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浏览文章: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江苏镇江孙家村发现吴国青铜器铸造遗址

发布日期:2017-06-27 原文刊于:图书馆
图书馆

2015 11 月至今,为配合镇丹高速公路建设,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对孙家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工作。经过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推测其为镇江大港吴国遗址群中的一处青铜器铸造遗址。

地理位置

遗址位于镇江新区丁岗镇,北距长江及吴国贵族土墩墓群所处的长江南岸山脉约10 公里,东北距断山墩遗址约3.6 公里。遗址位于山地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西侧有一条宁镇山脉余脉,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北侧有一条小河。

遗址所在的大港区域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分布着较多的高等级贵族墓、台形遗址,构成了吴国遗址群,孙家村位于该遗址群的南部。这一区域人文遗物、遗迹十分丰富,显示人口众多,可能是吴国的一个中心区域。

构造方式

遗址面积约12000 平方米,由台地和环壕组成。台地平面呈椭圆形,底面面积约8000 平方米,高约4.5 米,顶部近平。台地文化堆积厚3.54.8 米,时代为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

发掘面积共2650平方米。遗址台地区1900平方米仅发掘至春秋中期的使用面,350 平方米发掘至西周中期使用面,局部探沟解剖至生土。

遗址保存较完整、布局独特。遗址外侧有环壕,紧邻环壕内有环形土垄,被土垄环绕的范围内下部为大平台,大平台上堆筑较多有道路相连的土台,土台之间形成坑。中心位置的长方形土台面积最大,其上发现有窑;其余土台较小,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散布于中心大土台周边,有的上面还有房址。土台之间的坑面积较大、较深,内有较多淤土,显然曾用于蓄水。

环壕 总长350 米,环绕着台地,西南角有一处宽约30 米的缺口。宽约15米,深约2 米。斜壁,环壕内为青灰色淤土,十分纯净。

土垄 用纯净的黄土堆筑而成,上部截面呈梯形,顶宽23 米,底宽约10 米,高于两侧地面约2.5 米;底部沟槽宽约6 米,深约1.9 米。土垄筑于西周中期,内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加高。

土台 共发现土台29 个,均位于土垄内侧,最早筑于西周中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垫高,沿用至春秋中期。台6 面积最大,位于遗址近中心位置,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已揭示部分东西长约17 米,南北宽约10 米。土台顶面近平,边缘呈斜坡状。台6 上发现4 座窑,台面及周边发现有大量红烧土。

其余土台平面大致呈圆形或椭圆形,之间有浅沟槽,局部用红烧土铺垫形成相互连通的道路。土台顶面一般近平,直径3.66 米,边缘呈斜坡状,部分土台的斜坡面上堆积一层红烧土,形成护坡。多个土台台面上发现有圆形柱坑,显示其上部有建筑。柱坑每组4 个,大致呈正方形分布,内用密实的黄土填实。

窑 共发现4 座(Y1Y4)。均开挖于台6 之上。Y4 位于土台北侧边缘,有4 个并列的火膛,相互连通。

坑 发现春秋时期灰坑27 个。H13等位于多个土台之间,面积较大、较深,底部有淤土,可能为蓄水坑。H38等面积较小,底部有灼烧痕迹,残留有木炭、红烧土,与铸造有关。

与铸铜相关的遗物

出土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遗物,以陶、瓷器为主,有鼎、鬲、罐、瓿、盆、钵、豆、碗等。出土石器量较少,有斧、锛、锤、砺石等。

出土一批与铸造有关的遗物。范有陶质和石质两种,均为合范,截面呈半圆形,模腔有浇注形成的灰绿色玻璃质层,从模腔形状分析是用于铸造兵器和工具类器物。坩埚仅见残片,用粘土烧制而成,夹有砂粒,内壁有铜液残留。出土较多铜渣、粘有铜液的炉渣、铜器,未见铜矿石,铜器有兵器、工具两类,器形有戈、刀、削、镞、斧、锛、镰等。

意义

结合孙家村遗址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别的构造方式、考古发现与冶铸有关的遗迹遗物,说明该遗址极有可能是吴国一个重要的青铜器铸造“工厂”。此次考古发现为吴国青铜器找到了生产地之一,对于研究吴国冶金技术及地域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来源:《中国文物报》201755日第8

    者:何汉生

作者单位:南京博物院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建国内大街五号 邮编:100732 网站主页

E-mail: hbliu@cass.org.cn

欢迎转载,敬请注明:转载自 中国古代史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