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研究室始建于1991年,其前身是著名学者沈从文先生创建的中国古代服饰史研究室。其后,步近智、丁守璞、王育成等先生相继担任室主任,现任室主任为孙晓研究员。本室现有研究人员10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4人。博士生导师2人,
本室成员的研究范围几乎涵盖古代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主要有文献学、经学史、敦煌学、服饰史、艺术史、茶史、道教文化史、域外汉籍、瓷器史、家具史等,并已在一些领域取了不错的成绩,主要有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步近智《好学集》(合著)、《顾宪成高攀龙评传》(合著);丁守璞《蒙藏关系史大系·文化卷》(合著);王育成《道教法印令牌探奥》、《明代彩绘全真宗祖图研究》;孙晓《心斋问学集》、《两汉经学与社会》、《永乐北藏》(影印整理)、《汉魏经学佚书丛编》、《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一、二辑)、《闽刻珍本丛刊》、《史记考证资料汇编》;赵连赏《中国古代服饰智道透析》、《明代赐服与中日关系》、《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图典》;杨宝玉《英藏敦煌文献》(第9-11、15卷)、《敦煌沧桑》、《敦煌文献探析》、《敦煌本佛教灵验记校注并研究》;沈冬梅《茶经校注》;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简帛数术文献探论》、《马王堆天文书考释》;李宗山《中国家具史图说》;胡振宇《殷商史》(合著);刘永霞《茅山宗师陶弘景的道与术》,等等。
目前本室成员主持与承担的院、所及其他重点项目有:孙晓《汉魏丛书的整理与研究》(院重点)、赵连赏《中国官服简史》(所重点);刘中玉的《混同与重构:元代文人画学研究》(所重点)和《中国图像文化史》(元代卷、水墨卷,教育部985三期<南京大学>)等等。
本室在多年多层面研究的工作中,一向注重根据学科自身的发展特点来调整研究方向,并注重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从2011年起,本室把未来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放在文献典籍尤其是域外汉籍的整理研究和“形象史学”研究两个方面。
所谓域外汉籍,主要指三类文献:在中国境内撰写、编纂、抄录或刊刻而由于种种原因流播到其他国家的古籍;其他国家集辑、抄录或刊刻的中国古籍;受汉文化影响其他国家历史上用汉文撰写的典籍。学界通常把第一类称为“原生汉籍”,后两类称为“再生汉籍”。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上,学界虽已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和方法,但在规模性拯救和系统性整理方面,还未能很好地展开。因此,本室希望打破学科界限,集合各方力量,来共同参与到这一新兴而又非常有意义的文化事业中去。目前本室已主持出版了《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一、二辑,共108册。
所谓“形象史学”,我们初步把它定义为运用历史流传下来的岩画、造像、铭刻、器具、书画、服饰、家具等一切实物和图像,作为主要证据之一来考察历史的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模式。由于文化史学科的特殊性,必须依靠大量的历史形象相参证,而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掘形象本身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已成为新的趋势,单纯依赖二重证据法显然已无法解决全部问题。我们认为,要想在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层面有所突破,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研究注入新的动力,便须从学科建设全局的高度来思谋这一问题。“形象史学”正是在这一考量之下提出的。为此,本室创办了《形象史学研究》这一专门性刊物,作为宣传和探讨这一新的史学研究模式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