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科教融合>>文献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儒藏》“精華編”《温公易説》校點説明

发布日期:2021-11-23 原文刊于:北大儒藏公号
劉保貞

《温公易説》六卷,北宋司馬光(一○一九——一○八六)撰。光字君實,號迂叟,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寶元進士,累官端明學士,哲宗時入相,卒於任上,贈太師、温國公,謚文正。著作除《温公易説》外,尚有《資治通鑑》、《涑水記聞》、《稽古録》、《温公瑣語》、《温公日記》等。 

  

 

《温公易説》,或題作《易説》,成書於何時,難以確考。司馬光在《與范景仁問〈正書〉所疑書》中説:「前日所留《易説》、《繫辭注》、《續詩話》,皆狂簡不揆,宜見誅絶於君子者,然亦庶幾景仁矜其有志於學,痛爲鉏治其蕪穢,明示以坦塗,使識所之詣,幸甚!幸甚!」此書約作於元豐初年。又蘇軾《司馬温公行狀》亦説光作《易説》三卷,注《繫辭》二卷,則是書約成於元豐初,且以《易説》、《繫辭注》二名行於世,但傳佈並不廣,至南宋時則鮮有完本。朱熹《書張氏所刻潛虚圖後》云:「紹興己巳,洛人范仲彪炳文避章傑之禍,自信安來客崇安,予得從之遊。炳文親唐鑑公諸孫,嘗娶温國司馬氏。及諫議大夫無恙時爲子壻,逮聞文正公事爲多,時爲賓客道,語亹亹不厭,且多藏文正公遺墨……是時又得温公《易説》於炳文,盡《隨卦》六二之半,而其後亦闕焉。炳文自言其家使人就謄温公手摹,適至而興亡之,故所存止此。後數年予乃復得其全書,云好事者於北方互市得版本焉。始亦喜其書之獲全,今則不能無疑,然無以考其果爲真與僞也。」朱熹并從炳文處得知,金人入侵洛陽時,温公家人避禍曾遭羣盜執,盜首因欽佩温公爲人,「傳令軍中,無得驚司馬太師家,又揭牓以曉其後曹。以故,骨肉皆幸無他,而圖書亦多得全」。據此可知,鑒於司馬光之聲望,是書兩宋間曾傳佈於北方少數民族,但傳佈中或經後人增竄。是書原名《易説》和《繫辭注》,似不及《説卦》,然今本於《説卦》下亦有注二則,此其可疑者也。《宋史・藝文志》著録光「《易説》一卷,又三卷,又《繫辭説》二卷」,則其時《易説》即有一卷本和三卷本傳世,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董真卿《周易會通》所引,明言一卷。馮椅《厚齋易學》附録《先儒著述下》引《中興書目》云:「《易説》一卷,本朝尚書左僕射司馬光撰。首篇設問答語,後有《繫辭》雜説。」朱彝尊《經義考》注此書爲「已佚」,是其在清初已無傳本,唯《永樂大典》有之,清修《四庫全書》,從中輯出《易説》與《繫辭注》,合爲一編,定爲六卷,名之曰《温公易説》。此定六卷,實乃《宋史・藝文志》之誤解。清修《四庫》時,《永樂大典》已佚失兩千多卷,再加古籍卷帙浩繁,翻檢不易,故所輯《易説》脱漏之處在所難免。且四庫館臣輯録時,並未嚴格按原本照録,而是時常據己意删削改易。 

  

 

是書並非《易》之通釋,每卦或釋三四爻,或一二爻,亦有全卦無解説者。《繫辭》部分尚屬完備,《説卦》以下則僅有二條。其宗旨是摒棄前人老、 莊之學,唯仲尼「中庸」思想是宗,建説立論,推本天地之道,歸之於仁義禮智信。方法與《程氏易傳》相類,而簡略過之。 

  

 

編纂《四庫全書》時,乾隆命人彙輯《永樂大典》内罕見之籍,在武英殿以活字刻印,這就是「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温公易説》即在其中。《温公易説》其後又經多次翻刻、重修,均以武英殿聚珍版爲祖本。現常見之版本,除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和武英殿聚珍版外,尚有河南新鎸《經苑》本、《榕園叢書》重刻聚珍本。今即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爲底本,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簡稱「殿本」)爲校本,並參考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周易正義》(簡稱「通行本」)。另翻檢前人《易》注,得佚文四則,附於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