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发布日期:2018-12-29 原文刊于:《社科院专刊》2018年12月28日总第463期
张君荣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翔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讲话。
主办方供图。
12月22—23日,为推动和引导清史研究深入发展,“清代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翔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高翔指出,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的清史研究也即将走过70年的历程。清史学界应以此为契机,从学术史的角度系统总结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清史研究,并由此上延到对一个多世纪以来清史研究经验与教训的考察。
高翔结合自身的清史研究经历谈了三点意见。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唯物史观是当代中国史学的旗帜和灵魂。第二,要认真弘扬中国史学悠久而深厚的经世传统,立足当代、立足国情,主动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第三,必须始终坚持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原则,用长时段的眼光、全局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本质的眼光看待任何一个历史问题。
“清代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主办方供图。
研讨会以清代历史与文化为切入点,从边疆治理、民族关系、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等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演变及其所具有的当代价值等问题。
会议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史学资政的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学习、研究、借鉴历史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学习借鉴历史经验,已经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是我们理解古代、观察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维度。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统治,在疆域上奠定了当今中国的版图,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这其中既蕴含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也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教训,值得我们不断总结、提炼与反思。今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有助于总结改革开放40年以来清史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将清史研究不断引向深入。
会议认为,历史研究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重视和加强宏大叙事选题的研究,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局性的思维去研究历史。史学工作者要在如何多推出一些贯通性的、全局性的成果上,以及怎样占领学科的制高点上多下功夫。
与会学者还围绕“清史研究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清代的历史文化认同与阶段性特征”“清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清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反思”等分议题展开研讨,并对清史研究中出现的“内陆亚洲”视角、“族群认同”理论,以及“超越中国的帝国模式”“碎片化”“历史虚无主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党委书记余新华,中宣部理论局副处长曹守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祖武,文化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大正、李治亭,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湖北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故宫博物院、辽宁社会科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历史研究所承办。
“清代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