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专门史>>历史地理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蔚州城最初修筑年代考

发布日期:2015-06-30 原文刊于:
孙靖国

内容提要:明清以来,史籍中述及今河北蔚县蔚州城的修筑年代,大都上溯至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本文通过史料考证,并结合近年出土墓志,指出该年应是在灵丘县设置蔚州,而非在今蔚县处筑城,该城修筑的年代,最早应是横野军设置于此的唐开元六年(718年)。

关键词:蔚州城  年代  开元六年

 

蔚县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其老县城(蔚州城)高大坚固,在明清时期就已驰名长城内外。但关于蔚州城的最早建城年代,历代史志多记为北周宣帝大象二年,今人之论著,亦多从此说[①],但细究史籍,可知该说不确。

 

一、北周大象二年之“蔚州”在今灵丘县

 

明代以前的史志,并无蔚州城池修筑的记载。在明代方志中,关于当时蔚州城的修筑历史,都追溯到北周宣帝大象二年。

正德《宣府镇志》载:“蔚州卫城,……后周大象二年筑,洪武七年,指挥周房旧重筑,砖石包甃”[②]。嘉靖《宣府镇志》曰:“周大象二年筑”,同时又有增补:“国初,太傅徐公达遣都督张温统兵至境,元臣楚宝善全城归附。……岁壬子(洪武五年),德庆侯廖公允中辟土为城,方以里计者七。……甲寅(洪武七年),……卫指挥周房乃因旧址筑城”[③]。崇祯《蔚州志》亦主此说。[④]这一历史记忆在后世方志中几乎被全盘继承。[⑤]

从现存文献来看,明清史志作者的结论,很可能是根据唐代以来的地理总志得出。最早的相关文献,应是《元和郡县图志》,该书在蔚州条下记载:“东魏孝静帝又于此置北灵丘郡,周宣帝于今理置蔚州,隋大业三年罢州,置雁门郡,武德四年,平刘武周,重置蔚州。在蔚州兴唐县下则云:“兴唐县……本灵丘县也,开元十二年于州东北一百三十里横野军子城南置安边县,属蔚州,天宝元年改为安边郡,仍自灵丘移州理于安边城。至德二年改为兴唐郡,仍改安边县为兴唐县”。在蔚州灵丘县下补充唐代沿革为“隋末陷贼,武德六年又置灵丘县,属蔚州”[⑥]。《元和志》的表述中,兴唐“本灵丘县也”一句,把灵丘与兴唐的沿革混为一谈。稍晚的《旧唐书·地理志》则在蔚州下记载:“隋雁门郡之灵丘县。武德四年,平刘武周。六年,置蔚州,寄治并州阳曲县,仍置灵丘、飞狐二县。七年,寄治代州繁畤县。八年,又寄治忻州秀容之北恒州城。贞观五年,移于今治。天宝元年,改为安边郡。至德二年九月,改为兴唐郡。乾元元年,置蔚州”[⑦]。并以灵丘为首县,辖县中还有兴唐,二者关系混淆不清,这样就形成了后世记述混乱的源头。

实际上,蔚州的沿革轨迹十分清晰,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蔚州兴唐郡,下,本安边郡,隋雁门郡之灵丘、上谷郡之飞狐县地。唐初没突厥。武德六年置州,并置灵丘、飞狐二县,侨治阳曲。七年侨治繁畤。八年侨治秀容故北恒州城。贞观五年破突厥,复故地,还治灵丘。开元初徙治安边。至德二载更郡名,复故治”[⑧]

综合各种史料,我们可以梳理出灵丘县、兴唐县和蔚州之间的关系:灵丘县自东魏天平二年(535)之前便已设立[⑨],历经北齐、北周、隋各代入唐,北周时成为蔚州州治,其间蔚州废置不常。开元十二年(724),在灵丘县城东北一百三十里的横野军子城南置安边县,属蔚州。天宝元年(742),改蔚州为安边郡,把治所从灵丘县迁徙到安边县。至德二年(757),又把安边郡改为兴唐郡,郡治安边县改称为兴唐县。那么,《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说的兴唐县,“本灵丘县也”,应是“本灵丘县地”之讹。而明清乃至现代方志中将蔚州城的筑城历史上溯到北周大象二年(580),应该也是受《元和郡县图志》把周宣帝设置的蔚州错误地记在兴唐县下的影响,李吉甫很有可能据天宝之前的官方记载,未加分辨,直接抄录“于今理置蔚州”,此处的“今理”,应是灵丘。

关于横野军,《唐会要》记载:“横野军初置在飞狐,复移于新州。开元六年六月二十三日,张嘉贞移于古代郡大安城南”[⑩]。敦煌本《诸道山河地名要略》记载:蔚州“横野军在州东一百卅里”[]。《通典》亦曰:“横野军,安边郡东北百四十里,开元中河东公张嘉贞移置”[]。这里面提到的“蔚州”和“安边郡”,指的应该是蔚州原治所灵丘县。与前引《元和郡县图志》兴唐县下记载的“开元十二年,于州东北一百三十里横野军子城南置安边县”的史事相符。

 

二、今日蔚州城即唐代横野军城

 

在梳理蔚州城沿革过程之后,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从唐代到元代,在安边(兴唐)县范围内,县城的位置是否有过迁徙?在存世的史料中,明代以前的材料中只及政区沿革,并无城池修筑的记载,而从明代至今的方志则明确记载今天的蔚县县城一直沿袭明清蔚州城,所以研究蔚州城的沿革,应从明代开始,向前代逆推。

综合前面几部明代方志的记载,我们大体可以勾勒出明初修城的经过:洪武五年(1372),廖允中修筑蔚州土城;洪武七年(1374),周房在土城基础上包砖。元代蔚州是否有城墙,史无明载,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明代蔚州城的位置,应该和元代重合。

元代以前的情况,现排比《元史》、《金史》、《辽史》的地理志中相关内容如下:

蔚州,下。唐改为安边郡,又改为兴唐县,又仍为蔚州。辽为忠顺军。金仍为蔚州。元至元二年,省州为灵仙县,隶弘州。其年,复改为蔚州,隶宣德府。[]

蔚州,下,忠顺军节度使。辽尝更为武安军,寻复。[]

蔚州,忠顺军,上,节度。……周宣帝始置蔚州,隋开皇中废。唐武德四年复置。至德二年改兴唐县。乾元元年仍旧。……石晋献地,升忠顺军,后更武安军。统和四年入宋,寻复之,降刺史,隶奉圣州,升观察,复忠顺军节度。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统县五:

灵仙县。唐置兴唐县,梁改隆化县,后唐同光初复置,晋改今名。[]

由上可知,元代蔚州(灵仙县),金代蔚州灵仙县、辽代蔚州灵仙县,依次相继,承袭自唐代蔚州附郭安边县,并未有治所迁徙的记录。又开元六年《移蔚州横野军于代郡制》中提到:“其蔚州横野军宜移于山北古代郡大安城南”[],“代”、“大”音近,“大安城”疑即汉魏北朝代郡(东代郡)治所“代王城”,与位于代王城西南的今蔚州城大体方位相符。可以推测,今天的蔚州古城,就应该是由唐代蔚州安边县城发展而来。

近年以来,在蔚县出土了一批唐代墓葬,对于我们确定古城的位置,提供了切实有力的证据,现分别节录如下:

蔚县体育场出土:

M1墓志:“公贯代州雁门县人也,……以贞元元年季春月甲午日终矣……权殡于蔚州城东南二里”。

M2墓志:“以兴元元年(784年)十月廿三日春……权殡蔚州城东二里平原”。[]

蔚县一中出土:

M3墓志:“唐河东横野军都虞候清河张公故夫人陇西李氏墓志铭并序:有唐会昌元年闰九月十五日,清河张公夫人陇西李氏寝疾,终于蔚州兴唐县郡居里。……以其月廿五日从家引,达于州南二里平原”。

M11墓志:“大中十年四月十三日,迁葬于安边郡州东南堡子村头庄东北三里平原……”。[]

前三座墓葬,安葬地点都是州城东、东南或南二里,蔚县一中M11号唐墓记为“州东南堡子村头庄东北三里平原”,可知州城应该也在该墓的西北方位,M11M3号墓相距不远,都在蔚县一中附近,安葬年代也接近,可见这四部墓志中提到的州城,其位置是一致的。墓葬与蔚州古城位置关系见下图:

本文所引两片唐代墓葬区位置示意图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两片墓葬地都在蔚县古城的东南方向,体育场和蔚县一中分别距蔚州古城1公里和2公里左右。“二里”、“三里”的数字或为当地墓志习语,不必细究,但大体方位和距离相差不远。从地形条件来看,古城紧靠壶流河南岸,而壶流河北岸为低山丘陵区,并不适宜发育城市,也未有城址遗迹发现。那么西北有河流限制,东南有墓葬锁定方位,我们可以认定,今天的蔚州古城,就是由这四座唐代墓葬的墓志中所提到的蔚州城发展而来。

综合上面的梳理与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从唐代修筑横野军城和安边县城,到明代修筑蔚州土城并包砖,一直到今天,蔚州城的位置并未发生过转移。今天蔚县城的筑城历史,最早能追溯到开元六年(718年),也就是横野军在此地设立的年代。

 

(原刊《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3期)



* 明代设蔚州与蔚州卫同城而治,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蔚州卫为蔚县,乾隆二十三年(1757)废入蔚州,民国二年(1913)废州为县,延续至今。由于绝大多数历史时期作为蔚州的治所,所以本文统称该城为蔚州城。

[①] 参见《蔚县志》,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年,第40页;韩立基:《历史文化名城——蔚州》,《文物春秋》1995年第2期,第94页;李秋香:《蔚州铁城》,《紫禁城》2008年第11期,第206页。

[②] 正德《宣府镇志》卷5《城堡》,嘉靖增修本,北京:线装书局,2003年。

[③] 嘉靖《宣府镇志》卷11《城堡考》,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70年,96页。

[④] 《蔚州志》卷1《城池》,崇祯八年抄本,《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一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322页。

[⑤] 如《畿辅通志》卷25《城池》,雍正十三年刊本,第39叶,四库全书本。《蔚县志》卷8《城池》,乾隆四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8年,第38页。《宣化府志》卷8《城池》,乾隆二年修二十二年订补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8年,第182页。《蔚州志》卷6《建置志:城堡》,光绪三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8年,第78页。

[⑥] 《元和郡县图志》卷14《河东道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04-405页。按:雁门郡为废代州置,李吉甫此处条理甚不分明,应为罢蔚州,废入雁门郡方是。

[⑦] 《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83页。

[⑧] 《新唐书》卷39《地理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07页。

[⑨] 《魏书》卷106《地形志》灵丘,前汉属代,后汉、晋罢,后复属。并系灵丘、莎泉二县于北灵丘郡下,灵丘郡、北灵丘郡俱于天平二年置,属恒州。(《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498页)又按《隋书》卷30《地理志中》,雁门郡灵丘县“后魏置灵丘郡,后齐省莎泉县入焉。后周置蔚州,又立大昌县。开皇初郡废,县并入焉。大业初州废”。(《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853页)又按《史记正义》引《括地志》,“灵丘,蔚州理县也”。(《史记》卷43《赵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827页)

[⑩] 《唐会要》卷78《节度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687页。

[] 《诸道山河地名要略》,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正续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第282页。

[] 《通典》卷172《州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4481页。

[] 《元史》卷58《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351页。

[] 《金史》卷24《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68页。

[] 《辽史》卷41《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11-512页。

[] 《全唐文》卷21,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2年,第251页。

[] 蔚县博物馆:《蔚县发现唐代墓葬》,杨海勇执笔,《文物春秋》2006年第3期,第26-28页。

[] 蔚县博物馆:《蔚县一中唐墓发掘简报》,《文物春秋》2007年第2期,第40-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