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学术研究>>古代社会史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送《乡土中国》、讲乡土力量:清华大学新生的“乡土缘”

发布日期:2020-10-30 原文刊于:社会学吧

校长送《乡土中国》、讲乡土力量:清华大学新生的“乡土缘”

 

据媒体报道,8月6日上午11点,随着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将饱含祝福与期待的录取通知书封装好交给中国邮政快递员,清华大学2020级本科录取通知书发放工作正式启动。
随录取通知书一起寄出的,还有校长邱勇给新生的赠书《乡土中国》以及致新生的信,寄语新生“植根家国热土,砥砺成长担当”。这是邱勇校长的第6年赠书。


之所以选择《乡土中国》,邱勇在致新生的信中说:《乡土中国》是一部饱含家国情怀的经典力作。费孝通学长基于大量扎实的社会调查,以简洁平实的语言勾画出中国基层社会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征,探寻了家国乡土深处的文化根脉。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每一位中华儿女自觉的使命担当。在我国努力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全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特殊背景下,阅读这本《乡土中国》一定能让你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热土有更深厚的感知,对自己肩头的责任有更深刻的体悟。
9月9日上午9时,清华大学2020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举行。校长邱勇发表题为“永葆乡土情怀,守望美好家园”的讲话。在整篇演讲中,邱勇校长花了大量篇幅阐述他所理解的乡土力量,呼吁大家“要俯下身来,亲近这片土地,了解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

 


致辞全文如下: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温馨的清华大家庭迎来了3000多名年轻的新成员。由于疫情影响,一些同学暂时还无法来到美丽的校园,但这场特殊时期的开学典礼已经把我们所有人紧紧地连在一起。此时此刻,你们虽身处不同地方,甚至位于不同的时区,但你们的“清华时间”已经同步开启。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2020年将成为人类历史的分水岭。蔓延全球的疫情让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疫情,各国人民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彰显了人间正道。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取得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显著成效。白衣天使逆行出征、忘我奋战,基层工作者坚守岗位、无惧风险,朴实的农民捐出了自家种的蔬菜,快递小哥不知疲倦地穿梭在大街小巷。驻村干部为脱贫攻坚日夜奔走,人民子弟兵舍生忘死冲上抗洪一线,工人加班加点积极复工复产,教师无论线上线下都坚守着三尺讲台。危难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都在努力回馈这片哺育我们成长的乡土;每个人都在自觉担负起自己的一份职责,都在自觉守护我们共同拥有的美好家园。

乡土是家乡的土地,是人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也是心灵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对乡土的眷恋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温柔的故事,那是“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的思念,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不舍,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慨叹,是“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感怀。乡土是人生的来处,也是人生的归宿。她无私而宽厚,给予我们人生初始的温暖和终极的关怀,带给我们不可替代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乡土中生长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也生长出了独具特色的社会形态。“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向泥土讨生活的人们,世世代代黏着在土地上,生根、繁衍,因熟悉而信任,因传统而自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乡土的味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渐渐淡去。曾经难离的故土,变成了回不去的家乡;曾经世代因袭的生活方式,变成了不愿重复的命运。在流淌的时光中,异乡与故乡的界限日益模糊。但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乡土都不应成为前行时遗忘在身后的风景,也不应仅仅成为挥之不去的乡愁。乡土需要赤子的关怀与回报,美好的生活需要永远延续,幸福的家园需要永远安宁。

要俯下身来,亲近这片土地,了解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乡土深藏着民族的文化根脉。只有俯下身来、亲近泥土,迈开脚步、丈量家国,才能从乡土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成长力量。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学长于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他在年轻时就立志要认识和改造中国社会。他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城镇乡村,曾三访温州、三访民权、四访贵州、五上瑶山、六访河南、七访山东、八访甘肃、二十七次回访家乡江村,先后写出了《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论著。费孝通学长将个人一生的事业与这片土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说:“我们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对自己的事业有抱负。那种一往情深,何等可爱。”对乡土的深切了解、对国家的深厚热爱,“那种一往情深”,奠定了费孝通学术与人生的思想基础,使他在取得卓越学术成就的同时,升华了人生境界,成为一代大家。同学们,希望你们了解国情民情,守护文化根脉,把人生的根基深深地扎在祖国的大地上。

要永葆乡土情怀,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怀有敬意,理解他们的忧乐甘苦,欣赏他们的质朴可爱。“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之所以饱经沧桑却始终生生不息,就在于有世世代代勤劳朴素的人们在这里辛勤耕耘、辛勤播种。平凡的人们给古老的土地以繁荣,给悠远的岁月以文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平凡的人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敬意。敬意源于理解,理解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态度,更是一种感同身受的能力。那些看似简单甚至单调的日常生活,蕴含着平凡人丰富的情感、坚守的价值和美好的追求。当我们能够体会他人困顿中的窘迫时,我们才能看到生命的强大韧性;当我们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时,我们才能感知平淡生活中的诚朴与善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反思自身的局限,并发自内心地欣赏在粗砺生活打磨之下生命所迸发出的夺目光彩。

要植根家国热土,服务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与他们一道守望美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每个人都被这片土地所滋养,每个人都应该担起服务这片土地的责任。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届校友赵江涛,硕士毕业后奔赴新疆工作。在南疆驻村工作期间,他坚持记录基层工作中的真实故事和普通南疆人的日常生活,整理发表了《南疆住村笔记》。2019年,已经回到机关工作的赵江涛再次申请到基层服务。他说:“正是最初的选择,让我有机会接触淳朴的维吾尔群众;也正是与维吾尔群众共同的奋斗,让我的志向更加坚定、肩膀更加坚强。”服务家国热土,不是以“己之有”给“人之无”的施舍,而是毫无保留地为大多数人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同学们,希望你们涵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砥砺“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责任担当,将青春、才华、热情投入到为更多人谋幸福的伟大事业中,用一生的努力、一辈子的奋斗建设美好家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不能忘却乡土的气息;无论经历怎样的迷茫与挫折,乡土家园总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温暖与无穷的力量。“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同学们,希望你们把根基扎进土地,把敬意献给人民,把责任担在肩上,永葆乡土情怀,守望美好家园。

清芬挺秀,彰显生命的纯洁与安详;华夏增辉,绽放生命的光彩与希望。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新的人生征程已经开启。我相信,美丽的清华园一定会因你们而更加精彩,你们的青春足迹也一定将为清华园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