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新时代呼唤中外历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

发布日期:2019-01-29 原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01月29日
于沛

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对繁荣发展当代中国历史科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他在贺信中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在激动兴奋之余,我们需认真地思考:如何才是“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如何才是“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对历史的深入思考”?笔者以为,仅仅依靠史料文献的蒐集,或仅仅通过编年史是不够的;“论从史出”,还要在上述的基础上,加强中外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系统研究,对这些问题,旗帜鲜明地做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价值判断。“历史价值判断”,首先是深入到历史内在联系中的一种理论判断和理论阐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铭记历史,汲取历史的智慧,清醒地、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强调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重视中外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秀传统之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诞生之日起,即深入开展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自觉地回答中国社会发展中提出的一系列尖锐的问题。例如,19287月,党的“六大”总结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教训,明确指出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仍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个结论遭到国民党右派等反动势力的反对,他们竭力否定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当时郭沫若曾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清楚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去向。”“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逼迫着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目前虽然是‘风雨如晦’之时,然而也正是我们‘鸡鸣不已’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史家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斗争,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为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的、历史的依据。

物换星移,“风雨如晦”的中国一去不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繁荣中国历史科学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有社会担当的广大史学工作者,要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通过对中外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和阐释,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科学,为在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