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评论与学术研究——《历史学评论》创刊座谈会纪要
学术评论与学术研究
——《历史学评论》创刊座谈会纪要
张 燕 蕊
2014年1月24日,由中国史研究杂志社主办的“学术评论与学术研究:《历史学评论》创刊座谈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告厅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以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近30位学者济济一堂,对《历史学评论》的创刊表示祝贺和支持,并对刊物的创办给予了多方面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史研究杂志社主任张彤主持了会议。在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首先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院历史所致辞,王先生代表历史所向中国史研究杂志社为《历史学研究》创刊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敬佩,认为这份杂志的境界很高,所刊文章的思想性很强,必然会对历史学研究的进步做出贡献。王先生认为,历史学需要评论,历史学的评论是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他希望学界同仁继续大力支持《历史学评论》的工作。
其后,《中国史研究》和《历史学评论》杂志主编彭卫介绍了《历史学评论》的创刊过程。彭先生介绍说,他在《中国史研究》编辑部近三十年的办刊经历使他和同仁们对学术评论的重要性有了深切的认识。学术评论一直是国内历史研究工作的短板,对学术史的回顾,对学术发展趋向的梳理,对学术研究的前瞻,都较为薄弱,学术评论工作严重不足。加强学术评论是《中国史研究》杂志社多年来一直向学界呼吁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杂志自身篇幅限制,只能做到零散“出击”。2011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始实施创新工程,使创办《历史学评论》杂志有了可能,最初的组稿工作限于中国古代史范围,后经各方建议,最终将刊物定名为《历史学评论》,评论范围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和考古学。此外,彭先生还重点阐述了《历史学评论》的办刊理念,概括为五个规划和七项主张。具体来说,学术评论是一个涵义广泛的概念,其最重要的意义是引领学术事业的发展,而其具体规划则包括如下五个方面:一、在认真梳理学术研究脉络和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思考史学发展的大势,探讨理论和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运用于具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二、考察一个时代学术精神和学术追求的各种表现;三、立足学术前沿,分析热点和难点,分析各种学术问题出现的原因和研究的态势,分析学术现象变化的趋向,分析研究活动显现或潜伏的价值和困难,对研究工作进行前瞻;四、对不良学风进行批评,保证学术研究的纯洁性;五、分析科研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创办《历史学评论》的七项主张则包括:第一,提倡加强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的评论。通过对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的评论,期待中国的历史研究工作能够获得更为丰富和深刻的理论支援。第二,提倡加强问题意识的培育。问题意识是一切学科进步的动力,期待通过对问题意识的培育,提升中国历史学的学术价值,为中国历史学奠定雄厚的学识基础。第三,提倡建立起健康的学风。脱离了对良好学风的追求,历史学就会陷入绝境,就会被逐出学术王国。期待通过对不良学风的清理,建立起中国历史学纯净的精神家园。第四,提倡高水准的学术评论追求。高水平的学术研究需要高水平的学术评论提供保障,而高水平的学术评论则可以引导学术研究获得新的发展。第五,提倡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对学术研究的自由表达是学术发展的基本要素。以学术之外的任何方式对学术评论进行干扰,必然会破坏正常的学术评论机制的建立。期待学术评论能够获得良好的空间。第六,提倡宽容的学术精神。学术评论是公器,它不是判决书,它要求评论者有学术的公德心,要求评论者摒弃个人恩怨,要求评论者在评论中尊重他人。被评论者也应抛弃喜誉恶贬的人性弱点,多一份理解,少一点怨怼。一个有宽容精神和有气度的批评者和被批评者都应当受到人们的尊敬。期待能够做到对事不对人,彻底摈弃人身攻击和不礼貌用语,保障学术评论在正常的学术秩序中发展和进步,在评论中提升对历史学的阅读能力。第七,提倡以学术价值为取舍的用稿原则。惟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是取,为广大学人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学术平台。
作为业界同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编杨群也出席了此次会议,并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同仁致辞,介绍了出版社的大致情况,从出版行业角度出发,为《历史学评论》的刊发提供了专业范本。
这次会议邀请了很多学界耆宿和中青年学人,北京师范大学刘家和教授及北京大学李剑鸣教授虽然未能出席,但特意发来精彩的贺辞。刘家和先生在贺辞中鞭辟入里地指出:《评论》在封面上的英文译为REVIEW,这个词的词根意义就是“重看”、“再省视”。历史过程就是人类对往事的得失不断再省视的过程,非如此人类历史不能发展。而历史记载作为史学发展过程,也正是人类对于历史过程记录的不断再省视的过程,非如此历史学不能发展。因此作为再省视意义上的“评论”,其本身就是历史与史学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评论”一词,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最早说法,似乎就是“平章”。即《尚书·尧典》里所说的“平章百姓”之平章,而平章(辨章)就是“辨明”的意思。因此,评论或平章,就是要辨析、批评。英文的REVIEW,实际也具有这一层意思。不断的反思形成认识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对于历史与史学的发展,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历史学评论》的出版是具有其本质的必要性的。
李剑鸣先生的贺辞以欧美史学界经验为借鉴,分析了《历史学评论》创刊的学术意义,指出:从欧美史学界的经验可以看出,史学刊物重视学术评论,对于推动学术标准的成熟和专业共同体的建设,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在,我们终于有了一份专门的史学评论杂志,这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
其后,各位与会学者纷纷对《历史学评论》的创办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荣誉学部委员陈启能指出,办评论性杂志是件难事,国外一流的史学杂志,书评可占1/3篇幅,而在国内之所以评论性文章很少,有很多原因。从客观上说,有国内学界对书评不重视、评职称时书评不能计入、写书评易得罪人等原因,而主观上也有写书评确实难度很大的原因。因此,陈先生建议,可把评论的概念理解得宽泛一些,不仅限于书评,除登载专题论文之外,也可包含其他形式,如与史学相关的评论、回忆、杂感、学术讨论、翻译等。只要有评论性、思想性、针对性,与历史学相关的各种形式都可以。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陈其泰教授对《历史学评论》的内容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其不但立意很高、气魄很大,有利于扭转当下浮躁的学风,引领学术进步,而且开篇精彩,展现了三大特色,即当下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很突出。此外,陈先生也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方面,坚持以思考史学为发展大势,揭示史学发展的路径和特点,揭示历史、民族发展的特点,对外国学者的研究要有开放的态度,同时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探寻中国历史的特点,才能真正与外国学者对话;另一方面,建立良好机制的同时,方式可以灵活一些,如对史学界以外学者的优秀评论文章也可加以关注和采用,或者对已刊的优秀书评进行摘录。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瞿林东教授也提出了一些重要建议,如使评论的内容活泼一些,使评论更广泛地走向社会、反映历史学正确的声音,同时告诫大家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通俗历史读物与庸俗历史读物,争取多做严肃的有分量的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学部委员陈高华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史学界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近年来中国历史学界虽然百花齐放,但同时也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书籍的出版量很大,但社科类的优秀图书数量很少,社会需要经常性的图书评论,以便向社会大众推荐优秀出版物,但是仅靠图书评奖的方式来进行,效果很有限;学术批评总是要和政治相结合,导致正常的批评无法展开等。鉴于此,陈先生提出对《历史学评论》的期望,要求评论性刊物的文章要有启发性、有争论性,能提出问题并能引起争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童超先生对《历史学评论》提出要求,第一,充分发挥专刊的特有功能,评论性专刊不同于史学期刊传播学术成果的功能,而是具有评估学术成果的功能,包括评论其所用理论方法、社会价值和效益等,因此不能停止在仅仅评价学术成果上,应该具有更高的任务,即评判学术发展态势、引领学术发展走向,弘扬学术发展正气;第二,不搞一言堂,要做学术争鸣的组织者和倡导者,但要避免丧失尊严的人身攻击;第三,立足历史所,依托社科院,面向中外史学界。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晁福林先生也提出建议,如使学术评论范围扩大,包含评论学术思潮和学者的学习写作过程,此外可使学术研究更多地推向社会,如召开学术沙龙,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先生强调,评论性文章要坚持基本原则,即实证、科学、文明、平和,并建议扩大评论对象的范围,如将考古学论著也纳入评论范围,并刊发短小的评论、札记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黄朴民先生提出,历史学评论应具备全方位性、引领性、锋芒性、可读性和坚持原则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小萌先生指出办评论性杂志确有特殊难度,同时指出评论者首先要有深入研究,评论最重要的是批评意见,不能仅停留在概念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施劲松先生从考古学角度肯定了《历史学评论》的意义,认为其创刊有利于促进考古学与历史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有机结合,并有助于推进考古学理论的研究。
清华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仲伟民先生评价了近年来学术界的学术评价过热现象,认为没有建立在学术评论基础上的学术评价是不合理的。而历史学研究领域尤其缺乏史学评论,说明其没有与现代学术方法接轨,研究指导思想尚未拨乱反正,因此要强调学术史回顾的重要性,在写文章时务必做好学术史回顾。此外,仲先生还针对《历史学评论》建议设立专项基金,以推进刊物的健康发展。
此外,还有学者针对创办刊物的其他方面问题提出建议,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华瑞先生告诫大家,刊发批评和批判性文章,要做好心理准备,具备较强的承受能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家洲先生也提出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等意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中国史研究杂志社的同仁深切地感受到,虽然创办专门性的史学评论性刊物在中国史学界会面临很大的挑战,但也确是时势使然。《历史学评论》在史学界迫切需要评论性声音的时候应运而生,承载着众多学界同仁的期望,即使困难重重,也必然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为中国史学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原刊于《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