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咸,男,汉族,1929年12月生,籍贯湖南宁乡,研究员、原博士生导师。1949年参加工作,1956年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来所;曾任所学术委员及山东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职务;主要从事秦汉、六朝、隋唐五代时期政治经济史研究,兼及宋辽金史;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荣誉学部委员称号。1990年退休。主要科研成果:独著《唐五代赋役史草》(获奖)、《唐代阶级结构研究》、《隋唐时期农业》、《唐代工商业》(获奖)、《汉晋唐时期农业》(上下册)(获奖);出版论文集《一得集》、《张泽咸集》、《晋唐史论集》;合著《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中国屯垦史》、《中国航运史》,《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二卷》、《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资治通鉴事典》;资料编撰《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共3部);合编《中国东北古史资料汇编》、《隋唐五代论著目录》;发表以唐代为主体包括汉宋间论文90余篇。
朱大渭,男,汉族,1931年2月生,籍贯四川西充,研究员。1957年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来所工作,曾任隋唐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等职务。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荣誉学部委员称号。1991年退休。主要科研成果:独著《六朝史论》、《六朝史论续编》《朱大渭学术经典文集》;合著《武侯春秋》(上下册)、《诸葛亮大传》、《中国军事通史·两晋南北朝军事史》(获奖)、《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主编并撰写《中国农民战争史·魏晋南北朝卷》(获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魏晋南北朝编》;主编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六卷本(获奖)、主编《中国全史》(百卷本)魏晋南北朝史部分的10卷、《历代开国皇帝传》(上下册)、《中国通史图说》等;合编《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上下册);发表学术论文《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儒家民族观与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合及其历史影响》(获奖)、《中古汉人由跪坐到垂直高坐》(本文被复旦大学中文系、历史系选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史优秀考据论文选》)、《北朝历代建置长城及其军事战略地位》(获奖)等数十篇。
郭松义,男,汉族,1935年12月生,籍贯浙江上虞,研究员、原博士生导师。1951年参加工作,196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来所工作;曾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社会史研究室主任、清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荣誉学部委员称号。1995年退休。主要科研成果:独著《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获奖);合著《清代全史》(任分卷主编并参加撰写,获奖)、《中国史稿·第7册》、《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10卷》(获奖)、《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史》(获奖)、《中国航运史》、《中国开垦史》、《清代民间婚书研究》(获奖)、《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历史文献、人口统计与田野调查》;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目前承担国家清史工程课题《农业志》。
陈高华,男,汉族,1938年3月生,籍贯浙江温岭。196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来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隋唐宋辽金元史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所长;研究员、原博士生导师。1990年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2006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学部委员称号;2007年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2007年起);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2008年起)。主要研究方向元史,兼攻明史、中国绘画史。著作有《元大都》《元史研究论稿》《宋辽金画家史料》《元代画家史料》《明代哈密、土鲁番资料汇编》《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与史卫民合作)、《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元代》卷(与史卫民合作)、《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合著、主编)、《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合著)等。论文有《元代盐政及其社会影响》《元代的审判机构和审判程序》《旧本〈老乞大〉书后》《关于明代土鲁番的几个问题》《〈至正条格•条格〉简论》等;整理古籍《人海诗区》《滋溪文稿》等。
王曾瑜,男,汉族,1939年6月生,籍贯上海,研究员、原博士生导师。196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来所工作,研究方向为宋史;曾任所学术委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等职务;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荣誉学部委员称号。2004年退休。
主要科研成果:独著《宋朝兵制初探》(获奖)、《金朝军制》、《宋朝阶级结构》(获奖)、《荒淫无道宋高宗》、《尽忠报国——岳飞新传》、《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合著:《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等;古籍整理《鄂国金佗粹编、续编校注》、《名公书判清明集》(合作)等;出版论文选集《凝意斋集》、《锱铢编》、《涓埃编》;发表论文、译文、杂文等近200篇;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辽宋西夏金》部分和《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的编写;出版历史小说系列《靖康奇耻》、《河洛悲歌》、《忠贯天日》、《扬威南北》、《转战湖北》、《大江风云》等。
王宇信,男,汉族,1940年5月生,籍贯北京平谷,研究员、原博士生导师。1964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来所;主要研究甲骨学与殷商史、商周考古学等;现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顾问,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特聘教授。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退休。2011年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称号。主要科研成果:独著《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西周甲骨探论》《甲骨学通论》《西周》《中国甲骨学》(获院老年科研成果一等奖)、《新中国甲骨学六十年》《甲骨学发展120年》等;参加大型国家和院级项目《甲骨文合集》(获奖)、《甲骨文合集释文》(总审校之一、获奖)、《甲骨学一百年》(获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获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本,获奖)、《商代史》(11卷本)等,发表学术论文《商代的马和养马业》、《殷人宝玉用玉及对玉文化研究的几点启示》、《邢台西周甲骨的新发现及对周原卜辞行款走向的再认识》等数十篇。
陈祖武,男,汉族,1943年10月生于贵州贵阳,祖籍湖南茶陵。1965年贵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参加工作,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毕业获硕士学位后留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清史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所长,现为研究员。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2009年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专攻中国古代学术史,尤以清代学术史用力最多。主要成果有《清初学术思辨录》、《清儒学术拾零》、《中国学案史》、《乾嘉学术编年》(主编)、《乾嘉学派研究》(主编)、《清代学术源流》、《清代学者象传校补》、《清代学林举隅》等;参加撰写《清代全史》(获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获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等;发表《钱宾四先生与<清儒学案>》、《章实斋集外佚札二通考证》、《戴东原学述》等论文。所著《<清史稿·儒林传>校读记》业已定稿,拟于2019年出版。
余太山,男,汉族,1945年7月生,籍贯江苏无锡。1965年参加工作。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所工作。1992年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原博士生导师。主治古代中亚史、中外关系史。代表作:《嚈哒史研究》《塞种史研究》《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古族新考》《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研究》《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古代地中海和中国关系史研究》等。
宋镇豪,1949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组织部联系专家。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员会委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国家“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平台主任。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主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专家组成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学术专长甲骨文古文字学、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主要著作:《夏商社会生活史》(1994年)1996年获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奖及历史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2001)、《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1994)、《中国法书全集·第一卷·先秦秦汉》(2009)、《张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2009)、《云间朱孔阳戬寿堂殷虚文字旧拓》(2009)、《俄罗斯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藏殷墟甲骨》(2013)、《殷墟甲骨拾遗》(2015)、《重庆三峡博物馆藏甲骨集》(2016)。《付凯栋所藏殷墟甲骨》(2018)。《徐宗元尊六室甲骨拓本集》(2018)。合著《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1997)2000年获国家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历史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合著《早奴隶制社会比较研究》(1996)200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主编《百年甲骨学论著目》(1999)2001年获历史所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甲骨文献集成》(40册,2001)评为2001年度十种全国文博考古最佳图书。合著《甲骨学一百年》(1999)2001年9月获中宣部“五个一”图书奖、2001年11月获第五届国家图书二等奖、2001年12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1月获郭沫若学术基金奖。主编《商代史》(全11卷,2010-2011)2007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结项证书鉴定等级优秀、2013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三届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2014年9月29日在凤凰网、凤凰卫视联合岳麓书院主办的“致敬国学—2014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荣获“国学(史部)优秀成果奖”。合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上中下册,2011)2011年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2012年度上海市印刷金奖、上海市出版协会第七届华东地区书籍设计双年展整体设计奖、2013年度清华大学李学勤古史研究奖二等奖、201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第九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1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九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主编《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上中下册,2014)2014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二等奖、2018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专著《夏商风俗》2018年获社科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奖。论文《商代的疾患医疗与卫生保健》(2004)2007年获院第六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及历史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暨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甲骨文合集三编》的编著。完成国家文物局委任中央部門項目“海外殷墟甲骨文收藏調查及俄藏甲骨文墨拓”。完成国家档案局与国家文物局委托担纲“甲骨文申报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文本并成功入选。又担任历史所创新工程项目“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首席研究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山东博物馆珍藏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4ZDB055)。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主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子课题“天津博物馆藏甲骨文的整理研究”(批准号:16@ZH017A5)。主持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项目“甲骨文契刻工艺三维微痕观察及文化内涵研究”(批准号:YWZ-J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