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综合呈现>>新书·期刊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江汉考古》2019年第3期目录

发布日期:2019-09-24 原文刊于:《江汉考古》编辑部

目录 

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2019年发掘收获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随州市博物馆  曾都区考古队 

加编钟铭文的初步释读 

郭长江  李晓杨  凡国栋  陈虎 

20 湖北枣阳九连墩M1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枣阳市文物考古队 

71 中原地区先秦时期麦遗存的考古学研究 

郭荣臻  靳桂云 

81 商时期中原文化对江汉地区的影响历程 

孙卓 

91 《诗·小雅·都人士》名物解诂 

张闻捷  金志斌 

99 战国可拆装便携式弩小考 

刘松山  章庆 

103 “棘戈”研究 

洪梅 

109 三峡库区宋代墓葬出土瓷器研究 

刘辉 

120 屈家岭遗址出土铜矿石标本初步研究 

 江旭东  罗运兵  陶洋  张德伟  李冰洁 

126 襄阳余岗墓地出土青铜容器的金相及成分分析 

张吉  梁超  王志刚  王先福  常怀颖   陈建立 

135 释“弔” 

白于蓝  王锦城 

140 “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洋  赵春光 


 


 




 

摘要 


 

●特稿 


 

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2019年发掘收获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随州市博物馆 

曾都区考古队 
 

概要:枣树林墓地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东城办事处文峰塔社区,隶属义地岗墓群。2018~2019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截止目前已发掘土坑墓52座、马坑3座,其中M168、M169为带墓道“甲”字形大型墓葬,分别为曾侯宝及其夫人随仲嬭加墓。墓地出土青铜器千余件,部分铜器上有“曾公”、“曾侯宝”、“随仲芈加”、“加芈”等重要铭文。资料显示枣树林墓地应是一处春秋中、晚期的曾国高等级贵族墓地,是随州义地岗墓群继文峰塔墓地、汉东东路墓地之后,又一个被发掘的重要墓地。墓地发现的曾侯宝及其夫人随仲芈加墓葬,填补了曾国考古春秋中期不见曾侯的空白。墓地不同等级墓葬出土组合完整青铜礼乐器,年代明确、组合清晰,特别是多座墓葬出土成套编钟、编磬,弥足珍贵。曾侯宝及夫人随仲芈加墓葬的发现,证明了曾即为随,从而为曾随之谜基本画上了句号。随仲芈加编钟铭文“余文王之孙,穆之元子,出邦于曾”等内容,说明曾国是文王之后而非武王之后,此铭文可与此前曾侯與编钟铭文“稷之玄孙”对照,为确认曾为姬姓及研究曾国始封等问题提供了更直接的考古材料。铭文中的“帅禹之堵”中的“禹”铭,是继传世青铜器“豳公盨”、“秦公簋”铭文中之“禹”,首次在考古出土文献中出现,说明至迟在春秋中期周人已较认同“禹”及九州的存在。 


 

加编钟铭文的初步释读 

郭长江  李晓杨  凡国栋  陈虎 

概要:2019年5月,随州枣树林墓地(属义地岗墓群)发掘的M169出土一套编钟,铭文记载了曾国的始封、曾楚关系等关键历史信息,部分内容和曾侯與编钟可以互相印证,十分重要。为便于学界研究,我们迅速对编钟进行了清理、照相、释读等工作,现在将初步的释读情况公布出来,供学界讨论。整篇铭文包括三个段落。开篇用“曰”字领起的一段铭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伯括受封南洍之地,“文王之孙、穆之元子”到曾地就封,与楚为匹的历史。接下来用“加嬭曰”领起的一段铭文以加嬭自述的口吻讲述其丈夫“龔公”早逝,作为曾侯夫人加嬭勇于挑起国君的重担,治理曾国、保有国土的一段历史。最后一段是编钟铭文常见的宴饮以乐嘉宾的套话。 


 


 



 

●考古发现 


 

湖北枣阳九连墩M1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枣阳市文物考古队
 

摘要:2002年9~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湖北枣阳九连墩之“一号墩”进行了发掘,清理墓葬两座墓(M1、M2)及其祔葬车马坑(CHMK1、CHMK2)。各遗存单位保存基本完好,M1为主墓,除南室少量器物被盗外,出土了数量多、种类全、保存相对完好的随葬器物。资料表明,该墓为战国中期大型楚墓,墓主人为男性,身份为楚国上大夫级别的高级贵族。该墓的发掘和整理为楚墓葬制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枣阳;九连墩M1;楚墓;战国;高级贵族 


 


 



 

●考古研究 


 

中原地区先秦时期麦遗存的考古学研究 

郭荣臻  靳桂云 

摘要:考古工作表明,麦类作物至迟在龙山时代进入中原地区,但处于低水平利用阶段;二里头时代,麦类作物可能已经在本地种植;二里岗—殷墟时期,麦作发展出现明显转折,稳定地嵌入商人农业经济中;两周时期,麦作持续发展。麦类作物的传入与早期发展,为农业、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促使早期中国核心区融入到青铜时代全球化、食物全球化的浪潮中,并为后世麦作发展与“粟麦之变”的农业格局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中原地区;先秦时期;麦遗存;麦作农业;植物考古 


 

商时期中原文化对江汉地区的影响历程 

孙卓  

摘要:本文以大洪山、汉水为界,分东、西两个区域,探讨了商时期中原文化对江汉地区的影响历程。其中在江汉地区东部,中原文化的影响从二里冈下层一期开始,二里冈下层二期至二里冈上层一期达到顶峰;而至洹北花园庄阶段,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步弱化,并于殷墟一、二期向北消退。在江汉地区西部,中原文化的影响大致始于同一阶段,并持续到二里冈上层一、二期;但至殷墟一期前后,中原文化的影响也逐步消失。以此为基础,本文进一步比较了两区域相异的文化发展格局,以及背后可能暗含的社会图景。 

关键词:商时期;中原文化;江汉地区;文化变迁 


 

《诗·小雅·都人士》名物解诂 

张闻捷  金志斌 

摘要:《诗·小雅·都人士》篇是记载两周时期贵族服饰、发式的重要文献资料,本文结合相关考古发现对诗中狐裘、台笠、充耳等作出考证,勾稽出两周时期服饰制度的变革情况,并指出诗歌主旨正是感古伤今,借服饰、发式的描述而慨叹“周礼不存”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诗经》;两周;服饰;发式 


 

战国可拆装便携式弩小考 

刘松山  章庆 

摘要:湖南长沙扫把塘一三八号战国墓和湖北枣阳九连墩一号战国墓各出土一件弩,弩的臂由二段木料榫卯连接成,根据结构特点考证,笔者认为这种弩为可拆装便携式弩。 

关键词:弩;战国;拆卸;组装;便携式 


 

“棘戈”研究 

洪梅  

摘要:四川、重庆、湖北、湖南、陕西等地出土的形制与符号独特的所谓“棘戈”,学界习常将其视为巴蜀戈及巴蜀符号。本文收集整理了战国时期的“棘戈”24件,对符号进行区分并考察其组合,认为“棘戈”虽在四川、重庆地区多有出土,但其形制是楚式戈而不是巴蜀戈,故宜将“棘戈”从的巴蜀文化的范畴中剔除。 

关键词:棘戈;巴蜀戈;巴蜀符号;战国时期 


 

三峡库区宋代墓葬出土瓷器研究 

刘辉 

摘要:本文主要对比其它年代范围明确的瓷器,大致将三峡库区宋代墓葬出土瓷器的发展演变分为五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其区域产地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三峡库区;宋代墓葬;瓷器;分期;区域产地 



 



 

●科技考古 


 

屈家岭遗址出土铜矿石标本初步研究 

 江旭东  罗运兵  陶洋  张德伟  李冰洁 

摘要:近年来屈家岭遗址的屈家岭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早期地层中出土了20余件铜矿石。本文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ESD)、X射线衍射仪(XRD)和拉曼光谱仪(Raman)等科学分析仪器对部分铜矿石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矿石多为含磷的假孔雀石和磷铜矿伴生矿,少量为孔雀石。部分矿石表面覆盖一层黑色氧化铜,属矿石经焙烧后的产物。由于目前未发现其它冶炼遗迹,这些焙烧产物是否与冶炼活动直接相关还须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屈家岭;铜矿石;假孔雀石;氧化铜;焙烧 


 

襄阳余岗墓地出土青铜容器的金相及成分分析 

张吉  梁超  王志刚  王先福  常怀颖   陈建立  

摘要:对襄阳余岗墓地出土的部分青铜容器进行金相分析与成分测定。这批青铜容器以铅锡青铜为主,进入春秋晚期,含锡量升高,低锡容器消失,合金配比趋于稳定。大部分器物为铸造成型,有三件枳经过热锻加工,这类枳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锻制青铜容器,在青铜器的工艺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余岗墓地;青铜容器;金相;成分分析 


 


 



 

●古文字研究 


 

释“弔” 

白于蓝  王锦城 

摘要:古文字中的“弔”字应是一个从虫缠绕人形的会意字,其很可能是“毒害”之“毒”字的会意初文,就是“毒害”之“毒”的本字。 

关键词:弔;古文字;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