(即韓德讓),乃伯舅也。齊天章德皇后,乃姨兄妹也”。[45]蕭猥恩之妻系韓德讓之姊妹,隗因與韓德讓系姐(妹)夫,故齊天皇后爲韓德讓之外甥女,承天太后之(堂)侄女。韓德讓有辟陽之寵,與承天太后之關係,盡人皆知。菩薩哥實在是聖宗皇后的最佳人選,不過這其中略有一些波折。

史稱齊天皇后“年十二,美而才,選入掖庭。統和十九年,册爲齊天皇后”。[46] 在此之前,聖宗另有一后,統和四年九月辛巳,聖宗納皇后蕭氏。[47]統和十九年三月壬辰,“皇后蕭氏以罪降爲貴妃”,五月丙戌,册菩薩哥爲齊天皇后。[48]那麽,承天太后爲何不在統和四年就立菩薩哥爲後呢?據《遼史·興宗紀一》及《聖宗仁德皇后傳》,齊天皇后菩薩哥死于重熙元年(1032),時年五十,則其當生于統和元年(983)。統和四年,菩薩哥僅四歲,婚嫁尚不足議,遑論爲后?不過,統和十二年菩薩哥甫入掖庭,聖宗前皇后便即失寵。廢后之女耶律燕哥的墓志稱燕哥“始四五歲失貴妃慈育”,燕哥生于統和八年(990),失去前皇后養育之時,恰是新人菩薩哥初入后宮之時,其間厚薄,一望可知。又聖宗前皇后育有一子二女,[49]其子本爲嫡長,原可繼承皇位,惜乎自己后位被廢,一切無從談起。聖宗廢后當非承天太后家族成員,而菩薩哥乃承天、德讓近親,又深得二人寵愛,故承天太后最終决意廢掉前皇后,扶持菩薩哥主持后宮。

此外,上文齊天皇后之三姨夫蕭流寧(即蕭罕),乃是蕭排押、蕭恒德二人之兄弟,反映出承天太后家族與阿古只一系的眉古得一支有着較爲緊密的聯繫。

承天太后次子隆慶、三子隆裕亦娶承天太后侄女爲妻。耶律觀音女墓誌謂承天太后弟弟蕭繼先與觀音女有兩個女兒,“長適秦晋國王追謚孝貞皇太弟隆慶,册爲秦國妃。次適故齊國王隆裕,册爲齊國妃”。承天太后這一安排,顯然是具有政治目的。尤其是其次子隆慶,曾封天下兵馬大元帥,爲“皇太弟”,擁有帝王之斡魯朵,具有繼承皇位之資格。[50]若是考慮到齊天皇后並無子嗣,承天太后侄女的婚嫁安排,恐怕有把持后位之深意。不過人算不如天算,統和二十七年(1009)十二月辛卯,承天太后崩,[51]開泰元年(1012)八月,承天太后三子耶律隆裕薨。[52]開泰五年二月,聖宗隆緒之子宗真(即遼興宗)生,九月承天太后次子隆慶來朝,十二月隆慶還歸途中,突然薨逝,此間或許事有巧合,但隆慶之死不排除有政治鬥爭之因素。隨着隆裕、隆慶的亡故,承天太后在生前的婚姻布局無果而終。

承天太后另有一侄女出嫁給耶律斜軫。保寧元年,承天太后父親蕭思溫薦斜軫有經國才,景宗曰:“朕知之,第佚蕩,豈可羈屈?”思溫對曰:“外雖佚蕩,中未可量。”景宗“乃召問以時政,占對剴切,帝器重之。妻以皇后之侄”。[53]斜軫經思溫舉薦,方才被委以重用,又妻以承天太后侄女,故“統和初,皇太后稱制,益見委任,爲北院樞密使”。[54]

 

四、承天太后諸(堂)侄之婚媾

 

承天太后死後,其(堂)侄女齊天皇后深得聖宗寵愛,這一家族之權勢並未因承天太后的去世而衰减。興宗生母蕭耨斤在聖宗大漸之時,曾不無怨恨地辱駡齊天皇后“老物寵亦有既耶”,即可佐證聖宗對齊天之寵愛。宋人亦稱“燕燕既死,齊天預國事,權勢威盛,置宮闈司,補官屬,出教命,加號仁慈翊聖齊天彰德皇后”。[55]齊天皇后爲維護承天太后家族之地位,也是頗費心力,不過其手段遠比承天太后溫和,最終通過聯姻構建一種相對和睦的關係。[56]

據張柏忠先生考證,承天太后至少有三個(堂)侄子:(堂)弟隗因有二子——蕭紹矩和蕭紹業,弟繼遠有一子——蕭紹宗。[57]蕭紹矩娶承天太后次子耶律隆慶女陳國公主爲妻。陳國公主卒於開泰七年(1018)三月,時年十八,蕭紹矩則先於公主而亡。[58]二人婚嫁時間當在開泰初,陳國公主十餘歲時。是時承天太后已故,紹矩之婚姻或與其妹齊天皇后有關。

蕭紹業,契丹名浞卜(又作鉏不、鉏不里、啜不),娶聖宗欽哀后蕭耨斤女巖母堇(亦作粘米袞、黏米)爲妻。據《遼史·蕭匹敵傳》,太平十一年,“聖宗不豫……時護衛馮家奴上變,誣后弟浞卜與匹敵謀逆”。[59]然而“后”字係中華書局點校本據文義補,故有的學者認爲浞卜並非仁德皇后之弟,二者沒有親緣關係。[60]此說容有商榷,太平七年七月庚子,聖宗“詔諭駙馬蕭鉏不、公主粘米袞:‘爾於后有父母之尊,后或臨幸,祗謁先祖,祗拜空帳,失致敬之禮,今後可設像拜謁。’”[61]駙馬蕭鉏不即浞卜(蕭紹業),公主粘米袞即巖母堇之异譯,“后”即聖宗齊天皇后。聖宗之言語說明齊天皇后必定與蕭紹業有着某種親緣關係。惟聖宗謂蕭紹業與巖母堇“於后有父母之尊”,令人費解。蓋因學界業已辨明齊天皇后父親爲蕭隗因,母親爲韓匡嗣次女,[62]與此所述並不吻合。爲了調和這一矛盾,有的學者認爲隗因就是鉏不,韓匡嗣次女名粘米袞。[63]然《遼史》明確稱粘米袞為公主,顯非韓氏之女。實際上,鉏不即紹業,乃隗因之子,齊天皇后之弟,“祗謁先祖,祗拜空帳”及“設像拜謁”等信息,表明此時隗因夫婦當以去世,故有“設像拜謁”一說。[64]筆者頗懷疑《遼史》這段記載可能有所脫漏,以致語義含混不明,“爾于后有父母之尊”或當爲“爾家(或族)于后有父母之尊”。

又《遼史·聖宗紀七》謂太平元年三月“庚子,駙馬都尉蕭紹業建私城,賜名睦州,軍曰長慶”。《遼史·地理志一》成州(原名睦州)長慶軍條則謂“聖宗女晋國長公主以上賜媵臣置”,[65]金人王寂亦稱成州“始建于遼聖宗女晋國公主黏米,以從嫁戶置城郭市肆”。[66]太平六年《宋匡世墓誌》則稱“俄屬今主上,堯階受冊,舜曆改元……禮畢,會中宮之愛弟,開外館以親迎。戶民既益於賦租,錢穀復資於主轄。改授晉國公主中京提轄使”。[67]誌文所指即太平改元及紹業、晉國公主巖母堇婚嫁之事,知紹業確為中宮齊天皇后之弟。[68]紹業成婚亦在承天亡故之後,以齊天皇后弟蕭紹業尚聖宗欽哀皇后(時爲元妃)之女巖母堇,當是爲了彌合齊天與興宗生母元妃之間的嫌隙,以“睦州”名公主之頭下州,或有希望兩家和睦之義。[69]

蕭紹宗,契丹名匹里,尚聖宗貴妃之女燕哥。[70]紹宗父親蕭繼先爲承天太后之弟,紹宗母親觀音女爲承天太后長女。齊天皇后爲紹宗之(堂)姊妹,而聖宗既是紹宗之岳父,又是紹宗之舅、姑表兄弟、(堂)姊妹夫。據耶律燕哥墓志,紹宗與燕哥于統和三十年(即開泰元年,1012)成婚。二人之婚姻當有緩和齊天皇后與貴妃兩系間矛盾之目的。齊天皇后以侄輩與元妃、貴妃之女通婚,意在修睦,慈心可見。重熙二十一年,興宗“謚齊天皇后曰仁德皇后”,[71]當屬實至名歸。

齊天皇后另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將紹宗、燕哥之女蕭三㜘嫁給興宗。齊天后爲興宗嫡母,于興宗有養育之恩,她以(堂)兄弟之女出嫁興宗,顯然是希望通過紹宗一系獲取后位,以維持自家之勢力。如其所願,興宗即位時,立三㜘爲皇后。

然而好景不長,欽哀皇后攝政之後,大開殺戒,齊天皇后修睦的美好願望也最終落空。蕭紹業在興宗即位當月即被處死,其党蕭匹敵、著骨里、蕭延留、彌勒奴、觀音奴等亦先後被誅,齊天皇后也被逼自縊。[72]紹業之妻、欽哀后之女巖母堇則“改適蕭海里,不諧,離之。又適蕭胡睹,不諧,離之,乃適韓國王蕭惠”。[73]與蕭紹業一同被處死的蕭匹敵,漢名昌裔,乃是蕭恒德與延壽公主之子,延壽女乃齊天之表姐妹。蕭匹敵之妻爲耶律隆慶之女韓國公主。[74]上文已述匹敵父母于統和十五年左右相繼亡故,匹敵被收養于宮中,深得表姨齊天皇后所愛。[75]钦哀后自然視匹敵為齊天黨羽,遂殺之。

欽哀后家族爲爭取興宗之后位,對于齊天后(堂)兄弟紹宗一系也一併予以打壓。興宗重熙初,紹宗之女皇后蕭三㜘“以罪降爲貴妃[76]重熙四年,欽哀后弟孝穆之女撻里被立爲后。蕭紹宗在興宗即位之時曾被授予樞密使一職,不過不久即被出爲遼興軍節度使。[77]重熙六年十月,耶律燕哥與蕭紹宗受詔入覲,燕哥“才奉宴言,遽嬰疾恙。鑾輿省問,醫餌頒宣。彌留月餘,沉劇日甚”,十二月一日,“薨于行宮之別帳”。重熙七年十月一日,蕭紹宗入覲,當日便薨于行在所。又紹宗墓志稱三㜘“今昭孝皇帝故妃……先數月而薨”,[78]刻于重熙七年四月的耶律燕哥墓志則稱三㜘“爲皇妃,位亞中壺,德映層闈”云云,絲毫未提及三㜘薨逝之事,說明三㜘當亡于重熙七年四至八月間。燕哥、貴妃三㜘、紹宗一家三口接連亡故,其間或另有隱情,亦未可知。隨着這三人的去世,承天太后家族在興宗朝徹底步入低谷,其婚姻網絡亦宣告失敗。

 

五、結語

 

承天太后家族起于穆宗之時,興于景宗之時,盛于聖宗之時,衰于興宗之初。此一家族本為應天后母前夫族的偏遠支系,實力弱小。穆宗時,承天太后父親蕭思溫以穆宗姊(妹)夫的身份,得預國事,然其能力有限,未能為本家族謀取多少政治資本。穆宗被弒後,思溫因援立之功,將三女蕭綽嫁與景宗,承天太后家族才真正迎來轉機。不過,景宗朝及聖宗初期,此一家族羽翼未豐,難有作為。保寧二年(970)蕭思溫被國舅帳之人謀殺。保寧五年,景宗“追封皇后祖胡母里爲韓王,贈伯胡魯古兼政事令,尼古只兼侍中”。[79]然胡魯古、尼古只僅此一見,此後再無蹤跡,二人在景宗朝毫無建樹。承天太后內無援助,只得以祖父胡母里(又作忽沒里、胡毛里)之再從侄、應天太后同母異父兄長蕭敵魯之子蕭幹為義父,以期利用敵魯系的影響來鞏固自身的地位。

這一家族能够在聖宗朝達至頂峰,是與承天太后的苦心經營分不開的。史載“景宗崩,尊爲皇太后,攝國政。后泣曰:‘母寡子弱,族屬雄强,邊防未靖,奈何?’耶律斜軫、韓德讓進曰:‘信任臣等,何慮之有!’于是后與斜軫、德讓參决大政,委于越休哥以南邊事”。[80]耶律斜軫系太祖二十一功臣之首耶律曷魯之孫,出自玄祖兄帖剌系,屬六院夷離堇房。斜軫為承天太后侄女婿,蕭思溫對其亦有舉薦之恩。不過承天太后對此層關係仍不放心,在統和元年(983八月,命斜軫與聖宗在自己面前“易弓矢鞍马,约以为友”,[81]藉此希冀斜軫能夠盡心輔佐聖宗。至於韓德讓,與承天太后有婚姻之實,學界多有論述,故不贅言。耶律休哥系德祖兄于越釋魯之孫,屬橫帳仲父房,[82]他與承天太后家族是否有通家之誼,尚未可知。在聖宗即位之初,承天太后更是迫不及待地將未滿十歲的次女、三女嫁與蕭吳留、蕭恆德,謀求國舅帳敵魯、阿古只兩系的支持。此外,承天太后還安排(堂)弟蕭隗因娶韓德讓之姊(妹)為妻。承天太后的婚姻布局,實際上兼顧了皇族、國舅帳以及漢人官僚集團,為其家族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承天太后在逐漸站穩腳跟之後,將三個(堂)侄女分嫁自己的長子聖宗隆绪,并擇機廢掉聖宗前皇后,立自己侄女為后。承天太后顯然意識到契丹的世選傳統有可能造成自己的次子隆慶、季子隆裕繼承皇位,故將自己另外兩個侄女嫁給二人,加上長子聖宗,可謂三重保險。承天太后侄女齊天皇后則將(堂)侄女蕭三㜘嫁給興宗,復又增加了一重保險。家族之盛,無與倫比。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隆慶、隆裕皆先聖宗而亡。齊天皇后有子皆不育,不得已以阿古只後人耨斤之子興宗耶律宗真為養子。聖宗駕崩之後,興宗生母耨斤在諸弟幫助下,殺齊天皇后及紹業等人,廢承天太后侄孫女、興宗之后三㜘爲貴妃,以自己弟弟蕭孝穆之女取而代之。這與承天太后廢聖宗前皇后爲貴妃如出一轍,可謂天道循環、造化弄人。

 

 



[1] 《遼史》卷六五《公主表》,中華書局,1974年,1000頁;《遼史》卷七八《蕭思溫傳》,1267頁。

[2] 《遼史》卷七八《蕭思溫傳》,1267頁。

[3] 《遼史》卷七八《蕭思溫傳》,1268頁。

[4]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五真宗咸平六年七月己酉條,中華書局,2004年,1207頁。《契丹國志》卷一三《景宗蕭皇后傳》亦稱承天太后“有姊二人”(中華書局,2014年,162頁);《宋會要輯稿》蕃夷一之二七則謂承天太后有“二妹”(中華書局影大東書局本,1957年,第8册,第7686頁),恐誤。又,《遼史·外戚表》載“思溫無嗣”,可知思溫僅有三女而無男嗣。

[5] 李桂芝《遼景宗即位考實》,《學習與探索》2006年第6期,163-164頁。

[6] 《遼史》卷七一《景宗睿智皇后傳》,1201頁。

[7] 《宋會要輯稿》蕃夷一之二六,7685頁。

[8] 《遼史》將“隆裕”誤作“隆祐”。《秦晉國大長公主墓誌》(向南《遼代石刻文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248252 頁)及《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太平興國七年閏十二月(533頁)、《宋會要輯稿》蕃夷一之二六(7685頁)、《東都事略》卷一二三《附錄一·遼》(《宋史資料萃編》第一輯,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80年, 1894頁)、《宋朝事實》卷二○《經略幽燕》(《宋史資料萃編》第一輯,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80年,811頁)、《契丹國志》卷一四《齊國王隆裕傳》(174頁)俱作“隆裕”。

[9] “燕哥”當爲“觀音女”之誤。據《遼史·公主表》及耶律觀音女之墓志,知景宗與承天太后長女爲觀音女而非燕哥。此處恐系李信將聖宗長女燕哥與景宗長女觀音女相混淆所致。又長壽女,《秦晉國妃墓誌》作長壽奴(向南《遼代石刻文編》,340頁),與李信所報相同。

[10] 參見《遼史》卷九《景宗紀下》校勘記五,106頁。

[11] 閻萬章《遼史公主表補證》,陳述主編《遼金史論集》第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25頁。

[12] 《契丹國志》卷一五《蕭守興傳》謂“景宗居蕃,燕燕爲妃;即位,册立爲后”,或系宋人傳聞,恐不確。

[13] 《遼史》卷七二《喜隱傳》,1214頁。

[14] 《遼史》卷八《景宗紀上》,90頁。

[15] 《遼史》卷七九《耶律賢適傳》,1273-1274頁。

[16] 《遼史》卷六四《皇子表》,979頁;《遼史》卷一〇八《魏璘傳》,1476頁。

[17] 太宗德光共有五子,穆宗、罨撒葛爲靖安皇后所生,系嫡出;其餘三子爲宮人蕭氏所生,系庶出。

[18] 《遼史》卷六四《皇子表》,979頁。

[19] 《遼史》八《景宗紀上》,90頁。

[20] 《遼史》卷七二《喜隱傳》,1214頁。

[21] 《遼史》卷九《景宗紀下》,104105頁。

[22]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五真宗咸平六年七月己酉條,1207頁。趙妃毒殺承天太后的具體時間已不可考,《遼史》最後一次提及趙妃爲統和四年六月丙寅,毒殺之事當在此後。

[23]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五真宗咸平六年七月己酉條,1207頁。筆者頗懷疑番奴撻覽阿鉢很有可能就是蕭撻凜,撻覽與撻凜當系同名异譯。蕭撻凜在統和中與齊妃同領西北諸部,後調任南京統軍使,而齊妃恰又“領幽州”,二者關係恐非一般。

[24] 參見《遼史》卷一三《聖宗紀四》校勘記七,151頁。

[25]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六真宗景德元年正月丙申條,1226頁。

[26] 《遼史》卷一四《聖宗紀五》,162163頁。

[27] 《契丹國志》卷一三《景宗蕭皇后傳》,162頁。

[28] 《遼史》卷六五《公主表》,1001-1002頁。

[29]《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五真宗咸平六年七月己酉條,1207頁。所謂殉葬,實另有隱情。據《遼史·蕭恒德傳》謂“公主疾,太后遣宮人賢釋侍之,恒德私焉。公主恚而薨,太后怒,賜死”。兩相對照,比較合理的解釋應當是延壽公主爲鹿觸傷而病重,在此情形下,恒德居然不悉心照顧,反倒與宮人私通,導致公主憤懣而終,恒德亦因此被賜死。

[30] 《遼史》卷七八《蕭繼先傳》,1268頁。

[31] 《秦晋國大長公主墓志》,向南《遼代石刻文編》,248頁。

[32] 參見高宇《契丹長壽公主婚姻考析》,《北方文物》2010年第2期,78-79頁。

[33] 《遼史》卷七一《景宗睿智皇后傳》,1202頁。

[34] 參見康鵬《蕭撻凜家族世系考》,《新亞洲論壇》第4輯,(韓國)首爾出版社,2011年,375-378頁;愛新覺羅•烏拉熙春、吉本道雅《韓半島から眺めた契丹•女真》,(日本)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11年,30-36頁。又,關于蕭室魯之生父,情况較爲複雜,尚需另文探討。

[35] 《遼史》卷八《景宗紀上》,9091頁。

[36] 《遼史》卷八四《蕭幹傳》,1309頁。

[37] 《契丹國志》卷一八《耶律隆運傳》,197頁。

[38] 李信稱排押、恒德爲承天太后之侄,當不確。

[39]《東都事略》卷一二三《附錄一·遼》,《宋史資料萃編》第一輯,1901頁。《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〇仁宗天聖九年六月丁丑條(2559頁)所載與此大同小异。

[40] 蔡美彪《遼史外戚表新編》,《社會科學戰綫》1994年第2期,202頁。

[41] 馮永謙《遼史外戚表補證》(下),《社會科學輯刊》1979年第4期,102頁。

[42] 參見向南《遼承天太后弟爲蕭道寧(隗因)》,《遼金史論集》第10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84-85頁。

[43] 《遼史》卷一〇《聖宗紀一》,110頁。

[44] 劉鳳翥、金永田《遼代韓匡嗣與其家人三墓志銘考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9期,2000年,229-230頁。

[45]《耿延毅墓誌》,向南《遼代石刻文編》,159頁。

[46] 《遼史》卷七一《聖宗仁德皇后傳》,1202頁。

[47] 《遼史》卷一一《聖宗紀二》,126頁。

[48] 《遼史》卷一四《聖宗紀五》,156頁。又《遼史》卷一五《聖宗紀六》開泰六年六月戊辰條(180頁)謂“德妃蕭氏賜死”,陳漢章《遼史索隱》卷二(《遼史彙編》,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7頁)謂德妃即此處之廢后。據20159月內蒙古多倫縣發現之遼圣宗貴妃墓誌,可知德妃與貴妃當非一人。又貴妃乃阿古只後人,承天太后在地位鞏固之後,不必再仰仗阿古只家族的勢力,開始為自己,參見中國文物信息網《內蒙古多倫小王力溝遼墓》http://www.ccrnews.com.cn/index.php/Pingxuantuijie/content/id/59638.html

[49] 此據遼聖宗貴妃墓志,參見高平《內蒙古又發現一座遼代貴族墓葬》,《光明日報》20151014日第9版。又,《遼史·聖宗紀》謂統和七年二月丁丑,“皇子佛寶奴生”,佛寶奴或即貴妃之子。

[50] 參見蔡美彪《論遼朝的天下兵馬大元帥與皇位的繼承》,《中國民族史研究》第4輯,改革出版社,1992年,2339頁。

[51] 《遼史》卷一四《聖宗紀五》,164頁。

[52] 《遼史》卷一五《聖宗紀六》,171頁;卷六四皇子表,987頁。

[53] 《遼史》卷八三《耶律斜軫傳》,1302頁。

[54] 《遼史》卷八三《耶律斜軫傳》,1302頁。

[55]《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〇仁宗天聖九年六月丁丑條,2559頁。

[56] 此種關係的建立,當有聖宗調和斡旋之力。

[57] 張柏忠《陳國公主與駙馬蕭紹矩的家世》,《內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第1期,43頁。

[58]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館《遼陳國公主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116頁。

[59] 《遼史》卷八八《蕭匹敵傳》,1343頁,校勘記云:“后字原脫。浞卜爲仁德皇后弟,據上下文義補。”

[60] 馮永謙《遼史外戚表補證續》,《社會科學輯刊》,1979年第4期,102頁。

[61] 《遼史》卷一七《聖宗紀八》,201頁。

[62] 參見愛新覺羅·烏拉熙春《新出土契丹史料の研究》,(日本京都)松香堂書店,2012年,193-194頁。

[63] 參見劉鳳翥、金永田《遼代韓匡嗣與其家人三墓志銘考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9期,2000年,224頁;愛新覺羅·烏拉熙春《新出土契丹史料の研究》,(日本京都)松香堂書店,2012年,193-194頁。

[64] 參見張柏忠《陳國公主與駙馬蕭紹矩的家世》,《內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第1期,43頁。

[65] 《遼史》卷三七《地理志一》,449頁。因成州後改屬中京,故《遼史》卷三九《地理志三》亦有相似記載,詳見486頁。

[66] 王寂著、張博泉注釋《遼東行部志注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24頁。《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〇仁宗天聖九年六月丁丑條(2559頁)謂“燕燕以楚國公主嫁其弟蕭徒姑撒,爲築城以居之,曰睦州,號長慶軍,徙戶一萬實之,曰從嫁戶”,“燕燕”當為齊天皇后之誤,蕭徒姑撒實即蕭紹業。

[67] 拓本照片見遼寧省博物館編著《遼寧省博物館藏碑誌精粹》,文物出版社,2000年,174頁。

[68] 向南先生因對“中宮”之意理解有誤,故以“中宮”為時為元妃的欽哀皇后,“愛弟”為蕭孝忠(向南《遼代石刻文編》,183頁)。

[69] 參見張柏忠《陳國公主與駙馬蕭紹矩的家世》,《內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第1期,49頁。

[70] 《遼史》卷六五《公主表》,1003頁;郭寶存、祁彥春《遼代〈蕭紹宗墓志銘〉和〈耶律燕哥墓志銘〉考釋》,《文史》2015年第3輯,183頁。

[71] 《遼史》卷二〇《興宗紀三》,244頁。

[72] 《遼史》卷一八《興宗紀一》,211212214頁。

[73] 《遼史》卷六五《公主表》,1003-1004頁。

[74] 《遼史》卷八八《蕭匹敵傳》,1343頁;《遼史》卷三七《地理志一》渭州條,449頁。匹敵與紹業之兄紹矩俱為隆慶女婿,則二人有連襟之親。又,欽哀皇后兄蕭孝穆之子蕭阿剌,也尚隆慶之女,不過這已是興宗重熙二十一年以後的事情,與聖宗末、興宗初的形式早已不同。

[75] 《遼史》卷八八《蕭匹敵傳》,13431344頁。

[76] 《遼史》卷七一《興宗貴妃蕭氏傳》,1204-1205頁。

[77] 郭寶存、祁彥春《遼代〈蕭紹宗墓志銘〉和〈耶律燕哥墓志銘〉考釋》,《文史》2015年第3輯,187頁。

[78] 郭寶存、祁彥春《遼代〈蕭紹宗墓志銘〉和〈耶律燕哥墓志銘〉考釋》錄文將“先”誤作“竟”(187頁),今據文中所附拓本照片訂正(178頁)。

[79] 《遼史》卷八《景宗紀上》,93頁。

[80] 《遼史》卷七一《景宗睿智皇后傳》,1202頁。

[81] 《遼史》卷一〇《聖宗紀一》,111頁。

[82] 《遼史》卷八三《耶律休哥傳》,12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