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7
页数:383
定价:138.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20383929
内容简介
本书从玄佛思想合流、早期佛教中心的形成、佛教背景下士僧群体的文学创作三个主要方面,探讨了早期士僧交往的形态及其与文学的关系。对支遁“即色游玄”、慧远“形象本体”之学等思想范畴的内涵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会稽、庐山佛教中心山林和文义相结合的特点的形成;东晋诗僧群五言诗创作及其诗史意义;心无宗与陶渊明的自然思想和诗歌艺术;顿悟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境等,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晋宋文学的发展演变。
目次
绪论
上编 玄佛合流:早期佛教思想与文学
第一章 支遁的思想与文学
引言 玄佛结合与支遁的思想
第一节 玄佛会通与支遁“逍遥游义”
一 支遁“逍遥游”新义的提出
二 支遁与郭象《逍遥游注》之义
三 支遁“逍遥游义”的内涵
第二节 “空”的两种含义与支遁“即色义”考论
引言 玄佛合流与般若六家七宗的形成
一 玄学与支遁“即色义”的形成
二 玄学与支遁对“色空”的理解
三 “虚空”与“本无”:“空”的两种含义与支遁“即色义”
第三节 支遁“即色游玄”与山水诗
一 东晋自然观的转变
二 支遁“即色游玄”与东晋玄言山水诗
三 支遁与谢氏山水文学传统
第二章 慧远“实有”的佛教思想与文学
第一节 求宗体极:慧远的“实有”思想
一 慧远的“法性论”
二 慧远的“法身”义
三 慧远实有思想的渊源
第二节 “实有”与慧远“形象本体”之学及其诗学意义
一 慧远“形象本体”之学的思想渊源
二 慧远“形象本体”之学的建构及其美学内涵
三 慧远“形象本体”之学与晋宋之际的诗歌变革
中编 早期佛教中心的形成与文学
第一章 会稽士僧群的形成和文学
第一节 东晋会稽士僧群的形成
第二节 支遁与会稽名士群的交往及影响
一 王濛
二 谢安
三 许询
四 孙绰
五 王羲之
第三节 会稽其他士僧群和文学
一 剡县仰山竺法潜僧团
二 剡县石城山于法兰僧团
三 剡县葛岘山竺法崇僧团
四 若耶山竺法旷、帛道猷、竺道壹僧团
小结
第二章 慧远与庐山士僧群体的学风和文学
第一节 慧远的学问与人格
第二节 慧远与庐山僧团博雅的学风与文学
第三节 慧远与士人群的交游考
一 刘遗民
二 周续之
三 雷次宗
四 张野
五 张诠
六 王乔之
第四节 慧远与宗炳及其《明佛论》
一 宗炳的生平及与慧远的交往
二 《明佛论》的佛学思想
下编 早期士僧交往视域下的文学
第一章 东晋僧人的诗歌创作
引言 家族与学术:魏晋家族分隔与学术的分化
第一节 东晋诗僧群的出身、创作与五言诗史的重建
一 东晋诗僧群的出身及其学术渊源
二 东晋诗僧群的五言诗写作
三 东晋诗僧群的诗学渊源与诗史意识
四 东晋诗僧群对五言诗史的重建
第二节 支遁的诗歌创作及其意义
一 名理和奇藻:清谈与支遁的诗学主张
二 支遁五言诗的诗体渊源
三 支遁五言诗的诗史意义
第二章 士僧交往与文人创作
第一节 陶渊明与佛教的关系考论
一 陶渊明与庐山佛教的关系
二 佛教与陶渊明《形影神》组诗
三 心无宗与陶渊明的自然思想
四 心无宗与陶渊明的诗歌艺术
第二节 谢灵运与僧人的交往及其文学创作
一 谢灵运与僧人的交往
二 慧远“形象本体”之学与谢灵运山水诗
三 谢灵运山水诗对慧远禅智思维方法的发展
四 顿悟与神助:谢灵运山水诗学的建构和诗境
第三章 士僧交往与六朝文艺理论
第一节 佛教与宗炳《画山水序》的理论建构
一 宗炳对慧远庐山“形象本体”之学的接受
二 “形象本体”之学与宗炳《画山水序》的理论建构
第二节 玄佛合流与刘勰《文心雕龙》“太极”论
一 王弼易学的流行与刘勰的学术渊源
二 佛教与刘勰对王弼易学的接受
三 《文心雕龙》“太极”的含义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