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一一二七——一二〇六),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南宋著名詩人、理學家。楊萬里爲人重節操,性情剛直敢言。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中進士第,爲贛州司户,調永州零陵丞。時張浚謫永,杜門謝客,萬里三往不得見,以書力請始見之。浚勉以正心誠意之學,萬里服其教終身,乃名讀書之室曰「誠齋」。張浚入相,薦之朝。此後,曾知縣、州,任國子博士、太常博士、寶文閣待制、寶謨閣學士等職。甯宗時因得罪奸相韓侂胄,於韓侂胄秉國期間,卧家十五年,直至病卒。甯宗賜諡「文節」。事見《宋史•儒林傳》。楊萬里著作尚有《誠齋集》、《誠齋詩話》等傳世。
楊萬里的《誠齋易傳》,是宋代義理易學的重要著作。四庫館臣謂其書「大旨本程氏,而多引史傳以證之」,道出了楊氏此書的基本特點。楊氏關於《周易》一書的性質和易學這門學問之宗旨的理解,承襲先秦儒家《易傳》和《程氏易傳》的認識,認爲《周易》是一部講變易的哲學著作,易學的宗旨在於提髙人的德智修養境界。楊氏解《易》文字所體現的思想理論主要也是變易的觀念和以程氏理學爲依的立身行事進德修業之道。
就易學方法而言,與程氏一樣,楊氏對於《周易》義理的闡釋也是以卦、爻、彖、象之辭爲基本依據。他關於「聖人之作《易》,始因蓍以成卦,終因卦以盡道」的説法,體現了其《周易》觀,而關於「得數者忘蓍」、「得卦者忘數」的説法,則是在這種《周易》觀指導下對王弼關於象數與義理關係思想的進一步發揮。
引史傳以證經是楊氏解《易》的一個明顯的特點。前輩大師如王弼、程頤都使用過這種方法來解《易》。楊氏解《易》較多地運用了這種方法,從而形成了《誠齋易傳》的顯著特點,使之成爲易學史上使用這種方法解《易》的代表性著作。
易學史上對《誠齋易傳》的易學觀和易學方法的評價,可以説是褒貶懸殊。關於一些學者對此書的疑議,四庫館臣亦有評論:「新安陳櫟極非之,以為足以聳文士之觀瞻,而不足以服窮經士之心。然聖人作易,本以吉凶悔吝示人事之所從,舍人事而談天道,正後儒説《易》之病,未可以引史説經病萬里也。」「元胡一桂作《易本義附録纂疏》,博採諸家,獨不録此書一字,蓋以其文士輕之。然萬里文章氣節,自足千古。此書亦不可磨滅,至今猶在人間。區區門户之見,亦何足爲萬里輕重與?」四庫館臣説「舍人事而談天道,正後儒説《易》之病」,確爲中肯之論。陳櫟所謂窮經之士,要窮的是《周易》的象數,胡一桂之作,原本就是以朱熹《周易本義》之「《易》本爲卜筮之書」説爲宗,也是要窮究象數之書。將《周易》作爲一部反映古代文化的著作來研究,追尋其占蓍學的原委和文化含義,是必要的,但如片面地認爲只有這種學問才是真學問,而對自先秦儒家《易傳》之後形成的有益於人們德智修養的義理易學加以鄙薄貶抑,那也是很淺陋的。明人尹耕《誠齋易傳序》,以其讀是書而大有益於身心修養的深切感受,極力向人們推薦楊氏此書,我們正可從中看出此書的價值。
《四庫提要》云:《誠齋易傳》初名《易外傳》,後乃改定今名。宋代書肆,曾與程《傳》並刻以行,謂之《程楊易傳》。該書傳世最早的刻本爲宋張敬之校正本,題爲《張先生校正楊寶學易傳》,明嘉靖二十一年尹耕療鶴亭刻本稱《誠齋先生易傳》。該書傳世的明清版本有多種,如明嘉靖二十三年魯蕃敏學書院本、嘉靖四十二年張時徹刻本、萬曆四十六年張惟仁刻本、明抄本及清《四庫全書》本武英殿聚珍版本等。這次校點所採用的底本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〇〇三年九月出版的《中華再造善本》所收《張先生校正楊寶學易傳》,該本是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影印而成。所用校本爲明嘉靖二十一年尹耕療鶴亭刻本(簡稱「尹本」)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前者是宋本之外較早的刻本,後者在諸本中質量較好。民國時商務印書館印行的《叢書集成初編》本《誠齋易傳》,已有舊式的點斷,這次標點用了該本作爲參考。底本、校本正文皆二十卷,各卷篇次排列相同。宋刻張敬之校本首列淳熙戊申八月楊萬里《易傳序》,次爲《奏劄》、《誠齋易傳投進本末》,次爲楊氏《易傳》正文,最後是楊氏作於嘉泰甲子四月八日的《易傳後序》。尹耕本首列《自序》,即宋刻張校本之《易傳序》,次爲明王崇慶《刻誠齋易傳序》和尹耕嘉靖壬寅仲春所撰《刻序》,次爲《宋臣寮請抄録易傳狀》及《楊承議申送易傳狀》(後二篇文字與宋刻張校本之《奏劄》和《誠齋易傳投進本末》略有繁簡出入),次爲《誠齋先生易傳目録》,次爲楊氏《易傳》正文二十卷,最後是《後序》,即宋刻張校本之《易傳後序》。四庫本卷首爲《誠齋易傳提要》,次爲《誠齋易傳原序》,即宋刻張校本之《易傳序》,次爲正文二十卷。以上三種版本,宋刻張校本時間最早,訛誤亦最少,校勘中只有校本的異文確有參考價值時才出校,但不改底本文字。對於可以確定的底本文字中的訛誤或脱衍,則加以改正並出校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