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浏览文章: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面临更加严峻挑战

从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谈
发布日期:2018-03-27 原文刊于:图书馆
图书馆

 

经国务院批准,良渚古城遗址被确定为我国2019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181月,由国家文物局代表缔约国政府签署的申报文本,通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文本的提交意味着良渚申遗正式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官方程序。

针对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进展及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面临的形势,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司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阐释。

 

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国5000年文明史提供独特实证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我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以建造于约公元前3300-2300年间的规模宏大的城址等一系列相关遗址和以具有信仰及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为主的出土物,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晚期在该区域曾经存在过的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并以其时间早、成就高、内容丰富而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国5000年文明史提供独特实证。

 

前期准备工作成效卓著,良渚古城遗址具备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客观条件

良渚遗址的考古和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历时80余年仍在继续,引起国内外广泛高度关注。申遗工作同样走过漫长的历程,国家文物局早在1996年就将良渚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备案。随后对该项目的研究、保护与管理给予了细致指导和大力支持。尤其是近十年间,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当地民众的充分理解和全力支持下,文物考古等部门系统开展了遗址考古发掘、保护展示、风貌修复、环境整治、规划编制、征地搬迁等一系列申遗准备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逐步具备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客观条件。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对良渚遗址的分布、遗迹组成和历史文化价值不断有新的认识,最终确定了良渚古城遗址的申报范围,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随后指导当地政府配合专业团队,历时11个月完成了共计200余万字、5330页的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材料,并如期正式提交。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将面临严格审查

文本的提交仅仅意味着正式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官方程序,接下来必将接受国际组织和专业咨询机构的严格审查。201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将针对申遗文本进行书面评估,针对遗址现状进行现场考察,并在进行综合评估后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评估报告。如若一切顺利,20197月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3届会议将依据评估报告对良渚古城遗址申遗项目进行最终审议,确定其是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长达一年半的审查过程中,我国一方面需同国际组织和专业咨询机构保持密切沟通,积极配合开展相关工作,努力使遗址价值、展示方式、保护管理现状和长期管理规划得到充分认可,必要时还需按要求及时提供补充材料,就某些受到关注和质疑的问题作出说明或澄清;另一方面要全力推进遗址保护工作,抓紧落实保护措施,消除不利因素。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远古遗留至今的土遗址,对外部环境较为敏感,保护难度大;相较于古建筑、石窟寺等而言,可视性和可读性差,直观展示难度大;同时由于遗址地处经济快速发展地区,遗址保护影响范围近100平方公里,而考古发掘依然不断有新发现,因此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始终在路上。2018年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关键的一年,国家文物局将指导地方政府继续深化相关工作,力求在有限时间内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确保良渚古城遗址以最佳状态接受国际组织的考察评估。

 

世界遗产申报是以国家为主体开展的一项集专业性、复杂性、长期性于一体的国际化事务

整个申遗工作过程包括筛选、培育预备项目,研究确定申报项目,凝练突出普遍价值,启动申遗准备工作,履行申报程序,接受现场考察,应对进一步质询,最后提交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表决;时间跨度可多达数年甚至十数年,其间需要举各方之力开展大量细致繁复的工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的保护管理工作更将在国际监督下无限期开展下去。

我国已连续多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目前拥有世界遗产52项,其中文化遗产36项,自然遗产12项,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项,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位。国际组织因此对我国世界遗产项目申报往往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每一次新项目申遗都会更加艰巨。

 

申报规则调整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遗产大国申遗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

世界遗产委员会长期致力于解决《世界遗产名录》中世界遗产类型不平衡、区域分布不平衡、时代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先后数次调整申报规则。2016年通过决议实行新的“限额制”:最多每年审查每个缔约国的1项申报项目,每年审查申报项目由45项降至不超过35项,并且更多鼓励自然遗产、混合遗产、跨国项目的申报,向世界遗产数量过少的国家、新近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的国家、若干年内未申报的国家倾斜。新“限额制”将于2018年开始执行,中国等世界遗产数量较多的国家在今后的申遗道路上将因此而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积极应对挑战

国家文物局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积极应对挑战:

一是遵循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根本原则,牢固树立正确的申报理念,科学开展项目遴选。

二是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的培育,对进入预备名单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依照世界文化遗产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开展保护管理工作,争取培育一批在各方面均达到世界文化遗产水平的潜力项目。

三是推动开展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等项目跨国联合申遗,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四是加强部门协调,统筹制定申报计划,全力做好每年的申报工作。

五是加强遗产管理监测,确保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保持健康良好的状态,同时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我国其他文物古迹保护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六是重视人才培养和输送,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国际事务,切实提高中国在国际世界遗产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通过上述措施,积极化解、努力降低新规则带给我国的不利影响,使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继续延续以往良好势态。

 

原文来源:《中国文物报》2018223日第1

    者:张伟

作者单位:中国文物报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建国内大街五号 邮编:100732 网站主页

E-mail: hbliu@cass.org.cn

欢迎转载,敬请注明:转载自 中国古代史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