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专门史>>历史地理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十年来中国的历史地图研究

发布日期:2019-01-30 原文刊于:

20世纪的后50,随着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中国历史地图编制与出版在此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①。21世纪的第一个10,除了传统纸质历史地图集的编纂出版以外,最为突出的新发展则是“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项目的起动与稳步推进,使本领域的研究从传统媒介时代向数字化时代迈进。兹从3个方面就这10年来的情况作扼要的述评,挂一漏万之处请方家批评。

 一 对已出历史地图集的评介与纠谬

    图书评介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与推广,同时也可以达到良好的学术批评,从而起到推动研究深入的作用。但是2001年以来,虽然前后出版了《上海历史地图集》②、《山西省历史地图集》③、《福建省

历史地图集》④、《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⑤等重要图集,但是学术性强的评介却很少见到,所见多侧重内容介绍,如刘美兰:《沧海桑田的再现———谈〈上海历史地图集〉的编制》⑥、尹钧科《图解宣南

———读《〈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有感》⑦,在数量上也不够热烈,2000年前相比甚为逊色。

    除个别以外,纠谬工作主要仍然集中在谭图上。如杨森翔《历史上的灵洲、灵州、灵武谷、灵武城址及其他———订正〈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一个错误》⑧、莫久愚《昭君坟、石崖城与达拉特旗段黄河———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相关注记的考疏》⑨。此外刘纬毅《〈中国历史地图集〉山西部分商榷》⑩就图集中山西部分的一些地望定点问题、行政区划的遗漏问题做了补充;吴良宝《〈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部分地名校补》11则依据战国文字资料对战国部分疆域变迁、地望定位做了较系统的讨论,共补充了80余新县名。上述文章若能更严谨地从历史地理学和历史地图编制角度出发,则价值方才显著。岳升阳《金中都历史地图绘制中的几个问题》12或可为表率。该文在充分利用城建工程所见考古遗存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深入梳理,对城址的空间位置及城内布局做了新的推定,从而对以往各家金中都历史地图的编绘提出了纠正。

二 历史地图集的出版与编纂

 1.已出版图集

    2001-2010年间,在教学用历史地图方面除了引进马丁·吉尔伯特的再版《英国历史地图》、《美国历史地图》13等以外,还出版了张芝联、刘学荣主编的《世界历史地图集》14。此外还有梁文枢《简明圣经史地图解》15、骆承烈《孔子历史地图集》16、吴秦杰主编《毛泽东光辉历程地图集》17、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战争史地图集》18等数种读史地图。

    天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主持的《天津城市历史地图集》19虽然包括了14幅示意性质的历史地图,但主体由明-民国时期舆图组成,更像古地图集。

    挪威建筑学家Kund LarsenAmund Sinding-Larsen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写成的《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20,虽然不属于严格的历史地图集,但是它提供了一种景观的历史地图表现方式,值得重视。

    《福建省历史地图集》21是新编《福建省志》的组成部分,单行出版。它是由政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文化、自然6个图组构成的综合性历史地图集,利用计算机制图技术较为全面地复原了历史时期福建省区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的主要侧面。在编绘语言上也做了新的探索,如对各图幅地理要素依不同图组内容做统筹选取、古今分色则尝试多色表达、标准年则据地理要素的演变特点确定,等等。另外,对于历代政区界线,与《山西省历史地图集》绘出隋代以来县级政区界线不同,本图集明以前止于府、州二级政区分界,-民国则绘出县级界线,更为谨慎。值得指出的是,关于历史地图集政区界线,尤其是县级政区界线的编绘,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陈桥驿大体认为即使搜集齐备明清鱼鳞册也很难做到准确地复原县级政区界线,而搜集齐备某级政区明清鱼鳞册这实际上不太可能所以与其制造错误,不如不绘22。另一种意见则尽量绘出政区界线,如上述山西、福建图集编纂者。对此,亟待深入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侯仁之、岳升阳主编的《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23为城区历史地图集编制树立了榜样。图集包括城市形成与沿革、文化、经济、官署、建筑、市政及其他。该图集最大的贡献是利用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制图技术十分细致、准确地复原了宣南地区的城市历史地理景观,尤其是明清以来城市人文地理景观。该图集在图幅的标准年确定上也做了新的尝试,不拘泥于某一特定年份,而往往作时段性选择。其一个较为明显的不足则是部分图幅有比例尺说明,而部分则没有,不利于读者阅读、计算。

    最突出的成果则是“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 2. 020036月正式发布,目前国内读者可以在复旦大学“禹贡网”平台上使用或下载。这个平台目前包括历史地图和历史地名两个部分。历史地图部分目前包括“东南地区时间序列地图”、“1911年省县界和村镇地图”、“1820年全国地图、上海地区建县以来的县界变化地图”、“福建地区1368-1911年县界变化地图”、“公元前1231470年中国东部旱涝等级分布地图”、“1912-1948年河南旱涝灾害分布地图”7种。历史地名系统的查询内容包括“历史地名名称”、“历史地名的隶属关系”、“历史地名定位和定时间的文献依据和考释”。24现在网站上标的是4·0版本,但是图文使用的说明仍是2·0版本字样。该系统的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历史地图研究迈入数字化时代,是里程碑性质的成果,为其他类型的后续开发树立了标准。它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20世纪80-90年代出版过数种市县历史地图集,如《山东省沾化县历史地图集》25、《潍坊市历史地图集》26、《潍坊市潍城区历史地图集》27、《潍坊市坊子区历史地图集》28、《潍县历史地图集》29、《莱阳县历史地图集》30、《咸宁市历史地图集》31。新世纪以来所见正式出版的是《柳州历史地图集》32。该图集第一部分为186幅柳州古旧地图,第二部分是柳州方志办组织编绘的《柳州历代政区图》(9)和《明代至民国柳州城区图》(7),因此它与前述山东所编市县历史地图集不同,属于古旧地图、历史地图合集。上述市县历史地图集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基本由所在市县方志办或地名办组织编写,质量参差不齐。

2.编纂中的历史地图集

    最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该图集从1982开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下,由谭其骧先生主编,国内数十家单位参与,包括20个图组, 1300余幅地图,以补《中国历史地图集》之不足,据说2000年已大体完成,将分3巨册出版33,但至今仍未面世。见于报道的还有谢觉民等海外学者准备编绘的《中国历史文化地图集》,虽然1999年已发布了具体的思路和样图,不过至今未见图集出版34

    正在编纂中的省区历史地图集还有山东、广西、浙江等。其中《山东省历史地图集》,据友人告知包括政区、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军事、古村镇7个分册,除军事外其他各分册已完成初稿。《广西历史地图集》则包括政区、自然、人口与民族、经济、文化、城镇、军事7个图组,并同时推进广西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工程35

    《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可能是正在编制中的第一种以自然地理单元为对象的历史地图集。目前它在《长江三峡地区历史地图再现研究》项目的支持下,仅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就有韩平《明代长江三峡乡镇里地理考》36、王文君《清代长江三峡地区陆路交通网络研究》37、刘旭辉《清末长江三峡地区重庆府属州、厅、县界线研究》38等数篇,这为它的编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这种方式值得借鉴。

三 历史地图的理论探讨

 1.古代历史地图编绘史的研究

    主要有辛德勇《19世纪后半期以来清朝学者编绘历史地图的主要成就》39一文。该文认为清代乾嘉时期的历史地理考据学,为编绘内容更为深入细致的历史地图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其代表是《水经注图》和《历代舆地图》两部里程碑式的巨著。该文以清代学术史整体为背景对古代历史地图编纂的讨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2.历史地图编制理论探讨

    李孝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城市遗址与布局图组的编纂》40,根据其编纂心得,对选目、底图、比例尺、注记、时代断限、图例等各个方面做了明确的阐述,并对历史地图与读史地图做了科学区分。这是少数对纸质历史地图集编纂进行总结和理论反思的重要文章。

    陈桥驿《关于〈浙江省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则在总结已出版图集成果的基础上,对图幅时限、内容、地名、县级政区边界、比例尺等诸多方面发表了纲领性的看法,其宗旨在于强调“言必有据”的科学性。

    随着计算机制图41GIS在历史地图编制中的引入,相关概念、数据库设计、制图方法与技术的讨论成为必要。葛剑雄、满志敏、唐晓峰等人的讨论为此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

    葛剑雄《中国历史地图:从传统到数字化》42一文,在回顾历史地图编纂史的基础上,指出了传统制图的诸多限制,介绍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哈佛燕京学社、澳大利亚格林菲斯大学亚洲空间数据中心、数字化文化地图集行动计划(ECAI)等机构合作,启动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并对该系统的基本思路、数据库的要求、目标做了扼要的阐述。

    满志敏《走进数字化: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些概念和方法》43一文,概括了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基本内容,基础数据的基本属性,并逐一进行了阐述和例释。对数据时间属性实现的方法和相关概念进行了开拓性的讨论,提出了描述数据的“记录生存期”概念,还讨论了不同语言的表达问题。上述理论阐述,在“禹贡网”上发布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2·0版本(以及后续的4·0版本)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唐晓峰《北京历史地图的数字化》44一文,则在介绍美国数字地图技术与应用发展现状,以及北京历史数字地图编制计划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和例证,深入讨论了数字化历史地图的标准年代问题、图层表现问题、地理过程的显示问题、地图与读者的互动关系、附加信息与传播方式等。

    苏智良、吴俊范提出利用历史地图的方法进行景观历史研究的设想,以“上海城市人文历史地图”的制作为例,提出了城市景观数据库编制的内容选择与原则45。周长山、陈大克则发表了研制广西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路径46。这些论述为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观这10年来的历史地图研究,取得的成绩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全国、省区历史地图集编制的稳步推进,城区、区域历史地图集编制的探索;,计算机制图技术的引入;,最为重要的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引入与逐步实现,数字化时代的开启;,历史地图集理论与方法讨论的逐渐展开。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还有很多亟待深入讨论的问题。比如数字化历史地图编绘理论与方法的完善,数字化历史地图与纸质历史地图的转换编绘,古今图层分色处理方法的完善,古代政区界线尤其是县级政区界线的复原技术与方法,图例与图幅的统一,图幅与比例尺的关系,以及如何超越地理复原,等等。尤其是,至今还没有一种可供参考的历史地图集编绘手册!这些有待今后的工作解决。

 

注释

①刘子刚:《二十世纪下半叶历史地图编制出版述略》,《中国测绘》, 2001年第1,16-22页。

②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

③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0年。

④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2004年。

⑤学苑出版社, 2008年。

⑥《地图》, 2001年第3期。

⑦《前线》, 2010年第1期。

⑧《宁夏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

⑨《西部资源》, 2010年第1期。

⑩《山西师大学报》, 2001年第1

11《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6年第3辑。

12《北京社会科学》, 2005年第3期。

13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年。

14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2年。

15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16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3年。

17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3年。

18星球地图出版社, 2007年。

19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20李鸽、木雅·曲吉建才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

21卢美松主编,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2004年。

22陈桥驿:《关于〈浙江省历史地图集〉的编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54-58页。

23学苑出版社, 2008年。

24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20036月。

25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1991年。

26中国航海图书出版社, 1988年。

27潍城区地名办公室编印, 1985年。

28坊子区地名办公室编印, 1986年。

29山东潍县地名办公室编辑出版, 1982年。

30莱阳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编印, 1986年。

31湖北省咸宁市地名领导小组编印, 1984年。

32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6年。

33葛剑雄:《中国历史地图:从传统到数字化》,《历史地理》(1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1-11页。

34徐敬仙:《中国历史文化地图集的第一笔》,《地图》, 1999年第4,21-24页。

35周长山、陈大克:《广西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地图再现———关于〈广西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及其数字化工程》,《广西社会科学》, 2008年第3,24-26页。

36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年。

37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年。

38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年。

39《社会科学战线》, 2008年第9期。

40《侯仁之师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学苑出版社, 2003年。

41何宗宜、张会霞:《〈山西省历史地图集〉的设计与计算机制图》,《测绘通报》, 200312,42-44;王丹等:《历史地图编辑设计探讨》(《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9年第6,206-208)也对历史地图编辑的计算机制图发表了初步的意见。

42《历史地理》(18)

43《历史地理》(18)

44《北京社会科学》, 2004年第4期。

45苏智良、吴俊范:《景观的历史表述及其路径———兼论“上海城市人文历史地图”的制作和运用》,《史学理论研究》, 2010年第3,100-110页。但世博会前出版的《上海历史人文地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与上述设想有一定距离。

46周长山、陈大克:《广西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地图再现———关于〈广西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及其数字化工程》,《广西社会科学》, 2008年第3,24-26页。

 

作者:潘晟,原刊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3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