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专门史>>历史地理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十年来学界学术组织与学术力量评价

发布日期:2019-01-30 原文刊于:

    在前文的叙述和评价中,被论及的每一篇论文、每一部著作都产自于作者之手,拿一部会议论文集来说,意味着这是一个学术群体的创作成果。作者虽然分散于各地,在各自的供职单位言传身教,著书立说,或申报项目,潜心钻研,又或多或少地同既有学术传统的组织形式产生联系,并由此形成了一个个学术圈子及其研究氛围①。近年来学者们感慨道,现在的学术会议真多,让人应接不暇;这都是不同学术组织积极展开活动后的一种切身感受。

 一 专业委员会的组织作用

    在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学会组织为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②。专业委员会的主要工作,体现在主办学会刊物《历史地理》、组织安排历史地理专业的学术年会上。

    2000-2011年期间,《历史地理》出版了10,保持了学会刊物的连续性。《历史地理》刊物风格质朴,内容精湛,稿源广泛,早已获得国内外学界的良好评价③。最近十年每辑的发稿量,比之前面各期几乎是成倍增加,显示了历史地理学学术研究的兴盛状况。

    最近十年,历史地理学界的年会已归于两年召开一次。先是20008,复旦大学主办了新世纪第一次历史地理年会(会址昆明),之后的年会分别由天津师范大学(2002,天津)、陕西师范大学(2004,乌鲁木齐)、暨南大学(2006,广州)、武汉大学(2008,武汉)、广西师范大学(2010,桂林)实际承办。从办会过程来考察,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的号召力越来越强,各个办会单位对专业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推崇④。

    譬如2004年的年会,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考虑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过去的欧亚大陆时代、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新的世界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建议2004年年会在乌鲁木齐召开,并将这一具体工作委托给陕西师范大学……”⑤。乌鲁木齐、广州、武汉各次年会均把“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置于会议主办单位之首,桂林年会则把专业委员会作为惟一的“主办单位”,其他则成为“承办单位”。2002年天津年会因故未出版会议论文集外,新世纪以来的五次年会出版了五部会议论文集,⑥这也是一个明显的变化,显示的是各个主办单位协助专业委员会工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对会议成果高度重视的态度。

    论及学术组织所起的作用,不由地联想起一位科学学创始人J. D.贝尔纳的专门论述⑦:

    我们需要经常记住两个主要的考虑。第一是:科研归根结蒂是由个人来进行的,所以首先要注意到各个科研工作者的条件。第二点是:由于进行科学研究是为了造福于整个人类,这就需要最有效地协调各个人的工作。理想的办法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在一种组织形式里尽其所能,这个组织形式要能使他的工作成果发挥最大的社会功用。主要的问题是怎样使整体的组织起来的需要和个人要求自由的需要调和起来。

    《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最早出版于1939,许多学科的组织者及其学术团体在这条道路上已经奋斗了许多年,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最近十年我国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主要体现在编辑出版专业刊物、组织年会开展学术交流方面,按照J. D.贝尔纳的论述,还应当在个人工作成果“发挥最大的社会作用”方面做一些工作。联系今日工作实际,属于不同形式的集体工作成果,自然也在推向社会的范围之内。

    在学会组织上,历史地理学研究工作归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导引,在国家层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版本)等场合,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门类和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研究生毕业获得的是历史学学位,许多人对此感到不顺,或很难理解。对此,是需要予以多方化解的。首先,这是有其既往原因的(也属于本学科学术史研究内容)。其次,这是历史地理学科本身特点的一种现实反映,应当予以理解和尊重,不能总是拿自己的固有专业去做要求。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我们,是需要做一下换位思考的,即我们在不同的方面既同历史学又同地理学两大学科有关联,不正是体现了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吗。我们做的正是跨学科的工作,既与历史学又与地理学有关系,在这样的理解和心态中去做自己最想研究的课题、去写自己最想写的文章,可能才最接近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风格。

二 学术力量的判断和描述

    在一些学人眼里,历史地理学算是一个“小学科”,处于同一位置的还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专门史,并认为把这四者从历史学二级学科的位置上予以撤销,是调整学科结构的一种思路。以学科大小、从业者众寡不同等标尺来做类似的判断,的确是一种容易发表的看法,但讨论的关键应该是历史地理学这样的“小学科”在历史学学科体系中究竟具有什么位置、发挥着什么作用?如果能够说明历史地理学在历史学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结果是不可缺少甚至是非常明显的,那无异于是说“小学科”也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可以发挥比较大的学科作用的。

    历史学诸多学科的名称及其内容,所构成的学科体系应当也有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特点。被简称为“史学”的历史学,最简洁的一种归纳就是它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对于人类社会具体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我国历史地理学界是通过过去时代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的恢复和重建,来展开中国各个地域上民族、民众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内容,以及与所生存地域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再集中揭示中华民族走过的历史道路的特点和趋势。相当多的学科对于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赞誉⑧,已经超过了最初编绘这套图册的基本目的,把人们的关注视野带向了更为辽阔的领域和方向。

    类似历史地理学这样的学科,建立在传统舆地之学中的沿革地理之上,又遭遇西方近代地理学的冲击和洗礼,方成长为今日之历史地理学,可谓出身不易,转换艰难,但这也预示了这门学科对于人类而言可能具有的非同一般的责任和使命。与历史学其它学科有一些不同,历史地理学不仅有学术研究层面的“叙述类”特点,还有面对社会实际的“实用性”特征,以前的类似研究不少已成为经典作品,同时还吸引着许多年轻学子前来学习和钻研。对于今日历史地理学者而言,这方面的工作尤其需要予以重视和加强,而不应该因为栖身于历史学学科之下而忽略了对于国家应用性研究的投入和热情⑨。

    学界学术力量的根本是在学者那里。目前历史地理学界在第一线工作的学者,1949后经过学校专业训练、在各种教研活动中成长起来的不同年龄段的学者群。他们大多供职于高等院校,少部分供职于科研院所,来自于社会其他部门的相当少。学者之谓,绝不是一般所云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即为学者这一条可以满足,其中不可缺少的是从业者对于学界学术和道德规范的自觉遵行。我国历史地理学界继承了乾嘉学派的治学传统,推崇严格考证方法下的治学路径,一批批基本功扎实的新秀充实到教研岗位上,稍经磨砺,即显锋芒,于是学界拥有了非常出色的学者群。

    学者的力量有各种来源,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学者自身建立起来的自省和自律习惯。在这中间,有的是来源于严谨老师在自己心目中无形地树立起来的标尺⑩,有的是获教于孤苦青灯前古来圣贤的至理名言,更多地则是得益于自身学术追求中萌发的专业热爱之情和叩求学问的虔诚之心。而不惟行政,不惟权威,不从世俗的人格品质,勇于求真求实的人生信仰,亦为学术力量得以滋生和壮大的精神源泉。近十年内,学术界展开了非常激烈的学术规范讨论,一些历史地理学者不仅参与其中11,有的还直接参与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的制定和审阅工作12,为之起了很直接的推动作用。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让人心胸宽广的学问,我国上万万平方公里疆域上风貌各异的区域,呈现过的数千年中华波澜壮阔的历史,足以使广大的习者陶醉,研者沉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习园地,同时也是广大学者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出发地,进入到更早期人类活动当中的练习场,只要待以时日,随着研究条件的改观,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状况也将陆续成为我国历史地理学者的研究选题。

注释:

①历史地理学者除了参加本专业年会外,还自愿参加中国史学会、各个断代的历史学会、有关的自然科学学术会议、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专题学术研讨会等。

②中国地理学会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之下的一个全国性学术团体,拥有2万名以上会员,已形成一套日常工作制度,详情可参阅学会秘书处主办的每年四期的《中国地理学会会讯》。

③朱毅:《〈历史地理〉辑刊在反映学科发展和实践中的作用》,《历史地理》(14),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④这与同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处采用的申报单位提出申请、专业委员会委员投票、得票最多单位获得年会主办权的申办方式有关系。

⑤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前言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第1

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济南)齐鲁书社, 2001;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郭声波、吴宏岐主编:《南方开发与中外交通———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7;徐少华主编、晏昌贵副主编:《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下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9;周长山、林强主编:《广西历史地理与华南边疆开发———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

[] J. D.贝尔纳,陈体芳译:《科学的社会功能》,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360-361页。

⑧蔡美彪:《历史地理学的巨大成果———〈中国历史地图集〉评介》,《历史研究》, 1984年第6;李一氓:《读〈中国历史地图集〉》,《读书》, 1984年第12;陈桥驿、金符:《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 1985年第4,该文分别为《历史研究》、《地图》19873期部分转载;等等。

⑨我国人文地理学专家朱玉麒教授在一个名为《历史地理研究的非历史地理学者思考》发言中指出,应当思考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国家需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重心在区域发展过程与内在规律上面,从宏观研究着手是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连结和沟通的桥梁与纽带(2011529,上海,复旦大学)。这些意见值得历史地理学界同仁深思。

⑩金冲及先生对老师谭其骧的回忆,见《中国史学会成立五十周年座谈会发言摘要》,中国史学会秘书处编:《中国史学会五十年》, (郑州)海燕出版社, 2004,595页。

11在杨玉圣、张保生主编《学术规范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一书中,收入的有葛剑雄撰写的《学术规范论纲》、《建立学术规范和开展学术批评》、《中国学术规范的传统与前景》、曹树基撰写的《关于“学术研究规范”的几点思考》、《学术批评的规范》、张伟然撰写的《也谈学术研究的规范》,以及曹树基、侯杨方合写的《学术规范的正途》诸文。

12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另外,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组织编写的《科研活动诚信指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编的《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学界人士不妨一并阅读了解。

 

作者:侯甬坚,原刊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3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