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浏览文章: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湖北随州杨家河发现汉魏六朝墓群

发布日期:2017-08-31 原文刊于:图书馆
图书馆

 

杨家河墓群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万店镇新中村七组杨家河村中。这是一处邻河的长条形岗地,墓地位于岗地南端与台地相交处的坡地上。2016 6 月至9 月,为配合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咸宁市博物馆等单位组成的杨家河考古队,对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东段的杨家河墓群等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杨家河墓群主要分布于杨家河村南的岗地和村北乡村公路的东部。共发掘汉魏六朝墓葬10 座,出土青瓷器、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等37 件(套)。其中砖室墓9 座,石板墓1 座。

墓葬结构

 9 座砖室墓为M1M3M6M9M10M13。多开口于现代扰土层下,不见封土,少数位于清代堆积层下,均打破生土。墓坑多在岩石或生土层中挖掘而成。同期墓葬之间无打破关系。M6M9 除墓室有些挤压变形外基本未遭破坏,墓葬保存完好,其它墓葬上部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多数下部保存较好。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砖室墓,无墓道。墓室窄长,一般长约2.083.88 米,绝大多数宽约0.961.26 米;砖室内空长2.22.74 米,宽0.280.72 米。这9 座砖室墓有双室合葬墓、并穴合葬墓及单人墓等几种。

M1 墓坑开口东西长3.6 米,南北宽22.46米;墓底东西长3 米,南北宽1.9 米。方向83°。砖室呈长方形,砌筑于墓坑中,破坏严重,西壁已基本不存。在墓室中部有一纵列东西向的壁砖形成隔墙将墓室分为南、北两室,各葬一人,应为夫妻合葬墓。

M11 M12 相邻,相距仅1 米,墓葬形制相似、方向相同,本应为同一时期的夫妻异穴合葬墓,但M12 出有明代的青花瓷碗和陶罐,与M11出土南朝四系盘口壶和青瓷碗年代相驳,该墓填土为灰黑土,与M11 黄褐土不同,且M12 南部用整砖封门的情形不见于其他墓葬中,推测该墓为明代借用南朝墓埋葬的“借屋躲雨墓”。

M6M9M10 等墓葬上部结构保存较好,可知这批汉魏六朝砖室墓砖墙均错缝横铺叠砌而成,除保存较差的几座墓外,均有铺地砖,砖墙多用半节砖横砌而成,仅顶部采用整砖横向配纵向叠铺,逐层内收式封顶,封顶砖一般4 层。墓砖形制多样,大小、厚薄不均。墓砖长度在3437 厘米,宽度在1618 厘米,厚58 厘米之间。

墓砖纹饰多样,有半圆形的同心圆纹、∽形卷云纹、铜钱纹、八角太阳纹、三角纹、叶脉纹、菱形纹、鱼纹等,见有用东汉的楔形砖横铺封顶的情况。

1 座石板墓(M15),墓室上部用青石板封顶,墓壁四周用石板侧立砌筑四墙,墓底亦用石板铺底。侧墙用五块石板拼砌,两端挡墙用一块或二块石板嵌入而成。石板厚2.54 厘米。整个墓室十分狭长。墓坑开口南北长3.16 米,东西宽1.06 米;墓底南北长2.98 米,东西宽0.9 米。石室内空长2.4 米,宽0.30.38 米,高0.36 米。

出土文物

根据质地可分为瓷、陶、铜、铁、玉器等各类文物37 件。瓷器有碗、盘口壶、四系罐等;陶器有碗、罐;铜器有铜钱、铜镯、指环、铜发饰等;铁器有铁刀等;玉器多为玉珠等小串饰。

9 座砖室墓中,除3 座破坏严重,仅见青铜小饰品及碎瓷片等,未见其它随葬器物,其余几座均有日用瓷器等随葬。随葬品组合稳定,一般均有青瓷碗1 2 件,青瓷盘口壶1 件,有些墓葬还随葬有铜钱、铁刀或铜、玉饰品等。盘口壶的口部及耳部多被打掉。1 座石板墓随葬陶碗1件,青瓷四系罐1 件。四系罐的系部被打掉。

初步认识

从出土遗物可知,随葬的器物如盘口壶整体瘦长、颈较细;瓷碗平底、弧腹,碗较大,内有支钉,有的碗上见有莲瓣纹,对比鄂城六朝墓及襄阳黄家村的同类器物,推断这批墓葬的时代主要集中在南朝至隋代。从已发掘的墓葬中多见东汉楔形砖、汉魏花纹砖,结合村内发现较多汉魏六朝时期的花纹砖和纪年砖的情形来看,该墓群的主体时代应为汉魏六朝时期。

就杨家河墓群的地理位置来看,有岩子河连通南北,北接随枣走廊通到重镇吴店,过桐柏山脉南部到河南信阳。从岩子河顺流南下汇漂河流进涢水,此地是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疆界不断变换,北方势力南下和南方北进较为频繁,人群迁徙和文化互动繁多。尤其是在南朝时期随州一度为南方所控制,一度被北方夺取。在杨家河墓群中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墓葬,墓室面积较小、随葬器物少,等级不高,应多为一般民众,墓葬中多见东汉墓砖。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东汉时代相去不远,普遍用前代墓砖新砌墓室的情况可能与当时的南北互搏有关,也许这批墓葬与东汉墓葬分属不同的人群。此时期砖室墓与石板墓共存,并有双室合葬的情形,随葬器物也不尽相同,也反映了当时人群的迁徙和民族的融合。另外,这时期的墓葬多用半砖砌筑墓室,正是当时的社会动荡,人们的经济水平较为低下的写照。

杨家河砖室墓墓室的砌筑方法较为特别,一般先用整砖铺底再用半砖错缝横铺叠砌砖墙,墙砖砌至9 层后,开始用2 层较长的半砖逐层内收,最后以2 层整砖横向配纵向叠铺封顶。这种墓葬形制较为少见,可归入平顶墓。平顶墓一般多见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较为少见。在此次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的随州广水市大汪家湾墓地发现形制相同的墓葬(北区M8),大汪家湾M8 出土的铜钱等随葬器物明确该墓为北周墓葬,属于北方系统。杨家河砖室墓墓顶结构与之相同,但随葬器物多为南方青瓷器。这批墓葬可能为社会动荡时期北方势力占据此地后由北方迁居而来的普通民众的墓葬,他们将此地前代墓葬的墓砖(如汉代等)拆为己用,并在墓葬形制上沿用了北方的传统,而用南方的生活器皿随葬。这与前述史料记载的北魏、西魏等势力南下进而对该地进行控制的史实相符。且这种墓葬墓顶构筑形式较券顶省时省力,可能也是当时经济水平较为低下的选择。

此次杨家河墓群的发掘是首次发掘,以前未做过相关的文物考古工作。这次发掘弄清了此地汉魏六朝时期墓地的分布规律与墓葬形制结构特点,从墓葬随葬器物的形态与组合的演变确定了年代序列和文化特征。为我们研究该地区的文化面貌和丧葬习俗,进而深入了解随枣走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面貌和丧葬习俗的形成、演变与周邻地区文化相互作用和趋动主次关系等提供了实物资料。此外,杨家河墓群发现了数量较多的汉魏六朝墓葬,在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上呈现出的南北差异及不同形制的墓葬对研究当时的历史及人群迁徙、民族融合等社会情况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进而也对研究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当时的历史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原文来源:《中国文物报》2017714日第8

    者:柯萍萍、许静思、杜峰

作者单位:咸宁市博物馆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建国内大街五号 邮编:100732 网站主页

E-mail: hbliu@cass.org.cn

欢迎转载,敬请注明:转载自 中国古代史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