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口義》十二卷,北宋胡瑗撰。
胡瑗(九九三——一○五九)字翼之,泰州如皋 (今江蘇如皋)人。其遠祖世居安定(今甘肅涇川北),世人因稱安定先生。胡瑗年輕時,希望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但「累舉不第」,後以經術教授吴中。景祐元年(一○三四),受范仲淹聘爲蘇州府學教授。慶曆二年(一○四二),出掌湖州府學。慶曆四年,朝廷正式建立太學,有司取胡瑗在蘇、湖兩地的學規作爲太學法。皇祐(一○四九——一○五四)、至和(一○五四——一○五六)間,胡瑗爲國子直講,朝廷命主太學。嘉祐元年(一○五六), 遷太子中允,充天章閣侍講,仍居太學。嘉祐四年卒於杭州,享年六十有七。事蹟見歐陽修所撰《胡先生墓表》、蔡襄所撰《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誌》、朱熹所輯《安定先生言行録》(收入《五朝名臣言行録》)及《宋史》本傳。另外,清人許正綬所輯《安定言行録》(收入《月河精舍叢鈔》)亦可參考。
胡瑗的易學著作,無論書名還是卷數,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宋史・藝文志》著録皆有出入。對此,清人李振裕作了澄清,指出:「安定講授之餘,欲著傳而未逮,天隱述之。以非其師之親筆,故不敢稱『傳』而名之曰『口義』。傳諸後世,或稱『傳』,或稱『口義』,各從其所見,實無二書也。」(見李振裕《序》)據此可知,流傳至今的《周易口義》可視爲胡瑗唯一的易學著作。
胡瑗易學思想對後世影響頗大。程頤認爲,要研治《周易》,最切實的入門功夫是「須看王弼、 胡先生、荆公三家」,且程氏《易傳》中多處採納胡瑗的見解。要之,胡氏易學,前承王弼,後啟程頤,以儒理説《易》,開一代風氣。
《周易口義》現存最早的本子,據嚴紹璗《日藏漢籍善本書録》的著録,有「日本静嘉堂文庫」所載明刊本。此本原屬皕宋樓主人陸心源,後售與日方,今藏日本國會圖書館。目前較爲常見的版本,有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白石山房刻本、《四庫全書薈要》本和《四庫全書》本。白石山房刻本所據底本雖然出自胡氏後人「相傳世守」的家藏本,但錯訛甚多。經過比勘,我們確知《四庫全書薈要》本、《四庫全書》本皆以白石山房刻本爲底本迻録,且校訂訛誤數十處。此次校點即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爲底本,以白石山房刻本(簡稱「康熙本」)、《四庫全書薈要》本(簡稱「《薈要》本」) 爲校本。
康熙本卷前有李振裕《序》,論析《周易口義》成書過程及學術價值較爲詳確,對於研讀本書頗有助益,今作爲附録載於書後。四庫本提要雖然比較粗略,但也有一定參考價值,故仍置於全書之首。底本將「上經」、「下經」分爲十卷,依次標出,而把《繫辭》、《説卦》、《序卦》、《雜卦》分爲兩卷,未標卷次,現爲結構統一,便於稱述,一併連標卷次,共計十二卷。
《周易口義》各本均無目録,本次校點特編目録一份,置於卷端,以便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