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开阔的思路、宽广的眼界从何而来?历史是一个重要源头。“往古者,所以知今也。”正是历史,让我们得以进入人类千万年生活的纵深,知道自己从哪儿来、往哪儿去。
“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五千年文明史、一百七十多年近代史阐述中国梦,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世界大势,以“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表达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激情……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清醒剂,要求领导干部提高“历史思维”,不仅使治国理政有了更为厚重的“历史感”,也让党和国家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感。
如果把历史比作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其间必然有泡沫、旋涡、曲折,登高望远才能把握潮流大势。比如,认识中国改革开放,“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就会明白,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必将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再比如,对待贸易保护主义,把握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规律,就能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不是哪个国家能够改变的。“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涵养“历史思维”,我们才能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历史思维,是一种长时段思维,要求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贯通古今的智慧,分析当下碰到的问题,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历史思维,是一种整体思维,要求我们看到历史的连续性,对历史心存“温情与敬意”,避免人为割裂历史,甚至搞历史虚无主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思维,也是一种发展思维,要求我们以史为鉴、鉴往知来,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涵养我们的历史思维,也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涵养我们的历史思维,还意味着一种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今天,我们在继承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历史。那种只想“乘凉”、不想“栽树”,甚至“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的人,不仅缺乏历史责任,更谈不上历史思维。进入新时代,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力度空前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视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逻辑,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都是谋大局、谋长远、谋未来,体现的正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胸怀、“功成必定有我”的时代担当。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人类的生活,横着去看,便是社会;纵着去看,便是历史。不断提高历史思维,把握发展大势、抓住变革时机,我们就能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更好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