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专门史>>社会史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清入關後宮廷滿洲典禮文化的再塑造

发布日期:2015-06-30 原文刊于:
邱源媛

內容提要入關後,清王朝對各種宮廷滿洲祀典,在文本記載上進行了大量“為我所需”、因地制宜的改造工作。這種人為的刻意改造包括兩個內容:1對入關前滿洲文化的正統性塑造;2、對入關後非滿洲文化的滿洲化構建。本文試圖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不同語言(滿文、漢文)文本對同一事物的記載,分析其間差異,進而探討清廷對滿洲典禮的改造及其動機和意義。

關鍵字:清代  滿洲典禮  堂子  朝會大典  《清文鑒》  樂器名稱

 

 

 

 

在不同語言、不同時期、不同書寫人的紀錄中,對同一事件的描述,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這些差異有的是時間、地域等客觀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人為主觀的刻意修改。進入康、雍、乾統治時期,清朝諸帝一改順治朝後期排斥、打擊滿洲典禮的做法,重新制作各類滿洲禮儀。這種製作分為兩大類:一、在实际宮廷儀式中,对滿洲禮儀重新應用、大力製造;二文本上對史料進行人為的、有意識的修改。第一個問題,筆者已撰文討論[]在此不赘。本文重點探討後者,希望能夠通過不同時期諸種滿、漢史料的相互對比,進而探討滿洲典禮的變化過程(實際上是文本記錄的變化過程),以及導致這種變化的背景原因及其政治文化意義

 

 

一、滿洲典禮文化的正統性塑造

 

1.祭祀禮儀

禮拜上天、祭祀堂子是滿人獨特的祭祀習俗,伴隨有清一代始終。後世對入關前的祭祀儀式多有篡改,前後史料的記載互有差異,用語出入較大。下文嘗試著通過比較不同時期記載天命之前及天命年間史實的各類史料,以此討論統治者如何對原生滿洲禮儀進行正統性塑造。

在此,我們選取《滿文老檔》(以下簡稱《老檔》)、《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以下簡稱《武錄》)、《滿洲實錄》、《清太祖實錄》四種史料,將天命以前記載滿人祭祀的內容全部摘錄、排列出來,以作對比研究。(見附表1:天命之前及天命年間祭祀史料輯錄)

從附表1看,四種史料在內容記錄和語言用詞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其中尤屬堂子”祭祀最為明顯,對於它的產生時間、祭祀地點,每種史料都提供了不同的資訊。為便於查看,現將附表1中“堂子”祭祀的相關內容,摘錄簡化後單獨列表如下。二表序號一一對應,可相互參照。

 

1:四種史料記載的堂子祭祀對比表

序號

時間

滿文老檔

武錄

滿洲實錄

太祖實錄

漢文

滿文

2

天命三年九月前

tangse

堂子

4

tangse

堂子

5

tangse

堂子

9

ioi hūwang miyoo(玉皇廟)

玉皇廟

玉皇廟

ioi hūwang ni miyoo

玉皇諸廟

11

玉帝廟

玉帝廟

tangse

堂子

12

 

天命三年九月後

tangse(堂子)

15

tangse de miyoo(堂廟)

16

tangse(堂子)

17

tangse(堂子)

20

tangse(堂子)

24

tangse(堂子)

 

1)祭祀地點:1《老檔》、《太祖實錄》:從整體來看,主要採用tangse堂子2《武錄》:全書未出現堂子一詞,使用玉皇廟玉帝廟名稱;3《滿洲實錄》:漢文部分未出現堂子,使用名稱與《武錄》相同,有玉皇廟玉帝廟等,而且一一對應,沒有出入;但滿文部分卻有些不同,以tangse主,也ioi hūwang ni miyoo,若將其翻譯成漢文,與《太祖實錄》的漢文相對應。

2)祭祀時間:1《武錄》、《滿洲實錄》、《太祖實錄》三種史料的祭祀記錄,首次出現在萬曆十一年(1583),而且全都集中在天命三年(1618)四月十三日以前,其後既沒有堂子,也無一類詞;2《老檔》tangse(堂子)第一次出現在天命三年(1618)九月初四日,明出兵襲金,努爾哈赤親祭tangse(堂子)後,攜大貝勒及諸弟率兵馬起行。這恰恰是在《武錄》、《滿洲實錄》、《太祖實錄》最後一出現玉帝廟或者堂子,即天命三年(1618)四月十三日後不久。

綜合來看:按照時間劃分,《武錄》、《滿洲實錄》、《太祖實錄》的記載集中在天命三年之前;《滿文老檔》在天命三年之後,可自成一類。《武錄》、《滿洲實錄》、《太祖實錄》再按祭祀地點,又可分為兩類:玉皇廟(《武錄》、《滿洲實錄》漢文本);tangse堂子《滿洲實錄》滿文本、《太祖實錄》)。由此,這幾部史料可分為三類:1,《武錄》、《滿洲實錄》漢文本;2,《滿洲實錄》滿文本、《太祖實錄》;3,《滿文老檔》。三類史料的記載特點如下:1按照《武錄》、《滿洲實錄》漢文的內容,後金的祭祀最遲在萬曆十一年(1583)就有記載,祭祀地點為玉皇廟玉帝廟等地,並沒有固定的名稱;2《滿洲實錄》滿文、《太祖實錄》的首條祭祀記錄與《武錄》相同,出現在萬曆十一年(1583),從其時直至天命年終,《滿洲實錄》、《太祖實錄》祭祀地點大多數採用tangse(《滿洲實錄》滿文)、堂子(《太祖實錄》),僅一處使ioi hūwang ni miyoo(《滿洲實錄》滿文)、玉皇諸廟(《太祖實錄》);3在《滿文老檔》中,除了乙卯年(1615)修建三世諸佛及ioi hūwang miyoo(玉皇廟)等七大廟的記載,天命三年才開始有明確的祭祀記錄,且終天命年間一直有固定的祭祀地點——tangse(堂子)

四種史料提供的資訊差別很大堂子祭祀到底出現在什麼時候?我們結合其他史料以及四種史料的編撰背景,嘗試著對該問題進行分析。

堂子一詞的出現時間,史學前輩鄭天挺先生研究較早,他指出在天聰修《太祖實錄》時,堂子一字尚無確當漢譯,《滿洲實錄》滿文部分引的謁廟謁玉帝廟tangse,應是堂子的還音。[]沿著鄭先生提供的思路,我們作進一步考察。

1)費阿拉時期:萬曆十五年(1587——萬曆三十一年(1603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統一建州女真的過程中建城、立制,明萬曆十五年(1587)建柵城于費阿拉(今遼寧省新賓境內)。關於費阿拉城,朝鮮官員申忠一有較為詳細的描述。據他的《建州紀程圖記》記載,費阿拉分內外兩城。內城設木柵,努爾哈赤居此,其弟小兒哈赤居外城。內城木柵中有一客廳,五梁蓋瓦,每日日中,烹鵝二首,祭天於此廳,必焚香設行。徐恒晉先生認為此處的祭天於此廳似應為祭神於此廳,而該書記載的外天祭祠堂,應是祭天祠堂[],此處才是努爾哈赤祭天之所。這符合滿洲民間祭神、祭天分行,祭天在外,祭神在內的習慣。該書沒有堂子的相關記載,與《武錄》、《滿洲實錄》漢文中費阿拉時期的祭天場所僅稱之,無堂子名,相互吻合。

2)赫圖阿拉時期:萬曆三十一年(1603——天命六年(1621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後,遷至蘇克素滸河與加哈河之間的赫圖阿拉(興京,今遼寧省新賓老城)。萬曆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于赫圖阿拉建元稱汗,號天命據《武錄》記載,努爾哈赤於乙卯年(萬曆四十三年,1615)四月,在赫圖阿拉東阜上建佛寺、玉皇廟、十王殿,共七大廟,三年乃成[]。這條內容在《滿文老檔》、《滿洲實錄》、以及《太祖實錄》中都有類似記錄,分別採用了玉皇廟玉皇諸廟ioi hūwang miyoo(玉皇廟)、ioi hūwang ni miyoo玉皇的廟)等非常相近的名稱。又《武錄》、《滿洲實錄》漢文:(天命三年,1618)四月十三壬寅,巳時,帝將步騎二萬征大明,臨行,書七大恨告天……諭訖,遂與諸王暨領兵諸將等,鳴鼓樂,謁玉帝廟[]。可見,玉帝廟玉皇廟)應當是赫圖阿拉時期滿人的祭天場所。

朝鮮人李民曾于明萬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二月,隨朝鮮元帥姜弘立率軍助明攻打後金。三月,朝鮮兵在富察戰敗,全軍投降,李民被俘至赫圖阿拉,直到翌年(天命五年,1620)七月釋放回國。後李民著《建州聞見錄》以描述後金風土人情,其中就有關於努爾哈赤祭祀的內容酋之所居五裏許,立一堂宇,繚以垣牆,為禮天之所。凡於戰鬥往來,奴酋及諸胡必往禮之。奴酋常坐,手持念珠而數之,為祀天之所[]該記錄祀天之所僅以堂宇稱呼。看來赫圖阿拉時期,確未出現堂子稱。

以上各種史料中,都沒有漢堂子一詞,僅有祭天祠堂玉帝廟玉皇廟ioi hūwang miyoo(玉皇廟)、ioi hūwang ni miyoo(玉皇的廟)、祀天之所堂宇名稱。這與鄭天挺先生的論斷相符合,說明天聰以前確實無漢文堂子一詞。

然而,漢文堂子出現的時間,並不能完全反映滿洲tangse的產生情況。雖然漢文史料未出現堂子,但我們並不能因此就判斷,天聰之前滿洲社會沒有tangse(堂子)祭祀。如果說撰寫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的《滿洲實錄》,使用滿tangse是出現漢文堂子一詞後的還音;後出的《清太祖實錄》等史料僅用堂子是後世修史文飾的結果,皆不足信的話,那麼tangse”一詞實實在在的存在于《滿文老檔》中,此似不應為後人篡改所為。《滿文老檔》堂子第一次出現在天命三年(1618),該年九月初四日,明朝出兵襲金,努爾哈赤在出征前到堂子祭祀[],此處所用滿文即為tangse[]。而且,在附表1中,《滿文老檔》記載的天命三年九月之後的祭祀共有11處,其中5處祭纛拜天,5處拜祭tangse(堂子),還有1處是先祭祀tangse(堂子)而後祭纛。也就是說,天命三年以後的祭祀主要有兩類:拜天祭纛和祭祀堂子。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的結論:漢文堂子產生不會早於天聰年間,而滿文tangse很可能至遲在天命三年就已出現。換句話說,作為滿洲重要的祭祀活動tangse堂子),早在天命三年或之前就已有了,但轉譯為漢堂子卻是天聰年間的事情。

至此,問題又來了,為什麼不同史料記載的史實會有如此大的出入?《滿文老檔》是入關前用無圈點老滿文書寫的編年體官方史書,乾隆年間用有圈點滿文重新抄錄,與其後的各類《實錄》相比,《老檔》的文字更為樸實,被修改文飾的部分也相對較少。《武錄》四卷,修於天聰年間,成于崇德元年(1636),內容主要以《老檔》為據。原書名《太祖太后實錄》,順治朝重修改名《武皇帝實錄》。現存《老檔》最早的記錄是萬曆三十五年(1607),《武錄》則始于萬曆十一年(1583),比《老檔》多24年。《滿洲實錄》撰於乾隆年間,漢文部分根據乾清宮藏盛京舊本,即崇德初纂《太祖太后實錄》繪寫,內容與順治朝重修本《武皇帝實錄》幾乎完全相同。[]從我們查閱的天命年間祭祀史料來看也確實如此,《滿洲實錄》漢文部分與《武錄》基本上是一致的。該書滿文部分,以《老檔》為原本[]《滿洲實錄》很可能受此影響,對天命三年(1618)以前的祭祀也使tangse一詞因此,出現了在《滿洲實錄》同一本書中,滿文用tangse,漢文,滿、漢文部分相互出入的情況。但為什麼《武錄》、《滿洲實錄》在天命三年九月以後無任何祭堂子的記載,對此我們還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有待進一步考察。

晚出的《太祖實錄》以《武錄》為原本,入關後,經多爾袞、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歷次修改,最終修撰而成。相對於前面三種史料,該書成書較晚,且有篡改史實之處。觀全書僅堂子,未見玉帝廟城隍廟等詞語。掩蓋了天命年間的祭祀較為隨意、不被制度拘泥、更為樸實的原生祭祀形態,模糊了滿人祭天的真實來源及文化根基,沒有客觀的反映滿洲薩滿祭祀的原生文化意義,也給我們的研究造成很多的錯覺與困惑。

入關後,清代各帝王不斷重修史籍,對入關前史料進行各種修改文飾,掩蓋了很多真實的情況。通過附表1,可以清晰的看到,除堂子的各種史料記載不一外,涉及其他祭祀形式的內容也或多或少的存在這種情況。

1丁酉年,結親葉赫,與葉赫、哈達、烏喇、輝發盟誓。

A=《滿文老檔》,B=《武錄》,C=《滿洲實錄》漢文,D=《滿洲實錄》滿文,E=《太祖實錄》(下同)

A:缺

B:宰白馬,削骨,設酒一杯,肉一碗,血土各一碗,歃血會盟。[11]

C:宰白馬,削骨,設酒一杯,肉一碗,血土各一碗,歃血會盟。[12]

D abka de šanggiyan  morin  wafi  giranggi be šofi. senggi  emu  moro.

筆者譯:                                        

boihon  emu  moro.  arki  emu  hūntahan. yali  emu  moro  dobofi.[13]

            燒酒      酒杯              致祭 

直譯宰白馬削骨以血一碗土一碗燒酒杯肉一碗致祭。

E椎牛、刑白馬、祀天設巵酒、塊土、及肉血骨各一器。[14]

2天命四年三月努爾哈赤破明兵凱旋行禮。

A刑八牛祭纛告天[15]

B乃殺牛八隻祭旗[16]

C乃殺牛八隻謝天祭旗[17]

D jakūn  ihan  wafi  tu  wecembi[18]

筆者譯:           旗纛  祭祀

(直譯)宰八牛祭旗

E:行凱旋告天祭禮刲八牛祭禱告天[19]

3天命九年二月,與科爾沁部會盟。

A:缺

B:宰牛馬,置白骨、血、土、酒、肉各一碗,焚香而誓[20]

C:宰牛馬,置白骨、血、土、酒、肉各一碗,焚香而誓[21]

D abka de šanggiyan  morin.  na  de  sahaliyan  ihan  wafi. 

筆者譯      白色                  黑色          

emu  moro  de  šanggiyan  giranggi.  emu  moro  de  senggi.

             白色                                    

emu  moro  de  boihon.  emu  moro  de  yali.  emu  moro  de

                                    

arki  sindafi  hiyan  dabufi. [22]

燒酒  安放       

直譯殺白馬祭天烏牛祭地放置一碗白骨、一碗血、一碗土、一碗肉、一碗燒酒焚香。

E刑白馬烏牛置酒一器肉一器骨血及土各一器焚香誓[23]

4天命九年四月努爾哈赤平定遼陽定都東京遷移景祖、顯祖、孝慈皇后及皇妃等諸墓于東京派族臣謁祖陵。

A

B:(祭陵乃盛陳祭儀宰牛羊多焚金銀紙張以祭諸靈。[24]

C:(祭陵乃盛陳祭儀宰牛羊多焚金銀紙張以祭諸靈。[25]

D eifu  tome  ihan  honin  wafi  hoošan  suhe   jiha   deijime  wecere  de.[26]

筆者譯:墓   每個                  紙元寶  紙錢   焚燒    祭祀

(直譯)在每個墓,宰牛羊,焚燒紙錢。

E:(祭陵)乙太牢祭告畢,乃奉景祖、顯祖、孝慈皇后梓宮。[27]

 

相比較而言,《滿文老檔》、《武錄》、《滿洲實錄》的用語較為樸實原始,殺牛設宴,宰白馬酒一杯,肉一碗,血土各一碗殺牛八隻,謝天祭旗宰牛羊焚金銀紙張等等,未經文飾,更加貼近原貌。而《太祖實錄》椎牛、刑白馬、祀天設巵酒、塊土、及肉血骨各一器行凱旋告天祭禮刲八牛祭禱告天乙太牢祭祀的記載,卻明顯帶有比附入關後宮廷禮儀制度化製作的痕跡。

層層記述的變化,體現了清朝不同統治時期的不同文化認同及統治需要。後世史書拜祭堂子刑白馬烏牛祭天等原本樸素的禮儀習俗外面,披上一層正統化、廟堂化製作的外衣。反映出統治者入關後,對原生滿洲風俗,即要保留,又要拔高以適合當前天子上國身份的心態。

 

2.朝會典禮

朝會典禮是與祭祀典禮相對的重要宮廷禮儀,天命、天聰年間禮儀大典還處於形成過程,並沒有形成嚴格固定化的禮樂定制。但入關後的史書卻對此加以修飾,比附天子禮儀製作形式,試圖建構出所謂太祖初始即制禮作樂的假像,給歷史蒙上了一層紗幔。對此階段的宮廷禮樂,眾學者歷來關注甚少,為數不多的描述也較為簡要,且多以晚出的《清實錄》、《清朝文獻通考》、《清史稿》等史料為據。[28]這種以後代統治者有意製作的史籍文字為基礎的討論,必然很難客觀的描述天命、天聰時期滿洲宮廷音樂的真實狀況。下面我們即以《清朝文獻通考》、《清史稿》提供的所謂入關禮樂製作為討論線索,參照《滿文老檔》、《武皇帝實錄》、《滿洲實錄》、《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天聰九年檔》、《清太宗實錄稿本》及《李朝實錄》、《清太祖實錄》、《清太宗實錄》等相對較早的史料,來看看後世史料對該問題的製作

1)天命年間

關於天命年間,太祖禮樂的製作,《清朝文獻通考》、《清史稿》的記錄均只有兩條,列表如下:

 

2:六種史料記載的天命朝禮樂製作對比表

清朝文獻通考

清史稿

滿文老檔

武皇帝實錄

滿洲實錄

清太祖實錄

卷一百五十五  樂一

考六二0  天命元年定上尊號建元行禮慶賀樂制。是年元旦,諸貝勒大臣文武群臣進表恭上尊號曰覆育列國英明皇帝。上焚香告天行受寶禮,以是年為天命元年。禮畢,陛御座,諸貝勒群臣行禮慶賀陳設鹵簿奏樂。

志十一冊志六十九樂一

頁二七三三 太祖肇啟東陲,戳亂用武,聲物弇樸,率緣遼舊。天命元年,即尊位瀋陽,諸貝勒群臣廷賀上壽,始制鹵簿用樂。

第五冊  天命元年至二年

P4丙辰年,……巴克什額爾德尼立于汗左前方,宣書詠誦天任撫育列國英明汗。宣罷後諸貝勒、大臣起,繼之,各處之人皆起。於是,汗離座出衙門,叩天三次叩畢回位後,八旗諸貝勒、大臣依次慶賀元旦,各向汗行三叩首。

武皇帝實錄卷之二

P9丙辰歲(天命元年),正月朔,甲申,……厄兒得溺榜識接表,厄兒得溺立于太祖左,宣表,頌為列國沾恩明皇帝,建元天命。帝於是離坐,當天焚香,率諸王臣三叩首,轉升殿,諸王臣各率固山叩賀正旦,時帝年五十八矣。

P186丙辰歲(天命元年),正月朔,甲申,……額爾德尼巴克什接表,額爾德尼立于太祖左,宣表,頌為列國沾恩英明皇帝,建元天命。帝於是離坐,當天焚香,率諸王臣三叩首(genggiyen han soorin ci ilifi abka de hiyan dabufi beise ambasa be gaifi ilan jergi niyakūrafi uyun jergi hengkilefi,畢,升殿,諸王臣各率固山叩賀正旦,時帝年五十八矣。

卷五  天命元年正月至三年十二月

六四(上)天命元年,丙辰春正月,壬申朔,……額爾德尼跪上前宣讀表文尊上為覆育列國英明皇帝。於是上乃降御座,焚香告天,率貝勒諸臣行三跪九叩首禮。……建元天命,以是年為天命元年。是上年五十有八。……

卷一百五十五  樂一

考六二0  (天命)八年定凱旋拜天行禮筵宴樂制。時台吉阿巴泰等征蒙古遠至都城,上出城迎之遇于古城堡南因破鄙豎纛八鳴角拜天,禮畢御帳殿出征台吉大臣等朝見設大宴慶勞奏樂。

志十一冊志六十九樂一

頁二七三三 (太祖)八年,定凱旋拜天行禮筵宴樂制。

第五十一冊  天命八年五月

P480 汗率眾福晉迎接出征蒙古之諸貝勒,於東京城四十裏之古城堡南郊,會出征之諸貝勒大臣及眾軍士,汗率眾貝勒大臣,以凱旋禮祭纛拜天

武皇帝實錄卷之四

P3(癸亥,天命八年)五月初六日,帝出城迎之,至四十裏古城堡南相見。因克敵,乃豎旗八杆,吹螺,拜天畢,升帳。

P356(癸亥,天命八年)五月初六日,帝出城迎之,至四十裏古城堡南相見。因克敵,乃豎旗八杆,吹螺,拜天畢,升帳(jakūn tu sisifi buren burdeme abka de hengkilefi.)。

卷八  天命六年七月至八年十月

一一九(上)(天命八年)五月庚寅朔,乙未征蒙古台吉阿巴泰等還至都城,上出城迎之,行四十裏,遇于古城堡南,因破敵,豎旗八,鳴角拜天畢御帳殿,……

 

1第一條:天命元年(1616)定上尊號建元行禮慶賀樂制。對照史料,稱汗建元拜天的記述,由原始的“叩天三次”(《滿文老檔》),“離坐”、“焚香”、“三叩首”(《武錄》、《滿洲實錄》),到“降御座,焚香告天”、“行三跪九叩首禮”(《太祖實錄》),再到最後的“焚香告天行受寶禮”、“陳設鹵簿奏樂”(《清朝文獻通考》、《清史稿》)。

2第二條:天命八年(1623)定凱旋拜天行禮筵宴樂制。由簡單的破敵後“豎旗八杆,吹螺,拜天”(《滿文老檔》、《武錄》、《滿洲實錄》、《太祖實錄》)變化到“定凱旋拜天行禮筵宴樂制”(《清朝文獻通考》、《清史稿》)。

由此可見,《清朝文獻通考》所謂天命元年(1616)定上尊號建元行禮慶賀樂制八年(1623)定凱旋拜天行禮筵宴樂制,僅是乾隆年間的文飾。根據《滿文老檔》、《武錄》等早期史料的記載,當時只是依照族俗,對建元及凱旋進行隆重莊嚴的拜天、慶賀儀式,但並沒有形成制度化、體系化的禮樂體制。

2)天聰年間

《清朝文獻通考》、《清史稿》關於天聰朝禮樂製作的記載有三條,見下:

 

3:五種史料記載的天聰朝禮樂製作對比表

清朝文獻通考

清史稿

清初內國史院檔

天聰九年檔

清太宗實錄

卷一百五十五樂一

考六二0  (天聰)八年定出師謁堂子拜天行禮樂制。時出師征明,上率大貝勒代善、左翼超品公楊古利護軍統領等出盛京撫近門謁堂子,列八纛鳴角奏樂行拜天禮畢,大軍西行。

志十一冊志六十九  樂一

頁二七三三 太宗天聰八年,又定出師謁堂子拜天行禮樂制、元旦朝賀樂制。

天聰八年 甲戌

83 (五月)二十二日丁未吉日。天聰汗親率大貝勒、……、左翼超品一等公揚古利、……於卯刻,出盛京城東撫近門至堂子,列八纛,吹磁螺、喇叭、嗩呐,拜天畢,大軍西行,出上榆林口,至達代塔前駐營。

 

 

 

 

 

[29]

卷一八  天聰八年三月至五月

二四四(下)丁未,上率大貝勒代善、……、左翼超品公揚古利、……於卯刻出盛京撫近門謁堂子,列八纛、鳴角奏樂,拜天畢,大軍西行,出上榆林口,至達代塔前駐營。

卷一百五十五樂一

考六二0  (天聰八年)定元旦朝賀樂制。是日陳設鹵簿奏樂。

志十一冊志六十九  樂一

頁二七三三 太宗天聰八年,又定出師謁堂子拜天行禮樂制、元旦朝賀樂制。

但於天聰九年乙亥131頁,記載天聰九年正月壬子朔寅時,汗率諸大臣謁堂子拜天,汗還家拜神,及諸貝勒大臣按序拜汗。

但於1頁,記載了天聰九年乙亥正月壬子日寅刻,汗率諸貝勒大臣謁堂子,汗還宮叩拜神主,以及諸貝勒大臣叩拜汗。

但於卷二二,天聰九年正月至二月,二八六頁,記載天聰九年乙亥春正月壬子朔寅刻,汗率諸貝勒群臣也堂子拜天,汗還宮拜神,諸貝勒大臣拜汗。

卷一百五十五樂一

考六二0  (天聰)九年停止元旦雜戲。梅勒章京張存仁奏言:元旦朝賀大體所關,雜劇戲謔不宜陳於殿陛,臣亦知皇上未嘗好此,不過因蒙古所無者,聊與觀之,何不於歲前二三日設宴迎春而佐以各項雜劇,以示慈惠之意,至元日之辰,百官慶賀既畢仍應照舊例八旗設宴止用雅樂,使君臣共樂太平從之

志十一冊志六十九  樂一

頁二七三三 (太宗)九年,停止元旦雜劇。先是梅勒章京張存仁上言:元旦朝賀,大體所關,雜劇戲謔,不宜陳殿陛。故事,八旗設宴,惟用雅樂從之。

 

天聰九年 乙亥

219頁,(天聰九年乙亥……十二月二十日)梅勒章京張存仁奏書曰:“……一件,元旦之辰,眾人拜賀,大體所管,耍鬼臉、打筋斗等雜劇,非為汗者所戲者。臣亦知汗未嘗好此,不過因蒙古所無者,聊與觀之。宜於歲前二三日,設宴迎春,備陳各項雜劇,與蒙古人觀之。至元旦之日,眾臣拜賀畢,仍照舊例,八旗設宴,止准唱戲,此亦君臣之太平之樂也。

138頁,(天聰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梅勒章京張存仁疏稱:“……一項:元旦朝賀,乃大典也,雜劇戲謔,不宜陳之殿前。蓋諸蒙古未曾見過,故陳之以令其觀賞,非我汗願行此雜戲也。宜於元旦前二、三日,設宴迎春,陳百戲,令諸蒙古觀賞之。至元旦日,百官朝賀畢,仍照舊由八旗設宴,令戲子演戲奏樂。此乃君臣共用太平之道也。

卷二六  天聰九年十一月至十二月

三四0(下)  (天聰九年十二月)梅勒章京張存仁條奏曰:“……。又曰元旦朝賀大禮所關,雜劇戲謔,不宜陳於殿。陛臣亦知,皇上未嘗好此,不過因蒙古所無者,聊與觀之,何不於歲前二、三日,設宴迎春,而佐以各項雜劇,以示讌享慈惠之意。至元旦之辰,百官慶賀既畢,仍照舊例,八旗設宴止用雅奏,使君臣共用太平。

 

1第一條:天聰八年(1634)定出師謁堂子拜天行禮樂制。滿人的拜天習俗源起較早,且與蒙古文化有深厚內涵。天命三年(1618)四月,努爾哈赤書七大恨反明時,就已有出征前與諸王暨領兵諸將等,鳴鼓樂,謁玉帝廟而行的記載[30],它並非始於天聰八年,也沒有比附任何皇家大典的痕跡。[31]

2第二條:天聰八年(1634)定元旦朝賀樂制,陳設鹵簿奏樂。查《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天聰九年檔》、《清太宗實錄》,均無天聰八年(1634)定元旦朝賀樂制一條,僅在天聰九年(1635)元旦的朝拜中,詳細的列眾貝勒、官員朝拜的順序,似以旗分為序朝拜皇太極,並提到朝拜時設置鳴贊官。事實上,這兩項設置都不始於天聰八年(1634)。《滿文老檔》天聰元年(1627)正月初一日記載:“諸貝勒大臣及文武官員等,五更末集於大殿,各按旗序排列。黎明,天聰汗率眾貝勒大臣,詣堂子拜天,即行三跪九叩頭禮。還,汗陞殿落坐,眾貝勒大臣及各旗依次三跪九叩頭禮。行禮時,有二人侍立於汗左右,一人鳴贊‘某貝勒某大臣率眾行禮,慶賀元旦。一官員贊叩拜,眾遂拜之[32]這說明至少在天聰元年(1627)正月,有于朝賀之日,鳴贊官鳴贊叩拜之舉。該段記載的諸貝勒大臣及文武官員等,五更末集於大殿,各按旗序排列,說明旗分已是朝賀叩見的固定單位。《滿文老檔》天聰六年(1632)正月的元旦朝拜中關於旗分朝賀的記載更為詳盡,順序為:滿洲貝勒、台吉,外部歸附察哈爾、喀爾喀諸貝勒,正黃旗,鑲黃旗,正紅旗,正白旗,鑲紅旗,鑲白旗,鑲藍旗,蒙古諸臣,大淩河新降各官,阿魯部主塔賴楚呼爾率隨員,儒、道、佛三教各官,朝鮮國貢物使臣。[33]同時,該史料還寫道:“初八旗諸貝勒率各旗大臣叩拜。叩拜時,不論旗分,唯以年齒為序。自是年始改定照旗分,以次叩拜”[34],可見朝賀叩見的順序已制定,後世只做調整性變化,作為禮儀典禮之定制並不始於天聰八年(1634)。而且,《清朝文獻通考》提到的“陳設鹵簿奏樂”,在早期史料中沒有任何記載,這顯然是後人比附皇家宮廷禮儀的結果。

3第三條:天聰九年(1635)停止元旦雜戲。這是天聰九年(1635)十二月二十日,梅勒章京張存仁諸項奏疏之一。張存仁認為元旦應停止雜戲,八旗設宴只用雅樂,此亦君臣之太平之樂也[35]。張存仁奏摺指的“雜戲”、“雅樂”到底是什麼?具體有什麼內容?能不能簡單的等同于入關後的朝堂雅樂?關於入關前宴會音樂,各種史料均語焉不詳,《滿文老檔》對於宴樂的記載始於天命七年(1622),之前的記載均只用筵宴”、“大宴”等詞,沒有涉及任何宴享的內容[36]。因此,我們重點針對天命七年而下的宴會音樂進行分析。現將該階段宴會音樂情況列表如下:

 

4:《滿文老檔》宴樂史料輯錄

時間

內容

出處

天命七年

正月

任戌年正月初一日……殺牛宰羊,肆設百席,召集諸貝勒大臣,漢、朝鮮官員及蒙古諸貝勒,備陳各種漢人樂舞,具盛筵。

(天命)第三十二冊P287

天命七年

二月

二月二十六日,汗殺牛二頭,羊二隻,集蒙古諸貝勒、福晉,設大筵宴之,席間招漢人戲子,演出百戲

(天命)第三十七冊P342

天命八年

正月

(正月)初三日,汗御大衙門,命設百戲,設大筵宴之。獻藝之漢人,賞銀五十兩

(天命)第四十三冊P392

天命八年

七月至八月

(七月)二十五日,汗御八角殿,殺四牛,演百戲筵宴之

(天命)第五十八冊P552

天命八年

九月

(九月)二十八日,科爾沁桑噶齋貝勒之女嫁多爾袞阿哥,殺九畜,置四桌,汗與諸福晉、諸貝勒、大臣等出坐八角殿,演百戲而宴之

(天命)第五十九冊P567

天命九年

正月至六月

(正月)二十四日,以烏達海阿哥之妹,嫁古爾布希額駙之弟達賴。殺牛四頭、羊五隻。汗出門演百戲而宴之

(天命)第六十一冊P588

天命十年

四月至八月

(八月)初九日,雅虎、喀木達尼帶卦勒察部之戶口前來,汗迎於十裏之外,三叩於天,遂殺牛祭纛,置席二百桌,殺牛羊,演漢人百戲,大宴之

(天命)第六十五冊P637

記天命朝事十二件均無年月

二十八日,科爾沁桑噶爾寨貝勒之女嫁多爾袞阿哥,殺九畜,置四桌,汗與諸福晉、諸貝勒、大臣等出坐八角殿,演百戲而宴之

(天命)第七十四冊P718

天聰元年

四月至五月

五月初三日,汗及三大貝勒御殿,為朝鮮國王之弟,設宴餞行。宴時,令朝鮮國王之弟坐西側榻下,備陳漢人百戲,大宴之

(天聰)第五冊P844

天聰元年九月至十二月

(十二月)十六日,延察哈爾來歸奈曼部洪巴圖魯、敖漢部杜稜、色臣卓裏克圖,將至,汗率諸貝勒,出城以迎,馬上相見,還城。汗與諸貝勒入殿陞座,來歸蒙古諸貝勒入見,叩首抱見,見畢,設大宴,備陳百戲

(天聰)第八冊P873

天聰五年

二月至三月

(二月)二十四日,汗、諸貝勒陞殿,以孔果爾貝勒來朝,備陳百戲,以十六隻獸肉,宰牛四羊八,宴之。汗以所服雕鑲皮襖賜與孔果爾貝勒。

(天聰)第三十五冊P1097

崇德元年

正月

(崇德元年正月)率(原檔殘缺)叩賀……禮畢,還宮。辰刻,汗御殿,被陳百戲,大宴畢,申刻,汗入宮

(崇德)第一冊P1361

崇德元年

正月

(崇德元年正月)初二日,未刻,汗御大殿,被陳百戲,大宴畢,酉刻,汗入宮。

(崇德)第一冊P1361

崇德元年

正月

(崇德元年正月)初七日……汗御兩門之間,命陳百戲,大筵宴之

(崇德)第一冊P1363

崇德元年

四月

(崇德元年四月)初四日,汗御內殿,召外藩蒙古諸貝勒,設大宴,扮獅身,陳百戲,宴之

(崇德)第七冊P1423

崇德元年

十月

(崇德元年十月)二十五日,聖汗之誕辰……慶賀相見畢,陳百戲,大宴之。

(崇德)第三十二冊P1640

崇德元年

十一月

(崇德元年十一月)時恭順王命所屬官員俱著禮服禮帽,迎於十裏外,望節即跪於右側,叩拜經過,由後乘馬引路於兩側。至五裏處,裝誥命之龍亭,吹喇叭嗩呐迎之……禮畢,近內府,演戲,大宴……

(崇德)第三十六冊P1692

 

天命七年(1622年)而下,《滿文老檔》共記載十七條宴享音樂的史料,描述依然太過簡略,無詳細介紹,多百戲演戲一語概之。其中僅有崇德四年一條略涉演戲內容,即初四日,汗御內殿,召外藩蒙古諸貝勒,設大宴,扮獅身,陳百戲,宴之。[37]《清太宗實錄稿本》也有類似記載(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初四日,皇帝升大殿,聚外藩蒙古,設大宴(以人粧獅子及各色戲耍全)宴之。[38]此處的扮獅身應為百戲的一種表演形式。對於演戲藝人,《滿文老檔》十七條史料中,明確指出漢人獻藝的共五條,其餘十二條無族屬。其中,天命八年(1623年)正初三日,汗御大衙門,命設百戲,設大筵宴之。獻藝之漢人,賞銀五十兩[39],該條漢人《滿文老檔》作nikasa,這是nikan漢人)的複數形式。另外,《清太宗實錄》還記載:天聰三年,1629年,閏四月)丁丑,大宴科爾沁國大妃,備陳滿洲、蒙古、漢人、朝鮮四國樂舞。[40]這條史料提到燕樂表演除了漢人之外,還有滿洲、蒙古和朝鮮人,補充了《滿文老檔》宴樂表演僅有漢人獻藝的記錄。除此而外,其他史料再無詳細介紹,這使我們仍然難以進一步深入瞭解張存仁文雜戲雅樂的性質

幸運的是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輯的《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十四輯盛京吏戶禮兵四部文之(三)禮部文中找到一條賞演戲人及來朝中外各官,現將該檔案與宴樂相關的部分抄錄如下:

 

己卯年元旦,於大政殿演戲。初四日,於崇政殿演戲。

十一日,賞賚兩次演戲之人:於木頭上打斤斗之高麗人三名,各賞銀十一兩;於地上打斤斗之高麗人四名,各賞銀二兩;騎木馬者八人,歌唱者六人,作瓦爾喀舞者四人,彈滿洲三弦琵琶者七人,簫、胡琴手二人,以上二十七人各賞銀二兩;小斤斗者十六人,作舞高麗婦女七人,品簫高麗人一名,以上二十四人,各賞銀一兩六錢;扮大鬼臉者二十人、扮女鬼臉者四人,以上二十四人,各賞銀八錢;踢缸漢人婦女一人,踏獨繩漢人婦女一人,以上二婦女各賞銀三兩;含刀者一人,賞銀二兩;跳高漢人四名,登梯作舞漢人女童一人,彈漢人三弦琵琶歌唱者六人,執盤作舞漢人二名,帳內作舞漢人二名,以上十五人各賞銀一兩六錢;扮漢人婦女鬼臉者二人,扮熊者一人,扮猴者一人,以上四人各賞銀八錢。賞再次演戲者:唱戲者郭淨,賞銀一兩五錢;第二次唱戲者四人,踩輪漢人一名,彈滿洲三弦琵琶者二人,以上七人各賞銀一兩;第三次唱戲漢人二十三名,作舞高麗婦女一人,以上二十四人各賞銀八錢。此次,參政庫隆達爾漢、理事官郭汝極等監視賞給之。

……

崇德四年正月十六日。禮部副理事官英固送來。[41]

 

這條檔案記載了己卯年,即崇德四年(1639)元旦,對在大政殿、崇政殿扮演百戲的各種藝人的賞賜。根據這條檔案,演出的有高麗人、瓦爾喀人、滿人和漢人。百戲的種類有舞蹈、歌唱、器樂、唱戲,以及各種豐富多彩的雜耍表演,匯總如下表:

 

5:崇德四年宮廷百戲雜耍表

高麗

三十二人

木頭上打斤斗(三人),地上打斤斗(四人),小斤斗(十六人),高麗舞(八人),高麗簫(一人)

瓦爾喀

四人

瓦爾喀舞(四人)

滿洲

十一人

滿洲三弦、琵琶(二者共九人),簫、胡琴(二者共二人)

漢人

五十九人

踢缸(一人),踏獨繩(一人),跳高(四人),登梯作舞(一人),漢人三弦、琵琶、歌唱(三者共六人),執盤作舞(二人),帳內作舞(二人),扮漢人婦女鬼臉(二人),扮熊者(一人),扮猴者(一人),唱戲(三十七人),踩輪(一人)

不知族屬

三十九人

騎木馬者(八人),歌唱(六人),扮大鬼臉者(二十人),扮女鬼臉者(四人),含刀(一人)

 

共計28種百戲種類,可見崇德年間的宴樂表演已經相當的豐富,這較上面各類史料對宮廷燕樂貧乏的記載生動具體的多。據《內國史院檔》記載,張存仁要停止的雜戲是耍鬼臉、打筋斗等雜劇,而八旗設宴應依照的舊例是止准唱戲。由此來看,張所指雜戲包括耍鬼臉、打斤斗,雅樂指唱戲。參照上面檔案,雜戲中屬於耍鬼臉的有漢人的扮漢人婦女鬼臉扮熊者扮猴者,不知族屬的扮大鬼臉者扮女鬼臉者;屬於打斤斗的有高麗人的木頭上打斤斗地上打斤斗小斤斗;雅樂主要指漢人唱戲。

可見,不管是雜戲,還是雅樂,都與入關後宮廷宴會音樂存在較大差別。入關後的宴會雅樂,指嚴格按照漢族儒家禮儀文化製作的朝堂大樂,與這裏的漢人唱戲實在相差太遠。《清朝文獻通考》、《清史稿》在此處冠以雅樂二字,完全是後世修史廟堂化製作的產物。

由以上分析可知入關後清代各帝王不斷重修史籍對入關前史料進行各種修改文飾。就祭祀、朝會禮儀方面的記錄而言,統治者一方面強烈保存本民族遺風舊俗的記載,另一方面又或有意或無心的將入關前的各種儀式與入關後宮廷化的朝堂禮儀相比附。將原本樸素的禮儀習俗,敷上一層正統化、廟堂化的外衣。以此造成天聰、天命之際,滿洲統治者既以天子姿態制禮作樂的假像。掩蓋原生族俗的不定型、不規範性,使它得以登大雅之堂,成為符合封建國家大典標準的禮儀模式。從而標榜政權傳承的合理性與合法性,樹立皇權正統的統治形象。

 

二、非滿洲典禮文化的滿洲化構建

 

通過上文,我們看到了清統治者對入關前原生信仰以及朝會典禮進行的廟堂化改造,目的絕不在於拋棄本民族風俗文化,而是要通過制度化的形式保留滿洲原生文化。與此同時,另外一種意義的改造工程也在清帝王的敕諭下進行著,即對非滿洲文化的滿洲化構建。

文化構建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語言構建,對語辭前後變化的差異性分析,是解析文化變遷的一條重要途徑。滿文是清代國語”,它的地位無可爭議。從萬曆二十七年(1599),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噶蓋以蒙古字母拼寫女真語創制老滿文(無圈點滿文)開始,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大型辭書《御制清文鑒》誕生,前後不過109年。短短的百年時間,滿文已漸成熟、完善。這種迅猛的發展速度,簡直是一個奇跡”[42]。如果我們將此簡單的歸功於語言學的自然發展,勢必解釋不通,背後必然隱藏了諸多的政治文化動因。時隔63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乾隆帝又在康熙《清文鑒》的基礎上增訂修補,形成另一部重要的滿文辭書——《御制增訂清文鑒》。值得我們相當注意的是,二書表面上雖承接相序,但仔細考察卻可以發現許多差別。在此,我們以祭祀、朝會中使用的樂器為例,通過分析康熙《御制清文鑒》與乾隆《御制增訂清文鑒》所載條目的前後差異,探討其間的變化。試圖從這一具體、微觀的角度,剖析清代帝王對非滿洲文化有意識進行的滿洲化構建。

《御制清文鑒》(han i araha manju gisun i buleku bithe),始於康熙十二年編撰,成書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43],歷時35載而告蕆,是清代第一部大型滿文辭書。全書共四函,前三函包括序、部類(šošohon hacin)、正文、跋(amargi)、纂修官員名單,共二十二卷冊;第四函為總綱(uheri hešen)。正文共四十五部(šošohon),二百八十類(hacin),收詞條一萬二千餘,其中包括單詞和片語。[44]這裏,我們選取第九部樂部(kumun i šošohon)樂器類(kumun de baitalara jaka i hacin)詞目做為考察物件,列表如下:

 

6:康熙《御制清文鑒》樂器

序號

詞目

漢譯

特點

例句來源

類別

明代樂器

1

jung 

漢語借音,現存

資治通鑒綱目·前編詩經

打擊類

2

king

漢語借音

書經、詩經

打擊類

3

tungken 

淵源女真

u gingking yoo i bithede

打擊類

4

lasihikū tungken

搖鼓

lasihimbi 揮舞、擺動

lasihikū 在撥浪鼓兩邊系的鼓墜

書經

打擊類

5

lo

漢語借音

打擊類

6

can

漢語借音

打擊類

7

jaidakū 

鐃鈸

 

周禮

打擊類

8

pan

雲牌

漢語借音

打擊類

9

geren fila 

雲鑼

geren眾,群 fila碟子

打擊類

10

ju 

漢語借音

打擊類

11

ioi 

漢語借音,現存,釋為竽、玉

吹奏類

12

ihan buren 

號筒

ihan牛,buren海螺、畫角

淵源蒙古

吹奏類

13

monggo buren 

蒙古角

monggo蒙古 buren海螺、畫角

淵源蒙古

吹奏類

14

laba 

喇叭

漢語借音

吹奏類

15

bileri 

嗩呐

淵源蒙古

吹奏類

16

cinggilakū  

墜鈴[45]

乾隆《御制增訂清文鑒》無

書經

打擊類

17

kin 

漢語借音

資治通鑒綱目·前編詩經

彈撥類

18

še

漢語借音

資治通鑒綱目·前編詩經

彈撥類

19

yatuhan

yatugan yatuhan

彈撥類

20

fifan

琵琶

fifangga形狀像琵琶的 

fifari 虎拍

彈撥類

21

tenggeri

三弦

 

彈撥類

22

onggocon

胡琴

 

彈撥類

23

sirge

sirge 蠶絲

彈撥類

24

berhe

弦馬

 

雜屬

25

ficakū

ficari

詩經

吹奏類

1

hetu ficakū

橫笛

hetu橫,ficakū

吹奏類

2

guwanzi

漢語借音,現存

吹奏類

3

chi

漢語借音,現無

吹奏類

4

siowan

漢語借音,現存

吹奏類

5

pai siyoo

排簫

漢語借音,現存

吹奏類

6

šeng

漢語借音,現存

吹奏類

26

coron

胡笳

用木棍交叉立起來的帳篷

吹奏類

27

mekeni

口琴

 

吹奏類

28

hūru

竹口琴

 

吹奏類

29

fiyoo

簸箕

 

打擊類

30

carki

楂板

蒙古語中有“čargi”一詞,與carki相似,又稱紮板兒、拍板

淵源蒙古

打擊類

31

mahū

鬼臉

 

雜屬

32

moo morin

木馬

moo 木頭

morin

雜屬

33

tehe

竹馬架

架子

雜屬

注:1漢譯欄,如無注釋,均採用乾隆《御制增訂清文鑒》漢文名稱。

2特點一欄中,現存指在胡增益主編的《新滿漢大詞典》中存在該詞。

3例句來源欄指康熙《御制清文鑒》中該詞釋義所舉例句的出處。

4類別欄根據《中國音樂詞典》、《中國少數民族樂器志》分類。二者不同之處,以《中國音樂詞典》為准。

5明代樂器一欄以《明會典》、《明史》中所載樂器為准。

 

《御制清文鑒》樂器類目錄共有33種樂器詞目,但就實際內容,ficakū(簫)條下多出6種(見上表),實為39種樂器。各樂器名稱詞目的構詞依據不盡相同,如:

1有淵源于女真、蒙古文化的辭彙,tungken(鼓)、ihan buren(號筒)、monggo buren(蒙古角)、bileri(嗩呐)、carki楂板)等等[46],共5種。

2有以漢語借音式構成的辭彙,如jung(鐘)、king(磬)、lo(鑼)、can(金)等,共15種(詳見表6)。

3有根據樂器使用方式構詞的辭彙,lasihikū tungken搖鼓),《清文鑒》解詞為:fesin bisire ajige tungken i juwe dalbade lasihikū sindafi. acinggiyame guwemburengge be. lasihikū tungken sembi.搖鼓:帶手柄的小鼓,在兩側安置兩個小鼓槌,搖晃手柄,使小鼓槌擊打鼓面,進行演奏)。lasihikū tungken中,lasihikū的原型是lasihimbi,漢譯揮舞、擺動lasihikū漢譯在撥浪鼓兩邊系的鼓墜tungken漢譯。可見lasihikū”+“tungken,正是從搖鼓的擊打演奏方式來構建成詞的。

4有根據樂器外觀形態組詞的辭彙。如geren fila(雲鑼),《清文鑒》解詞:jiha fila i gese juwan ajige teišun i can be. dulimbai jurgan de duin. juwe dalbade ilata obume. ajige giyase de lakiyafi mudan acabume forirengge be. geren fila sembi.雲鑼:由像小菜碟一樣大小的,十個小黃銅製作的金[47]組成,中間一列由四個小金組成,兩邊的各三個小金,懸掛在小架子上,敲打演奏曲調)。雲鑼又九音鑼,由若干個大小相同,厚薄、音高不同的銅制小鑼組成,為多數之意,不限九個。這些小鑼按聲音高低列置在木架上,每一個小鑼用三條細繩懸空系在架子上的木框中,用鼓槌打擊完成音樂演奏。[48]geren fila一詞中,geren漢譯眾,群fila漢譯碟子,這種構詞形式正符合雲鑼的外觀形態。

在此,我們根據本文考察的需要,按照是否借用漢語音譯,將全部辭彙分為兩類:漢語借音非漢語借音。以下,我們重點考察漢語借音類辭彙。39種樂器中有15種樂器名稱為漢語借音,其中13種與明代樂器相同。如果用明代的宮廷樂器與之詳細比較,可以發現139種樂器與明代樂器相同的共有19種,採用漢語借音的13種:jung(鐘)、king(磬)、lo(鑼)、can(金)、ju(柷)、ioi(敔)、kin(琴)、še(瑟)、guwanzi(管)、chi(篪)、siowan(塤)、pai siyoo(排簫)、šeng(笙);2與明代相同,而未用漢語借音的6種:tungken(鼓)、fifan(琵琶)、onggocon(胡琴)、ficakū(簫)、hetu ficakū(橫笛)、carki(楂板);3屬於漢語借音,但並沒有出現在明代宮廷樂器內的有2種:pan(雲牌)、laba(喇叭)。下面,我們再列出乾隆《御制增訂清文鑒》樂器類辭彙,與康熙《清文鑒漢語借音類辭彙做一個比較,對該問題進行深入剖析。

乾隆《御制增訂清文鑒》(han i araha nonggime toktobuha manju gisun i buleku bitehe)成書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49],共四函四十七冊。[50]現取樂部(kumun i šošohon)樂器類(kumun de baitalara jaka i hacin)列表如下:

 

7:乾隆《御制增訂清文鑒》樂器

序號

漢文

滿文

屬類

序號

漢文

滿文

屬類

1

jungken

基本詞

45

海笛

ajige bileri

bileri嗩呐類

2

鎛鐘

turungge jungken

jungken鐘類

46

ficakū

基本詞

3

編鐘

ikiri jungken

jungken鐘類

47

橫笛

hetu ficakū

ficakū簫類

4

kingken

基本詞

48

sihakū

ficakū簫類

5

特磬

cohonggo kingken

kingken磬類 

49

ficari

ficakū簫類

6

編磬

ikiri kingken

kingken磬類

50

boifuka

ficakū簫類

7

tungken

基本詞

51

排簫

ada ficakū

ficakū簫類

8

六合鼓

nicangga tungken

tungken鼓類 

52

baksangga ficakū

ficakū簫類

9

應鼓

acabure tungken

tungken鼓類

53

胡笳

coron

 

10

搏拊鼓

fika tungken

tungken鼓類

54

kituhan

基本詞

11

仗鼓

faidan i tungken

tungken鼓類

55

šetuhen

基本詞

12

渣鼓

jaguri tungken

tungken鼓類

56

yatukan

kituhan琴類

13

托鑼鼓

torkikū tungken

tungken鼓類

57

月琴

fituhan

kituhan琴類

14

扁鼓

halfiyangga tungken

tungken鼓類

58

押琴

gituhan

kituhan琴類

15

鏜鼓

teheni tungken

tungken鼓類

59

提琴

tatuhan           

kituhan琴類

16

月鼓

biyangga tungken

tungken鼓類

60

jutuhan

kituhan琴類

17

把鼓

jafakūngga tungken

tungken鼓類

61

琵琶

fifan

基本詞

18

搖鼓

lasihikū tungken

tungken鼓類

62

虎拍

fifari

fifan琵琶類

19

longko

基本詞

63

三弦

tenggeri

sirge弦類

20

月鑼

biyangga longkon

longko鑼類

64

二弦

juwerge

sirge弦類

21

can

基本詞

65

胡琴

onggocon

 

22

cangga

can金類

66

口琴

mekeni

 

23

點子

tongkišakū

鐃鈸類

67

竹口琴

hūru

 

24

jaidakū

鐃鈸類

68

簸箕

fiyoo

 

25

鍋子

jaidari

鐃鈸類

69

楂板

carki

 

26

caksikū

鐃鈸類

70

戲竹

kumgetu

 

27

撲鈸

hisdakū

鐃鈸類

71

鬼臉

mahū

 

28

雲牌

pan

基本詞

72

木馬

moo morin

 

29

方響

geren kanggiri

(-giri)打擊類

73

竹馬

tehen morin

 

30

tanggiri

(-giri)打擊類

74

高蹺

tehen

 

31

danggiri

(-giri)打擊類

75

竹馬架

tehe

 

32

conggiri

(-giri)打擊類

76

sirge

基本詞

33

雲鑼

geren fila

打擊類

77

老弦

ferhe sirge

sirge弦類

34

toksin

打擊類

78

子弦

fiyanggū sirge

sirge弦類

35

karkakū

打擊類

79

弦馬

berhe

 

36

木魚

toksitu

(-tu)打擊類

80

琴軫

kituhan i murikū

琴類

37

擊子

foritu

(-tu)打擊類

81

琴足

kituhan i sujakū

琴類

38

號筒

ihan buren

buren螺類

82

琴扣

kituhan i kuyerhen

琴類

39

大銅角

amba buren

buren螺類

83

軸子

murikū

 

40

蒙古角

monggo buren

buren螺類

84

鼓墜

lasihikū

 

41

畫角

gocingga buren

buren螺類

85

鼓腔

weren

 

42

喇叭

buleri

bileri嗩呐類

86

sengken

 

43

小銅角

ajige buren

buren螺類

87

senggele

 

44

嗩呐

bileri

基本詞

 

 

 

 

注:1屬類欄,不按照音樂學的規則劃分,而是按照語言學,由詞語或詞組的構成形式劃分。      

《增訂清文鑒》較《清文鑒》改動較大,共收錄樂器辭彙87種,在原書基礎上增加48種。對《清文鑒》原有的39種樂器名稱,《贈訂清文鑒》作了諸多調整,請看下表。

 

8:《清文鑒》與《增訂清文鑒》對比表

序號

漢文

清文鑒

增訂清文鑒

特點

讀音

例句來源

1

jung

jungken

原詞:漢語借音

增訂:原詞+ken

jung

資治通鑒綱目·前編詩經

2

king

kingken

原詞:漢語借音

增訂:原詞+ken

king

書經、詩經

3

tungken

tungken

無變化

gu

u gingking yoo i bithede

4

搖鼓

lasihikū tungken

lasihikū tungken

無變化

lasihimbi 揮舞、擺動

lasihikū 在撥浪鼓兩邊系的鼓墜

yao gu

書經

5

lo

longkon

原詞:漢語借音

增訂:原詞+ngkon

lo

6

can

can

無變化,均為漢語借音

gin

7

jaidakū

jaidakū

無變化

bo

周禮

8

雲牌

pan

pan

無變化,均為漢語借音

yūn pai

9

雲鑼

geren fila

geren fila

無變化

geren眾,群 fila碟子

fang hejang

10

ju

toksin

原詞:漢語借音

增訂:toksimbi 敲打

ju

11

ioi

karkakū

原詞:漢語借音,現存,釋為竽、玉

增訂:karkambi拿筷子刮簸箕,使其發出的聲響合於舞蹈或唱歌的韻律

敔:樂器,臥虎形,背上有齒,櫟此齒止樂

ioi

12

號筒

ihan buren

ihan buren

無變化

ihan牛,buren海螺、畫角

ho tung

13

蒙古角

monggo buren

monggo buren

無變化

monggo蒙古 buren 海螺、畫角

meng gu jiyo

14

喇叭

laba

buleri

原詞:漢語借音

la ba

15

嗩呐

bileri

bileri

無變化

so na

16

墜鈴

cinggilakū

 

增訂:無

 

書經

17

kin

kituhan

原詞:漢語借音

增訂:原詞+tuhan

kin

資治通鑒綱目·前編詩經

18

še

šetuhen

原詞:漢語借音

增訂:原詞+tehen

še

資治通鑒綱目·前編詩經

19

yatuhan

yatukan

無變化

yatugan yatuhan

jeng

20

琵琶

fifan

fifan

無變化

fifangga形狀像琵琶的 

fifari 虎拍

pi pa

21

三弦

tenggeri

tenggeri

無變化

san hiyan

22

胡琴

onggocon

onggocon

無變化

hū kin

23

sirge

sirge

無變化

sirge 蠶絲

hiyan

24

弦馬

berhe

berhe

無變化

hiyan ma

25

ficakū

ficakū

無變化,ficari

siyao

詩經

1

橫笛

hetu ficakū

hetu ficakū

無變化

hetu橫,ficakū

heng di

2

guwanzi

sihakū

原詞:漢語借音,現存

增訂:sihan管子,桶

guwan

3

chi

ficari

原詞:漢語借音,現無

增訂:ficakū簫,ficakū sihakū簫管,ficambi吹、品(笛子)

chi

4

siowan

boifuka

原詞:漢語借音,現存

hiyūn

5

排簫

pai siyoo

ada ficakū

原詞:漢語借音,現存

增訂:ada筏子,像筏子形狀的;ficakū

pai siyao

6

šeng

baksangga ficakū

原詞:漢語借音,現存

增訂:baksangga成隊的、成把的;ficakū

šeng

26

胡笳

coron

coron

無變化

用木棍交叉立起來的帳篷

hū giya

27

口琴

mekeni

mekeni

無變化

ko gin

28

竹口琴

hūru

hūru

無變化

ju ko gin

29

簸箕

fiyoo

fiyoo

無變化

bo ki

30

楂板

carki

carki

無變化

carki又稱紮板兒、拍板

ja ban

31

鬼臉

mahū

mahū

無變化

gui liyan

32

木馬

moo morin

moo morin

無變化

mu ma

33

竹馬架

tehe

tehe

無變化

tehe架子

ju ma giya

注:1漢文一欄中,有陰影下劃線標記的辭彙,表示該詞在《御制清文鑒》中為漢語借音,在《御制增訂清文鑒》中發生變換。

2特點一欄中,原詞指康熙《御制清文鑒》內詞目。

3特點一欄中,現存指在胡增益主編的《新滿漢大詞典》中存在該詞。

4特點一欄中,增訂指乾隆《御制增訂清文鑒》內詞目。

5讀音一欄指乾隆《御制增訂清文鑒》對每個詞的切音標住。

6例句來源一欄指康熙《御制清文鑒》中該詞釋義所舉例句的出處。

 

39種樂器名稱辭彙中有25種不變,14種發生變化。變化的辭彙中,僅cinggilakū(墜鈴)1種,屬於康熙《清文鑒》有而乾隆《增訂清文鑒》無的,不在我們重點討論範圍內,其餘13種全部是對漢語借音類辭彙的構詞形式加以轉換改變。這13種辭彙是:jung(鐘)、king(磬)、lo(鑼)、ju(柷)、ioi(敔)、kin(琴)、še(瑟)、guwanzi(管)、chi(篪)、siowan(塤)、pai siyoo(排簫)、šeng(笙)、laba(喇叭)。改變的13種辭彙中,除laba(喇叭)一詞外,其餘12種樂器全部屬於明代宮廷樂器。另外,由上文可知,康熙《清文鑒》共有15種樂器名稱為漢語借音,其中13種與明代樂器相同。經過乾隆《增訂清文鑒》的修改,只剩下can(金)、pan(雲牌)2種保留原樣,can存在明代宮廷樂器中,pan不屬於明廷樂器。也就是說,《增訂清文鑒》對《清文鑒》39種樂器辭彙中的14種進行了調整變動,其中13種改變了原來漢語借音的構詞形式。這13種樂器中,12種屬於明代宮廷樂器,1種(laba)屬於入關前滿漢民間交流產物[51]。而康熙《清文鑒》15種漢語借音辭彙,至《增訂清文鑒》僅剩2種(can金、pan雲牌)沒有改變。

可見,《增訂清文鑒》對《清文鑒》直承明代,並使用漢語借音的樂器名稱,進行了大幅度調整。乾隆對滿文辭彙大規模改造的目的是什麼?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乾隆皇帝的某些政策導向。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我們對此次語言調整的規範和標準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瞭解,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我們對同一辭彙,前後構詞形式的差異性變化,做一個細緻入微的解析工作。

經過反復對比考察,我們將辭彙改變方式歸納為如下四種:

1原詞+尾碼造詞:jung(鐘)、king(磬)、lo(鑼)、kin(琴)、še(瑟)

1鐘:原詞jung漢語借音,《增訂清文鑒》改為jungken,由原詞+ken形成

2磬:原詞king漢語借音,《增訂清文鑒》改kingken,由原詞+ken成。

3鑼:原詞lo”,漢語借音,《增訂清文鑒》改為longkon,由原詞+ngkon形成。

以上3個辭彙的改變,有著非常相似的特點:均在原詞後-ken或者-kon等尾碼形成新詞。我們知道,鐘、磬、鑼同屬於大型的打擊類樂器。的滿文名稱為tungken,淵源於古老的女真文化,早在入關前,甚至金時期就存在[52]。乾隆造詞,很可能模仿tungken的組詞結構,在鐘、磬、鑼等辭彙的原詞基礎上,加上與tungken相類似的尾碼:-ken-kon

4琴:原詞kin,漢語借音,《增訂清文鑒》改為kituhan,由原詞+tuhan形成。

5:原詞še,漢語借音,《增訂清文鑒》改為šetuhen,由原詞+tuhen形成。

以上2個辭彙,是在原詞基礎上,加上較為相近的-tuhan-tuhen兩個尾碼,構成新詞。琴、瑟同屬彈撥類樂器,的滿文為yatuhan。琴kituhan、瑟šetuhen造詞形式的轉變,很可能模仿箏yatuhan,增加尾碼-tuhan-tuhen形成。

以上五個辭彙的改變方式,有共同之處,都是模仿一個滿文本來就存在的相關辭彙的構詞模式,用原詞加上與該辭彙尾碼相似的詞綴,從而構成新詞。

2.根據演奏方式造詞:ju(柷)、ioi(敔)

:原詞ju,漢語借音,《增訂清文鑒》改為toksin

:原詞ioi,漢語借音,《增訂清文鑒》改為karkakū

柷、敔,典型的儒家雅樂樂器,《尚書·益稷》曾記合止柷敔,鄭玄注:柷,狀如漆桶,而有椎,合樂之時投椎其中而撞之。敔,狀如伏虎,背有刻,鉏鋙,以物擽之,所以止樂。康熙《清文鑒》對的解詞:hiyase i adali. kumun deribure de. neneme ju be forihe manghi teni jung. king. kin. še i jergi agūra be guwembumbi.(形狀與神鬥形似。在音樂開始時,先擊打柷,然後再演奏鐘、磬、琴、瑟等樂器);對的解詞:deduhe tashai adali. darama jurgan de argan bi. kumun emu meyen wajime. erebe karkambi.(臥虎狀,腰上有鋸齒形道,在大樂一部分結束時,用器物刮這條道,以表示大樂終止)。也就是說,柷是一種上寬下窄的木升狀樂器,用木棒擊打其內壁,以示雅樂起始;敔,臥虎形,背上有齒,櫟此齒以示止樂。

康熙《清文鑒》中,名為ju名為ioi,而乾隆《增訂清文鑒》卻分別改為toksinkarkakū。前者明顯是漢語借音,後者toksin源于滿語toksimbi,漢譯敲打karkakū源于滿語karkambi,該詞已使用在《清文鑒》ioi的解詞中,漢譯拿筷子刮簸箕,使其發出的聲響合於舞蹈或唱歌的韻律,兩個詞的釋義與兩種樂器的演奏方式完全符合。可見,對ju(柷)、ioi(敔)的改造,是根據二者演奏方式,將相關的滿文辭彙變形而成。

3.根據樂器外觀造詞:guwanzi(管)、chi(篪)、pai siyoo(排簫)、šeng(笙)

1:原詞guwanzi,漢語借音,《增訂清文鑒》改為sihakū

管,木制,管狀,吹奏類樂器。康熙《清文鑒》解詞:foholokon bime. uyun sangga bisire. encu ulhū i abdaha be narhūn giowan i sirgei hūsifi. angga i ergide nišumbufi fulgiyerengge be. guwanzi sembi.(管子,略短,九孔,用細紅銅制的弦包裹在蘆葦葉裏,安放於關口側,吹打演奏)。sihan漢譯管子,子母炮的子筒,籤筒,桶。《增訂清文鑒》sihakū(管)的組詞方式,明顯以管的外觀形態為依據,由sihan(管子)轉變而成。另外,在sihan的基礎上加尾碼-kū的構詞形式,很可能效仿同為吹奏類樂器的fica簫),該辭彙早在入關前的史料中就已出現[53]

2篪:原chi,漢語借音,《增訂清文鑒》改為ficari

篪,竹制,形狀似笛,有底,橫吹。康熙《清文鑒》解詞muwa bime foholon. sunja yasa bisirengge be. chi sembi.(篪,短且粗,五孔)。該詞可能依據fica簫)而構成。

3排簫:原詞pai siyoo,漢語借音,《增訂清文鑒》改ada ficakū

排簫,《世本》雲:形參差象鳳翼,十管,長二尺。康熙《清文鑒》解詞:ikiri juwan juwe ficakū be adame emu obume weilehengge be. pai siyoo sembi.將相互連接的十二個簫管並列,製作成一個樂器,叫做排簫)。各個時期排簫的管數雖有不同,但多管排列的形制始終不變。ada漢譯筏子,像筏子形狀的ficakū漢譯。二者組合ada ficakū,直譯像筏子形狀的簫,正符合排簫的外觀造像。

4笙:原šeng,漢語借音,《增訂清文鑒》改為baksangga ficakū

笙,竹制,笙管分兩排插於葫蘆制的笙鬥上,屬於吹奏樂器。康熙《清文鑒》解詞hoto i gese hūntahan de. narhūn sahaliyan cuse moo juwan nadan sihan de. senggele sindame weilefi. …… šeng sembi.(笙由一個狀似酒杯的葫蘆,和十七根帶有簧片的細長黑色管子構成)baksangga漢譯成隊的、成把的ficakū漢譯baksangga ficakū,直譯成把的簫與笙的外觀形態完全吻合。

4.其他造詞形式:laba(喇叭)、siowan(塤)

1喇叭:原詞laba,漢語借音,《增訂清文鑒》改為buleri

laba(喇叭),在入關前的滿文史料中已頻繁出現,是該時期最主要的宮廷樂器之一。laba一詞一直沿用,至乾隆《增訂清文鑒》才改為buleri。從組詞結構來看,buleribileri(嗩呐)極為相似。在音樂學上,喇叭與嗩呐被認為是同一種樂器。[54]因此,我們可以大膽推斷,乾隆新造的滿文名buleri很可能效仿嗩呐bileri形成,而bileri一詞在入關前就已存在。[55]

2塤:原詞siowan,漢語借音,《增訂清文鑒》改為boifuka

康熙《清文鑒》解詞:boihon i araha sunja yasa bisire muheliyen ningge be. siowan sembi.”(塤,泥質五孔圓型樂器)。我們沒有找到該詞改動的具體依據,在此不作過多評價。

總結: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3個辭彙的改造方式雖各有特色,但改造標準卻完全相同:以一個早已存在的相關滿文辭彙為基礎,加以變形改造,從而構成新詞。有趣的是,這些相關辭彙在滿洲社會中的運用,往往早于它們代表的樂器。如tungkenyatuhanficakūbileri等基礎辭彙,在入關前的滿洲社會,甚至女真族社會的文化生活中就已出現,遠遠早於清廷問鼎中原後,對明代宮廷音樂的全面接受。換句話說,這類樂器雖然來源於明代宮廷,但它們的名稱辭彙卻與漢族儒家禮樂文化,沒有絲毫聯繫。在經過乾隆重新改造的新詞中,你完全找不到這批原本傳承明廷的樂器,所涵蓋的任何漢文化痕跡。

下面,我們再列出乾隆《增訂清文鑒》較《清文鑒》增加的樂器名稱,更加全面的展現乾隆造詞的整體狀況。

 

9:乾隆《御制增訂清文鑒》較《御制清文鑒》增加的樂器

序號

漢文

滿文

屬類

釋義

1

鎛鐘

turungge jungken

jungken鐘類

turungge

turulambi率先、宣導 turun大旗

2

編鐘

ikiri jungken

jungken鐘類

ikiri連接著的、一串的

3

特磬

cohonggo kingken

kingken磬類 

cohonggo 獨特的、特別的

4

編磬

ikiri kingken

kingken磬類

ikiri連接著的、一串的

5

六合鼓

nicangga tungken

tungken鼓類 

nicangga

ninggun ninggun acan 六合

6

應鼓

acabure tungken

tungken鼓類

acabumbi迎合、奉承

7

搏拊鼓

fika tungken

tungken鼓類

fika橄欖,形狀像橄欖的

搏拊鼓:兩頭尖,攀掛在脖子上,用手敲打的一種鼓。兩頭尖的形狀像橄欖。

8

仗鼓

faidan i tungken

tungken鼓類

入關前仗鼓為“jang tungken”,康熙《清文鑒》無,乾隆《增訂清文鑒》為“faidan i tungken”“faidan”滿文意為儀仗仗鼓,入關前援用明制,直接借用漢文語音作“jang”,再加滿文原有詞“tungken”(鼓),構成仗鼓。乾隆時期,去掉“jang”,換用滿文儀仗之意的詞語。

9

渣鼓

jaguri tungken

tungken鼓類

jaguri渣鼓(漢語借音)

渣鼓:一種打擊樂器。一尺來長,兩頭大,中間細。

10

托鑼鼓

torkikū tungken

tungken鼓類

torkikū陀螺

托鑼鼓即為陀螺鼓,在馬上打得上寬下細的鼓。

11

扁鼓

halfiyangga tungken

tungken鼓類

halfiyangga扁的

12

鏜鼓

teheni tungken

tungken鼓類

tehen高蹺

堂鼓:打擊樂器。鼓框木制,兩面蒙皮,置木架上,用一雙木槌敲擊。(《中國音樂詞典》P388)符合高蹺之意。

13

月鼓

biyangga tungken

tungken鼓類

biyangga形似圓月的

14

把鼓

jafakūngga tungken

tungken鼓類

jafakūngga有把手的

15

月鑼

biyangga longkon

longko鑼類

biyangga形似圓月的

16

cangga

can金類

入關前鉦為“zeng”cang cang 打鐘的聲音,當當;cang cing打鐘磬的聲音。

17

點子

tongkišakū

鐃鈸類

一史館《滿文老檔》“tongkišakū”譯為雲鑼,(日)藤岡勝二譯作點子[56]。康熙《清文鑒》無tongkišakū。康熙《清文鑒》、乾隆《增訂清文鑒》的雲鑼“geren fila”

tongki點兒、點,tongkišakū:雲版,俗稱為點。

雲鑼,也叫九雲鑼兒、九音鑼兒。

《御制律呂正義後編》裏點子雲鑼不是同物。

18

鍋子

jaidari

鐃鈸類

jaidakū   jaidari 鍋子:古代樂器,形狀像鈸,大小像碟子。

19

caksikū

鐃鈸類

caksimbi 稱讚、讚美;鳥鼓噪;拍鈸

20

撲鈸

hisdakū

鐃鈸類

hisdakū(樂)撲鼓

hishambi輕輕地擦過,緊貼著(走)

hishame緊貼著、擦著

21

方響

geren kanggiri

-giri打擊類

geren所有、眾、群

kanggiri銅桃牌、像銅桃牌樣子的

22

tanggiri

-giri打擊類

tanggin堂、大堂

tanggiri鏜(漢語借音):古代銅制打擊樂器,即小銅鑼。形狀像小銅盤,旁邊有兩個孔兒,可以穿繩,用小木板打擊發聲。

23

danggiri

-giri打擊類

danggiri鐺(漢語借音):像碟子一般大的鑼,掛在拐杖上敲打。

24

conggiri

-giri打擊類

conggiri星:形狀像鐘子,兩手各拿一個相互撞擊。

星即碰鈴、響鈴的古稱,現屬於蒙古族樂器(《中國音樂詞典》P291,《中國少數民族樂器志》P278

25

木魚

toksitu

-tu打擊類

toksimbi敲、敲打;toksin柷;tuksitu木魚:打擊樂器,用木頭做成,中間縷空。

26

擊子

foritu

-tu打擊類

forimbi捶打、拍打、敲、擊

foritu擊子:和尚用的一種樂器,把銅鑄成像酒盅的樣子,按上把兒來捶打。

27

大銅角

amba buren

buren螺類

amba

28

畫角

gocingga buren

buren螺類

gocimbi吹笙;gocimbumbigocibumbi使吹

gocingga buren畫角:樂器名,漆畫的木筒,中腰微粗,口邊安哨子來吹。

29

小銅角

ajige buren

buren螺類

ajige小的

30

海笛

ajige bileri

bileri嗩呐類

ajige小的海笛:小型嗩呐的稱呼(《中國音樂詞典》P380

31

月琴

fituhan

kituhan琴類

fithebumbi使彈(棉花);使彈奏;fithembi彈(棉花);彈奏;fithen彈奏聲

32

押琴

gituhan

kituhan琴類

gituhan押琴

33

提琴

tatuhan

kituhan琴類

tatuhan提琴

34

jutuhan

kituhan琴類

jutuhan築(ju漢語借音)

35

虎拍

fifari

fifan琵琶類

fifan琵琶;fifangga形狀像琵琶的 

fifari虎拍(像琵琶一樣的帶有兩根弦的樂)

36

二弦

juwerge

sirge弦類

juwe二;sirge 蠶絲、弦

37

戲竹

kumgetu

 

kumuci署使(樂部執事的官員);kumuci da署使長;kumuda司樂(掌管樂務的官員);kumun音樂

38

竹馬

tehen morin

 

tehen高蹺;morin

39

高蹺

tehen

 

tehen高蹺

40

老弦

ferhe sirge

sirge弦類

ferhe大拇指 ferhe sirge老弦:琵琶或弦子上的第一根粗弦

41

子弦

fiyanggū sirge

sirge弦類

fiyanggū小拇指;fiyanggū sirge子弦:樂器最末的一根細弦

42

琴軫

kituhan i murikū

 

kituhan琴;murikū擰弦軸:絃樂器上系弦的小圓杆兒,用來調音的高低。murimbi擰、扭、絞。

43

琴足

kituhan i sujakū

 

kituhan琴;sujakū支棍;sujambi支撐、墊、抵住

44

琴扣

kituhan i kuyerhen

 

kituhan琴;kuyerhen弦疙疸(弓弦結的弦結)

45

軸子

murikū

 

murikū擰弦軸:絃樂器上系弦的小圓杆兒,用來調音的高低。

46

鼓墜

lasihikū

 

lasihimbi 揮舞、擺動

lasihikū 在撥浪鼓兩邊系的鼓墜

47

鼓腔

weren

 

weren(鼓、桶的)箍

48

sengken

 

sengken拿手、提手、印紐

49

senggele

 

šeng笙;senggele

注:1漢文欄中,有陰影下劃線標記的辭彙,表示該辭彙在入關前有,康熙《御制清文鑒》無,乾隆《御制增訂清文鑒》有。

2屬類一欄,不按照音樂學的規則劃分,而是按照語言學,由詞語或詞組的構成形式劃分。

 

在上表49種樂器中,有三種樂器比較特殊:仗鼓faidan i tungken、鉦cangga點子tongkišakū。這三個辭彙在入關前就已存在,而康熙《清文鑒》卻沒有收錄,至《增訂清文鑒》重新收入滿文辭書。1仗鼓,在入關前的史料中,仗鼓為jang tungken,康熙《清文鑒》無,乾隆《增訂清文鑒》改稱faidan i tungkenjang tungken是入關前,滿洲宮廷援用明制採用的宮廷樂器,頻繁使用於各種宮廷大典中。該詞直接借用漢文語音jang,再加滿文原有詞tungken(鼓),構成jang tungken。乾隆《增訂清文鑒》,去掉jang,改用faidanfaidan意為儀仗faidan i tungken直譯儀仗的鼓2鉦,入關前zeng,《增訂清文鑒》改為canggacang cang鐘的聲音,當當;cang cing打鐘磬的聲音。cangga的形成可能由此而來。3tongkišakū就詞語本身,入關前後無變化。

49種樂器按詞形分類:jungken鐘類2個、kingken磬類2個、tungken鼓類10個、longko鑼類1個、can金類1個、鐃鈸類4個、-giri打擊類4個、-tu打擊類2個、buren螺類3個、bileri嗩呐類1個、kituhan琴類4個、fifan琵琶類1個、sirge弦類3個、其他類11個。各種構詞方式都是嚴格按照我們上面總結的構詞規則,以一個滿文基礎辭彙為中心,或對該詞本身,或在其前、後,進行增減改造,構成新的單詞,或片語。如磬類,以kingken(磬)為基礎詞,特磬cohonggo kingkencohonggo漢譯獨特的、特別的,加kingken形成特磬;編磬ikiri kingkenikiri漢譯連接著的、一串的,加kingken形成編磬上表詳細列出了每一種辭彙的造詞根據,在此不作贅述。

分析至此,乾隆對這批樂器名稱辭彙的改造目的,不言自明,就是以相關滿文取代漢語借音,或者以一個滿文辭彙為基礎構成片語,從而製作一批形似純滿洲化的新辭彙。以此抹去漢族文化對滿洲社會影響的痕跡,造成這些大典樂器在滿洲宮廷中本來就存在,並非舶來的假像。

其後,清廷又陸續修撰了《御制滿珠、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鑒》(han i araha manju monggo nikan hergen ilan hacin i mudan acaha buleku bithe[57]、《四體合璧清文鑒》(duin hacin i hergen kamciha buleku bithe[58]、《御制五體清文鑒》(han i araha sunja hacin i hergen kamciha manju gisun i buleku bithe[59]等官修滿文辭書。《御制滿珠、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鑒》收詞43條,僅為《增訂清文鑒》的一半,但詞形完全採用《增訂清文鑒》辭彙。《四體合璧清文鑒》、《御制五體清文鑒》收錄詞目的數量、詞形,與《增訂清文鑒》毫無二致。民間辭書編修,也嚴格以《增訂清文鑒》為藍本。如光緒年間,民間編修滿文啟蒙讀物《初學必讀》,記載樂器類詞條數目及詞形,與《增訂清文鑒》幾乎完全相同,僅存微小差異[60]。可見,後世辭書均嚴尊乾隆《增訂清文鑒》辭彙,未加改動。(參看本文末附表2345

乾隆對滿文的改造,不僅僅發生在樂器類辭彙中。江橋先生在《康熙〈御制清文鑒〉研究》裏,曾對比過《清文鑒》與《增訂清文鑒》二書諭旨部辭彙的差異[61],改詞模式與樂器類辭彙非常相似。另外,在對滿文改造的同時,乾隆皇帝對蒙文也採取了類似的改造方式。通過對比《御制滿珠、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鑒》[62]、《四體合璧清文鑒》[63]、《御制五體清文鑒》[64]等官修辭書,可發現《四體》、《五體》的蒙文辭彙在《三合切音清文鑒》的基礎上改動很大,而改變的重要方式也是將借音辭彙轉換成純蒙古化的辭彙(該問題不作展開討論,請參看本文末附表2345)這說明滿文樂器類辭彙的改變,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乾隆大規模改造語言辭彙的一個組成部分,從一個側面強烈的反映出乾隆對非滿洲文化進行滿洲化改造的事實。

通過以上分析,滿文在乾隆朝改制的情況,已較為清晰的展現在我們面前。乾隆帝為塑造滿洲文化的原生性、權威性,重造滿文辭彙。無論官方修撰,或民間編輯的滿文辭書,均以此為圭臬。這完全抹殺了早期的滿文語言形態,干擾了後人對滿文,甚至滿洲文化的認識和研究。這種以政治目的為背景的語言改造,或許在某種程度上完善了語言自身的體系[65],但卻掩蓋了滿洲文化發展歷經的客觀歷史道路。

 

 

  

 

入關后的滿洲典禮,在經過順治後期的嚴厲打壓之後,于康熙前期逐漸得以恢復。、乾時期,尤其乾隆朝,滿洲典禮的運用得到明顯加強。弘曆當政,強調滿洲民族性、民族本源問題,朝廷從各個方面突出滿洲制度。[66]這種治政背景下,滿洲禮儀制度的製作,成為清帝體現民族獨特文化、凸顯民族意識、製造民族共同體的一大工具。

然而,這些製作並不以恢復入關前原始狀況為目的,其改制思想更多的是“為我所需”、因地制宜。通過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無論是對入關前滿洲文化的廟堂化製作,還是對入關後非滿洲文化的滿洲化構建,清帝的用心都是一致的,即將原始、樸實的滿洲文化朝堂化、正統化、權威化,充分反映了統治者竭力保存、扶持原生民族特性的文化心理。這些或撰寫或修改的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屬於製作傳統。它形成的素材可能部分,甚至全部的確淵源于滿洲原生文化,但促使這些內容重生,或可說偽造的原因,以及這些內容運作的意義,卻與當時的政治文化背景緊密相系。這種改制模式僅僅存在于滿洲文化中嗎?對於蒙古、維吾爾等其他非漢民族文化,清帝又持何種態度?本文雖無法解答這些問題,但此種思考卻為進一步研究留下了諸多尚可深入的空間。

 

 

附表1:天命之前及天命年間祭祀史料輯錄

序號

《滿文老檔》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

《滿洲實錄》

《太祖實錄》

 

 

1

 

 

[67]

武皇帝實錄卷之一

P303(諸國世系)輝發國……始祖勝古力,移居渣魯,後投納喇姓哈羊幹禿墨兔,二人殺七牛祭天,遂改姓納喇。

P25(諸國世系)輝發國……始祖星古禮,移居紮嚕,後投納喇姓噶羊嘎圖墨圖,二人殺七牛祭天(abka de nadan ihan meteme,遂改姓納喇。

 

 

[68]

 

 

 

2

 

 

 

武皇帝實錄卷之一

P304(癸未歲萬曆十一年,1583)於是國人信之,皆歸尼康外郎。其五祖子孫對神立誓,亦欲殺太祖以歸之。

 

P30(癸未歲萬曆十一年,1583)於是國人信之,皆歸尼康外蘭。其五祖子孫對神(tangse de gashūha)立誓,亦欲殺太祖以歸之。

卷一  癸未(1583)歲至甲申(1584)歲(萬曆十一年至十二年)

二六(下)(癸未)上(努爾哈赤)同族甯古塔諸祖子孫,至堂子立誓,亦欲害上以歸尼堪外蘭。

 

 

 

3

 

 

 

武皇帝實錄卷之一

P304(癸未歲(萬曆十一年,1583))(諾米納、剛哈鄯、常書、楊書)遂來附(努爾哈赤),殺牛祭天立誓

P31(癸未歲(萬曆十一年,1583))(諾密納、噶哈善、常書、楊書)遂來附(努爾哈赤),殺牛祭天立誓(ihan wame abka de gashūrede

卷一  癸未(1583)歲至甲申(1584)歲(萬曆十一年至十二年)

二七(上)(諾米納、噶哈善、哈思虎、常書、楊書等來附愛新覺羅甯古塔貝勒)上椎牛祭天,將與盟

 

 

 

4

 

 

 

 

 

武皇帝實錄卷之一

P306(癸未(萬曆十一年,1583))有長祖、次祖、三祖、六祖之子孫同誓於廟,欲謀殺太祖。

P37(癸未(萬曆十一年,1583))有長祖、次祖、三祖、六祖之子孫同誓於廟(tangse de gashūfi),欲謀殺太祖。

卷一  癸未(1583)歲至甲申(1584)歲(萬曆十一年至十二年)

二七(下)(癸未)六月辛亥朔,上伯祖德世庫劉闡索長阿,叔祖寶實等子孫忌上英武,誓於堂子同謀害上。

 

 

 

 

 

5

 

 

 

 

 

武皇帝實錄卷之一

P316(癸巳年(1593年)九月)……天明飯畢,率諸王臣謁廟,再拜祝曰:天地三光,萬靈神祗,我弩爾哈奇與夜黑本無事故,今彼引兵攻我,惟天鑒察。又拜祝曰:願天令敵垂首,佑我奮揚,兵不遺鞭,馬無顛躓。叩祝畢,率兵至……

P91(癸巳年(1593年)九月)……天明飯畢,率諸王臣謁廟(tangse de hengkilere de,再拜祝曰:天地三光,萬靈神祗,我(努爾哈赤)[69]與葉赫本無事故,今彼引兵攻我,惟天鑒察。又拜祝曰:願天令敵垂首,祐我奮揚,兵不遺鞭,馬無顛躓。叩祝畢,率兵至……

卷二  乙酉(1585)歲至戊戌(1598)歲

三九(下)(癸巳)秋九月……及旦,上食已,率諸貝勒大臣詣堂子,拜,複再拜,祝曰:皇天后土,上下神祗,弩爾哈奇與葉赫本無釁端,守境安居,彼來搆怨,糾合兵眾,侵陵無辜,天其鑒之。又拜祝曰:願敵人垂首,我軍奮揚,人不遺鞭,馬無顛躓。惟祈默佑,助我戎行。祝畢,引兵至托克索地……

 

 

 

6

 

 

 

武皇帝實錄卷之一

P318丁酉年……。於是夜黑布羊古妹欲與太祖為妃,金台石女欲與太祖次子帶善貝勒為妻。太祖乃備鞍馬盔甲等物以為聘禮,更殺牛設宴,宰白馬,削骨,設酒一杯,肉一碗,血土各一碗,歃血會盟。

P104丁酉年……。於是葉赫布揚古妹欲與太祖為妃,錦台什女欲與太祖次子代善貝勒為妻。太祖乃備鞍馬盔甲等物以為聘禮,更殺牛設宴,宰白馬,削骨,設酒一杯,肉一碗,血土各一碗,歃血會盟。(ihan wame genefi. abka de šanggiyan morin wafi giranggi be šofi. senggi emu moro. boihon emu moro. arki emu hūntahan. yali emu moro dobofi.

卷三  乙酉歲至戊戌歲(萬曆十三年至二十六年)

四二(上)(丁酉春正月)(汗與葉赫、哈達、烏喇、輝發盟誓)椎牛、刑白馬、祀天,設巵酒、塊土、及肉血骨各一器四國相繼誓曰:“……”

 

 

 

 

7

第一冊  丁未(1607)年至庚戌(1610)年

P6(戊申年(1608),聰睿恭敬汗五十歲……)聰睿恭敬汗不念明萬曆皇帝舊惡,複欲修好,……于申年六月二十日,會明遼東吳副將、撫順王備御等,刑白馬,以血、肉、土、酒各一碗,削骨而盟誓“……”

武皇帝實錄卷之二

P325(戊申年(萬曆三十六年,1608))是年太祖欲與大明國和好,……。言畢,遂會遼陽副將撫順所備御,宰白馬祭天,刻盟辭於碑曰:“……”

 

P138(戊申年(萬曆三十六年,1608))是年太祖欲與大明國和好,……。言畢,遂會遼陽副將撫順所備御,宰白馬祭天(abka de šanggiyan morin waif gashūha.,刻誓辭於碑曰:“……”

卷三  乙酉歲至戊戌歲(萬曆十三年至二十六年)

0(下)(戊申)上欲與明通好,……,遂會明遼東副將及撫順所備御,同勒誓辭于碑,刑白馬祭天……,建碑于沿邊諸地。

 

 

 

 

8

第二冊  辛亥(1611)年至癸丑(1613)年

P13(子年(1612))十月初一日,汗出營祭纛,見烏拉大城北面之上空有藍白橫貫東西。

武皇帝實錄卷之二

P327(壬子年(萬曆四十年,1612……)(太祖)于九月二十二日領大兵往征之。……。十月初一日,太祖出營,乙太牢告天祭旗,忽見東南有氣,藍白二色,直沖兀喇城北。

P149(壬子年(萬曆四十年,1612……)(太祖)于九月二十二日領大兵往征之。……。十月初一日,太祖出營,乙太牢告天祭旗(abka de ihan wafi tu weceme),忽見東南有氣,藍白二色,直沖烏拉城北。

卷四  壬子(1612)歲至乙卯(1615)歲

五三(上)  (壬子)冬十月辛酉朔,上乙太牢告天祭纛,……(邱注:攻打烏喇城時)

 

 

 

9

第四冊  乙卯(1615)年

P29 四月,始建三世諸佛及玉皇廟(ioi hūwang miyoo[70],共建七大廟。

武皇帝實錄卷之二

P332乙卯年(1615年)四月,(努爾哈赤)於城(赫圖阿拉)東阜上建佛寺、玉皇廟、十王殿,共七大廟,三年乃成。

P172(乙卯年(1615年))四月,(努爾哈赤)於城(赫圖阿拉)東阜上建佛寺、玉皇廟(ioi hūwang ni miyoo、十王殿,共七大廟,三年乃成。

卷四  壬子(1612)歲至乙卯(1615)歲

五八(下)  (乙卯)夏四月,丁丑朔,始建佛寺,及玉皇諸廟於城東之阜,凡七大廟,三年乃成。

 

 

 

 

 

10

第五冊  天命元年至二年

P44 丙辰年,……巴克什額爾德尼立于汗左前方,宣書詠誦天任撫育列國英明汗。宣罷後諸貝勒、大臣起,繼之,各處之人皆起。於是,汗離座出衙門,叩天三次。叩畢回位後,八旗諸貝勒、大臣依次慶賀元旦,各向汗行三叩首。

武皇帝實錄卷之二

P335丙辰歲(天命元年),正月朔,甲申,……厄兒得溺榜識接表,厄兒得溺立于太祖左,宣表,頌為列國沾恩明皇帝,建元天命。帝於是離坐,當天焚香,率諸王臣三叩首,轉升殿,諸王臣各率固山叩賀正旦,時帝年五十八矣。

P186丙辰歲(天命元年),正月朔,甲申,……額爾德尼巴克什接表,額爾德尼立于太祖左,宣表,頌為列國沾恩英明皇帝,建元天命。帝於是離坐,當天焚香,率諸王臣三叩首(genggiyen han soorin ci ilifi abka de hiyan dabufi beise ambasa be gaifi ilan jergi niyakūrafi uyun jergi hengkilefi,畢,升殿,諸王臣各率固山叩賀正旦,時帝年五十八矣。

卷五  天命元年正月至三年十二月

六四(上) 天命元年,丙辰春正月,壬申朔,……額爾德尼跪上前宣讀表文尊上為覆育列國英明皇帝。於是上乃降御座,焚香告天,率貝勒諸臣行三跪九叩首禮。……建元天命,以是年為天命元年。是上年五十有八。

 

 

 

 

11

第六冊  天命三年正月至閏四月

P55 (七大恨告天興師伐明)(戊午年,……四月十三日)臨行書告天曰:“……(即七大恨)拜天焚書(abka de hengkileme bitehe deijihe[71](筆者注:下無謁廟或堂子的內容)

 

武皇帝實錄卷之二

P339(戊午(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十三壬寅,巳時,帝將步騎二萬征大明,臨行,書七大恨告天曰:“……”

    祝畢,拜天焚表。……。諭訖,遂與諸王暨領兵諸將等,鳴鼓樂,謁玉帝廟而行,營古勒處,宿之。

P201((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十三壬寅),巳時,帝將步騎二萬征大明,臨行,書七大恨告天曰:“……”

    祝畢,拜天焚表。(abka de hengkileme bitehe deijihe……。諭訖,遂與諸王暨領兵諸將等,鳴鼓樂,謁玉帝廟(tangse de hengkileme而行,營古勒處,宿之。

卷五  天命元年正月至三年十二月

0(上)  因此七大恨之故是以征之,上拜天畢,焚其書,……,率諸貝勒及統軍諸將鳴鼓奏樂謁堂子而行,是夕大軍至古勒地駐營。

 

 

 

12

第七冊  天命三年五月至十二月

P67天命三年(1618年)(九月初四日,明出兵襲金)努爾哈赤祭堂子(tangse[72]後,……,遂攜大貝勒及其諸弟率城所有兵馬,立刻起行。

此內容中無祭堂子記載

 

 

 

此內容中無祭堂子記載

 

此內容中無祭堂子記載

 

 

 

13

第八冊  天命四年正月至三月

P77 (三月)汗率大貝勒及眾將軍後行至界藩,行以破明大兵之禮,刑八牛祭纛告天

 

武皇帝實錄卷之三

P348(己未,天命四年,三月)帝收大兵,……。翌晨,……,帝隨率諸王等領大兵行至界凡,因破敵,乃殺牛八隻祭旗

P243(己未,天命四年,三月)帝收大兵,……。翌晨,……,帝隨率諸王等令大兵行至界藩,因破敵,乃殺牛八隻,謝天祭旗(abka de cooha gidaha doroi jakūn ihan wame tu wecembi

卷六  天命四年正月至十一月

八一(下)  上率眾貝勒大臣還軍至界凡,行凱旋告天祭禮刲八牛祭禱告天。

 

 

 

14

第十三冊  天命四年九月至十二月

P121 ……十一月初一日,與喀爾喀五部相盟和好,繕寫誓書。……。書曰:“……。恭敬英明汗之十部執政貝勒,喀爾喀五部之執政貝勒,執掌二國大政,於己未年十二月,刑白馬、烏牛、置酒一碗、肉一碗、土一碗、血一碗、骨一碗,以誠信之言誓告天地……”遂拜天地誓之。

武皇帝實錄卷之三

P359(己未,天命四年)十一月初一日,帝……,賚誓書與胯兒胯部五衛王等,……宰白馬烏牛,設酒肉血骨土各一碗,對天地誓

P286(己未,天命四年)十一月初一日,帝……,賚誓書與喀爾喀五部貝勒等,……宰白馬烏牛,設酒肉血骨土各一碗,對天地誓(abka de šanggiyan morin. na de sahaliyan ihan wafi. emu moro de arki. emu moro de yali. emu moro de senggi. emu moro de šanggiyan giranggi. emu moro de boihon sindafi.

卷六  天命四年正月至十一月

九三(上)(天命四年)十一月,……,與喀爾喀五部落貝勒盟,期合謀焉。……刑白馬烏牛,設酒一器、肉一器、血骨及土各一器,昭告天地

 

 

15

第三十二冊  天命七年正月

P287 壬戌年正月初一日。汗率八旗諸貝勒大臣等,出城叩謁堂廟(tangse de miyoo[73]

 

 

[74]

 

 

 

 

 

 

 

16

第三十七冊  天命七年二月

P334天命七年二月(1622)汗自三河堡還,過海州,駐蹕土河堡山岡即由彼起行,于申時,叩謁堂子(tangse[75]

 

 

 

 

 

 

 

 

 

 

 

 

 

 

17

第三十八冊  天命七年三月

P346 天命七年(1622)三月初三日,汗曰:“……除夕謁堂子(tangse[76])拜神主後,先由國君親自叩拜眾叔、諸兄,然後坐汗位,汗與受汗叩拜之眾叔、兄,皆併坐於一列,受國人叩拜。……”

此內容中無祭堂子記載

 

 

 

 

此內容中無祭堂子記載

 

此內容中無祭堂子記載

 

 

 

 

18

第五十一冊  天命八年五月

P480 汗率眾福晉迎接出征蒙古之諸貝勒,於東京城四十裏之古城堡南郊,會出征之諸貝勒大臣及眾軍士,汗率眾貝勒大臣,以凱旋禮祭纛拜天

武皇帝實錄卷之四

P376(癸亥,天命八年)五月初六日,帝出城迎之,至四十裏古城堡南相見。因克敵,乃豎旗八杆,吹螺,拜天畢,升帳。

P356(癸亥,天命八年)五月初六日,帝出城迎之,至四十裏古城堡南相見。因克敵,乃豎旗八杆,吹螺,拜天畢,升帳(jakūn tu sisifi buren burdeme abka de hengkilefi.)。

卷八  天命六年七月至八年十月

一一九(上)(天命八年)五月庚寅朔,乙未征蒙古台吉阿巴泰等還至都城,上出城迎之,行四十裏,遇于古城堡南,因破敵,豎旗八,鳴角拜天畢,御帳殿

 

 

19

第五十七冊  天命八年七月

P539 (七月)初六日,汗出,於舊遼東之南崗,殺八牛祭纛。

 

 

 

 

 

 

 

 

 

20

第六十冊  天命九年正月

P570 (天命九年(1624……正月)甲子年元旦卯時,汗往祭堂子(tangse[77],遂還家叩拜神主

元旦慶賀沒有記載祭堂子

 

元旦慶賀沒有記載祭堂子

元旦慶賀沒有記載祭堂子

 

 

 

 

 

21

無天命九年二月記事

 

 

 

 

 

 

 

 

 

武皇帝實錄卷之四

P380(天命九年二月)(與廓兒沁部盟),宰牛馬,置白骨、血、土、酒、肉各一碗,焚香而誓

P367(天命九年二月)(與科兒沁部盟),宰牛馬,置白骨、血、土、酒、肉各一碗,焚香而誓(abka de šanggiyan morin. na de sahaliyan ihan wafi. emu moro de šanggiyan giranggi. emu moro de senggi. emu moro de boihon. emu moro de yali. emu moro de arki sindafi hiyan dabufi.

卷九  天命九年正月至十年十一月

一二三(下)  (天命九年甲子……二月庚子)上於是與蒙古科爾沁國修好,遣巴克什庫爾纏、希福往,與科爾沁台吉奧巴、阿都齊達爾漢、戴青、蒙果等會盟,刑白馬烏牛,置酒一器,肉一器,骨血及土各一器,焚香誓曰……

 

 

 

 

 

 

 

22

遷祖陵中無詳細拜祭內容

 

 

 

 

 

武皇帝實錄卷之四

P380(天命九年)四月內,(祭陵)乃盛陳祭儀,宰牛羊,多焚金銀紙張,以祭諸靈。

P370(天命九年)四月內,(祭陵)乃盛陳祭儀,宰牛羊,多焚金銀紙張,以祭諸靈。(eifu tome ihan horin wafi hoošan suhe jiha deijime wecere de.

卷九  天命九年正月至十年十一月

一二四(下)  (天命九年)夏四月甲申朔,上以遼陽既定建都東京,奉移景祖、顯祖、孝慈皇后及皇妃皇伯父皇帝皇子諸陵墓于東京,命族弟鐸弼、王善、貝和齊往至祖居虎攔哈達之赫圖阿喇地,謁祖陵,及皇后皇妃陵,鐸弼等尊旨,先乙太牢祭告畢,乃奉景祖、顯祖、孝慈皇后梓宮

 

 

 

 

 

23

第六十五冊  天命十年四月至八月

P628 四月初二日,汗出獵並往迎征瓦爾喀之軍士,卯時出瀋陽城北門,宿於三岔。(初三日……自此行獵四日……)是日,殺八牛祭纛

武皇帝實錄卷之四

P383(天命十年)上討斡兒哈部……,於四月初二日出城……宰牛八隻,祭旗畢

 

P378(天命十年)上討瓦爾喀部……,於四月初二日出城……宰牛八隻,祭旗畢(jakūn ihan wame tu weceme

卷九  天命九年正月至十年十一月

一二七(上)  (天命十年……夏四月,戊寅朔,己卯初,王善征東海瓦爾喀部落還)上自瀋陽城,出畋迎之,翼日至避蔭地行獵,凡四日,會於木戶角洛地,椎八牛,祭纛畢……。庚寅,還至瀋陽北岡,複以牛羊四十,酒四百甕,筵四百席,大宴勞馬,未刻入城。

 

 

 

24

第六十五冊  天命十年四月至八月

P636 (八月)初八日,駐守耀州之諸大臣,擊敗明軍,解所獲之馬六百七十匹及甲胄等諸物前來。汗迎之,祭堂子(tangse[78])後,於十裏外殺牛祭纛

武皇帝實錄卷之四

P383(天命十年……八月)佟布路等獻功,帝出迎十裏,宰牛八隻,祭旗畢

P381(天命十年)八月,屯布嚕等獻功,帝出迎十裏,宰牛八隻,祭旗畢(jakūn ihan wame tu wecefi

卷九  天命九年正月至十年十一月

一二八(上)  (天命十年)秋八月,丁丑朔(明兵來襲耀州被努爾哈赤兵擊敗)至瀋陽城獻捷,上出城迎十裏許,椎八牛祭纛

注:1.《滿文老檔》,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譯注(上、下),中華書局19903月第119903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2.《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一輯,潘喆、李鴻彬、孫方明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

3.《滿洲實錄》,中華書局影印,1986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這裏節錄得內容以漢文為主體,關鍵字句用滿文標注。《滿洲實錄》滿漢文部分,常常不在同一頁。因此,該欄頁碼的注明,不拘滿漢文,以先出現的內容頁碼為准。

4.《清太祖實錄》,中華書局影印,1986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附表2:乾隆《禦制滿珠、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鑒》樂器

序號

漢文

滿文

蒙文

屬類

1

jungken

jüng

打擊類

2

kingken

king

打擊類

3

tungken

kengerge

打擊類

4

搖鼓

lasihikū tungken

sajiγur kenggerge

打擊類

5

longko

qarangγ-a

打擊類

6

can

kürel kenggerge

打擊類

7

jaidakū

čang

打擊類

8

雲牌

pan

dokiy­-a čang

打擊類

9

雲鑼

geren fila

dudarm-a

打擊類

10

toksin

ju

打擊類

11

karkakū

iui

打擊類

12

號筒

ihan buren

üker büriy-e

吹奏類

13

蒙古角

monggo buren

mongγol büriy-e

吹奏類

14

喇叭

buleri

jis büriy-e

吹奏類

15

嗩呐

bileri

bilar

吹奏類

16

ficakū

bisgigür

吹奏類

17

橫笛

hetu ficakū

köndelen bisgigür

吹奏類

18

sihakū

guwansa

吹奏類

19

ficari

či

吹奏類

20

boifuka

šiuwan

吹奏類

21

排簫

ada ficakū

pai siyoo

吹奏類

22

baksangga ficakū

šeng

吹奏類

23

胡笳

coron

modun čoγor

吹奏類

24

kituhan

čin

彈撥類

25

šetuhen

še

彈撥類

26

yatuhan

yatuγ-a

彈撥類

27

琵琶

fifan

biba

彈撥類

28

三弦

tenggeri

šodurγu

彈撥類

29

胡琴

onggocon

kigili

彈撥類

30

口琴

mekeni

temür quγur

吹奏類

31

竹口琴

hūru

qulusun quγur

吹奏類

32

簸箕

fiyoo

debigür

打擊類

33

紮板

carki

čargil

打擊類

34

鬼臉

mahū

qoduγučin

雜屬

35

木馬

moo morin

modun mori

雜屬

36

竹馬架

tehe

sauri

雜屬

37

sirge

čibqadasu

雜屬

38

弦馬

berhe

tebke

雜屬

39

軸子

murikū

čiki

雜屬

40

鼓墜

lasihikū

sajiγur

雜屬

41

鼓腔

weren

čaγariγ

雜屬

42

sengken

senji

雜屬

43

senggele

serbege

雜屬

注:1.《禦制滿珠、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檔》,採用《四庫全書》版本。

2.“蒙文”一欄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青格力先生轉寫。

3.“屬類”一欄,根據《中國音樂詞典》、《中國少數民族樂器志》分類。二者不同之處,以《中國音樂詞典》為准。

 

 

 

附表3:乾隆《四體合璧清文鑒》樂器

序號

漢文

滿文

蒙文

屬類

1

jungken

altan kögürge

打擊類

2

鎛鐘

turungge jungken

terigülegsen altan kögürge

打擊類

3

編鐘

ikiri jungken

jigdelegsen altan kögürge

打擊類

4

kingken

qan toγurγ-a

打擊類

5

特磬

cohonggo kingken

terigülegsen qan toγurγ-a

打擊類 

6

編磬

ikiri kingken

jigdelegsen qan toγurγ-a

打擊類

7

tungken

kenggerge

打擊類

8

六合鼓

nicangga tungken

jirγuγan tegülder kenggerge

打擊類

9

應鼓

acabure tungken

dokiyalduγulqu kenggerge

打擊類

10

搏拊鼓

fika tungken

arur-a kebtei kenggerge

打擊類

11

仗鼓

faidan i tungken

jiγsaγa-un kenggerge

打擊類

12

渣鼓

jaguri tungken

jaγu kenggerge

打擊類

13

托鑼鼓

torkikū tungken

toγurčaγ kenggerge

打擊類

14

扁鼓

halfiyangga tungken

qabtaγai kenggerge

打擊類

15

鏜鼓

teheni tungken

saγuritu kenggerge

打擊類

16

月鼓

biyangga tungken

saratu kenggerge

打擊類

17

把鼓

jafakūngga tungken

bariγultu kenggerge

打擊類

18

搖鼓

lasihikū tungken

sajiγur kenggerge

打擊類

19

longko

kürel kögürge

打擊類

20

月鑼

biyangga longkon

saratu kürel kögürge

打擊類

21

can

kürel kögürge

打擊類

22

cangga

čang

打擊類

23

點子

tongkišakū

tongšiγur

打擊類

24

jaidakū

čang

打擊類

25

鍋子

jaidari

qomqatu čang

打擊類

26

caksikū

čingkiljagγr

打擊類

27

撲鈸

hisdakū

öčüken čang

打擊類

28

雲牌

pan

dokiy-a čang

打擊類

29

方響

geren kanggiri

olan qangginaγči

打擊類

30

tanggiri

kürel tangtu

打擊類

31

danggiri

kürel dangtu

打擊類

32

conggiri

dingšaγ

打擊類

33

雲鑼

geren fila

dudarm-a

打擊類

34

toksin

ekilegči

打擊類

35

karkakū

quriyaγči

打擊類

36

木魚

toksitu

kendi

打擊類

37

擊子

foritu

küri

打擊類

38

號筒

ihan buren

üker büriy-e

吹奏類

39

大銅角

amba buren

yeke büriy-e

吹奏類

40

蒙古角

monggo buren

mongγol büriy-e

吹奏類

41

畫角

gocingga buren

tataqu büriy-e

吹奏類

42

喇叭

buleri

gauliin-yin büriy-e

吹奏類

43

小銅角

ajige buren

öčüken büriy-e

吹奏類

44

嗩呐

bileri

bilar

吹奏類

45

海笛

ajige bileri

öčüken bilar

吹奏類

46

ficakū

bisgigür

吹奏類

47

橫笛

hetu ficakū

köndülün bisgigür

吹奏類

48

sihakū

quγursun bisgigür

吹奏類

49

ficari

quurqan bisgigür

吹奏類

50

boifuka

sibar bisgigür

吹奏類

51

排簫

ada ficakū

jigdelegsen bisgigür

吹奏類

52

baksangga ficakū

baγlaγsan bisgigür

吹奏類

53

胡笳

coron

modun čoγor

吹奏類

54

kituhan

törü-yin yatuγ-a

彈撥類

55

šetuhen

aγui yeke yatuγ-a

彈撥類

56

yatuhan

yatuγ-a

彈撥類

57

押琴

gituhan

yatuγaliγ

彈撥類

58

提琴

tatuhan           

tatalγatu

彈撥類

59

jutuhan

telselgetü

彈撥類

60

月琴

fituhan

biwalig

彈撥類

61

琵琶

fifan

biba

彈撥類

62

虎拍

fifari

modun šidurγu

彈撥類

63

三弦

tenggeri

šodurγu

彈撥類

64

二弦

juwerge

qoyar čibqadasutu

彈撥類

65

胡琴

onggocon

kigili

彈撥類

66

口琴

mekeni

temür quγur

吹奏類

67

竹口琴

hūru

qulusun quγur

吹奏類

68

簸箕

fiyoo

debigür

打擊類

69

楂板

carki

čargil

打擊類

70

戲竹

kumgetu

qulusun širbigür

雜屬

71

鬼臉

mahū

qoduγučin

雜屬

72

木馬

moo morin

modun mori

雜屬

73

竹馬

tehen morin

qulusutu mori

雜屬

74

高蹺

tehen

modun köl-tü

雜屬

75

竹馬架

tehe

sauri

雜屬

76

sirge

čibqadasu

雜屬

77

老弦

ferhe sirge

aqamad čibqadasu

雜屬

78

子弦

fiyanggū sirge

otqan čibqadasu

雜屬

79

弦馬

berhe

tebke

雜屬

80

琴軫

kituhan i murikū

törü yin yatuγan-u erkebči

雜屬

81

琴足

kituhan i sujakū

törü-yin yatuγan-u köl

雜屬

82

琴扣

kituhan i kuyerhen

törü-yin yatuγan-u küir

雜屬

83

軸子

murikū

tenggelig

雜屬

84

鼓墜

lasihikū

süike

雜屬

85

鼓腔

weren

čaγariγ

雜屬

86

sengken

senji

雜屬

87

senggele

jaγalmai (serbege)

雜屬

注:1.《四體合璧文鑒》,採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收藏版本。

2.“蒙文”一欄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青格力先生轉寫。

3.“屬類”一欄,根據《中國音樂詞典》、《中國少數民族樂器志》分類。二者不同之處,以《中國音樂詞典》為准。

 

 

 

附表4:乾隆《禦制五體清文鑒》樂器

序號

漢文

滿文

蒙文

屬類

1

jungken

altan kögürge

打擊類

2

鎛鐘

turungge jungken

terigülegsen altan kögürge

打擊類

3

編鐘

ikiri jungken

jigdelügsen altan kögürge

打擊類

4

kingken

qan toγurγ-a

打擊類

5

特磬

cohonggo kingken

terigülügsen qan toγurγ-a

打擊類 

6

編磬

ikiri kingken

jigdelegsen qan toγurγ-a

打擊類

7

tungken

kenggerge

打擊類

8

六合鼓

nicangga tungken

jirγuγan tegülder kenggerge

打擊類

9

應鼓

acabure tungken

dokiyalduγulqu kenggerge

打擊類

10

搏拊鼓

fika tungken

arur-a kebtei kenggerge

打擊類

11

仗鼓

faidan i tungken

jiγsaγal-un kenggerge

打擊類

12

渣鼓

jaguri tungken

jaγu kenggerge

打擊類

13

托鑼鼓

torkikū tungken

toγurčaγ kenggerge

打擊類

14

扁鼓

halfiyangga tungken

qabtaγai kenggerge

打擊類

15

鏜鼓

teheni tungken

saγuritu kenggerge

打擊類

16

月鼓

biyangga tungken

saratu kenggerge

打擊類

17

把鼓

jafakūngga tungken

bariγultu kenggerge

打擊類

18

搖鼓

lasihikū tungken

sajiγur kenggerge

打擊類

19

longko

kürel kögürge

打擊類

20

月鑼

biyangga longkon

saratu kürel kögürge

(qarangγ-a)

打擊類

21

can

kürel kögürge

打擊類

22

cangga

čang

打擊類

23

點子

tongkišakū

tongsiγur

打擊類

24

jaidakū

čang

打擊類

25

鍋子

jaidari

qomqatu čang

打擊類

26

caksikū

čingkiljaγur

打擊類

27

撲鈸

hisdakū

öčüken čang

打擊類

28

雲牌

pan

dokiy-a čang

打擊類

29

方響

geren kanggiri

olan qangginaγči

打擊類

30

tanggiri

kürel tangtu

打擊類

31

danggiri

kürel dangtu

打擊類

32

conggiri

dingšaγ

打擊類

33

雲鑼

geren fila

dudarm-a

打擊類

34

toksin

ekilegči

打擊類

35

karkakū

quriyagči

打擊類

36

木魚

toksitu

kendi

打擊類

37

擊子

foritu

Küri

打擊類

38

號筒

ihan buren

üker büriy-e

吹奏類

39

大銅角

amba buren

yeke büriy-e

吹奏類

40

蒙古角

monggo buren

mongγol büriy-e

吹奏類

41

畫角

gocingga buren

tataqu büriy-e

吹奏類

42

喇叭

buleri

gauli-yin büriy-e

吹奏類

43

小銅角

ajige buren

öčüken büriy-e

吹奏類

44

嗩呐

bileri

bilar

吹奏類

45

海笛

ajige bileri

öčüken bisgigür

吹奏類

46

ficakū

bisgigür

吹奏類

47

橫笛

hetu ficakū

köndelen bisgigür

吹奏類

48

sihakū

quγursun bisgigür

吹奏類

49

ficari

quurqan bisgigür

吹奏類

50

boifuka

sibar bisgigür

吹奏類

51

排簫

ada ficakū

jigdelügsen bisgigür

吹奏類

52

baksangga ficakū

baγlaγsan bisgigür

吹奏類

53

胡笳

coron

modun čoγor

吹奏類

54

kituhan

törü-yin yatuγ-a

彈撥類

55

šetuhen

aγui yeke yatuγ-a

彈撥類

56

yatuhan

yatuγ-a

彈撥類

57

月琴

fituhan

biwalig

彈撥類

58

押琴

gituhan

yatuγaliγ

彈撥類

59

提琴

tatuhan           

tatalγatu

彈撥類

60

jutuhan

teleselgetü

彈撥類

61

琵琶

fifan

biba

彈撥類

62

虎拍

fifari

modun šidurγu

彈撥類

63

三弦

tenggeri

šodurγu

彈撥類

64

二弦

juwerge

qoyar čibqadasutu

彈撥類

65

胡琴

onggocon

kigili

彈撥類

66

口琴

mekeni

temür quγur

吹奏類

67

竹口琴

hūru

qulusun quγur

吹奏類

68

簸箕

fiyoo

debigür

打擊類

69

楂板

carki

čargil

打擊類

70

戲竹

kumgetu

qulusun širbigür

雜屬

71

鬼臉

mahū

qoduγočin

雜屬

72

木馬

moo morin

modun mori

雜屬

73

竹馬

tehen morin

qulusutu mori

雜屬

74

高蹺

tehen

modun köl-tü

雜屬

75

竹馬架

tehe

sauri

雜屬

76

sirge

čibqadasu

雜屬

77

老弦

ferhe sirge

aqamad čibqadasu

雜屬

78

子弦

fiyanggū sirge

otqan čibqadasu

雜屬

79

弦馬

berhe

tebke

雜屬

80

琴軫

kituhan i murikū

törü-yin yatuγan-u erkebči

雜屬

81

琴足

kituhan i sujakū

törü-yin yatuγan-u köl

雜屬

82

琴扣

kituhan i kuyerhen

törü-yin yatuγan-u küir

雜屬

83

軸子

murikū

tenggelig

雜屬

84

鼓墜

Lasihikū

süike

雜屬

85

鼓腔

weren

čaγariγ

雜屬

86

sengken

senji

雜屬

87

senggele

jaγalmai

雜屬

注:1.《禦制五體清文鑒》,清乾隆末年鈔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北京民族出版社影印,1957年版

2.“蒙文”一欄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青格力先生轉寫。

3.“屬類”一欄,根據《中國音樂詞典》、《中國少數民族樂器志》分類。二者不同之處,以《中國音樂詞典》為准。

 

 

 

附表5:《初學必讀》樂器

序號

漢文

滿文

屬類

序號

漢文

滿文

屬類

1

jungken

打擊類

45

海笛

ajige bileri

吹奏類

2

鎛鐘

turungge jungken

打擊類

46

ficakū

吹奏類

3

編鐘

ikiri jungken

打擊類

47

橫笛

hetu ficakū

吹奏類

4

kingken

打擊類

48

sihakū

吹奏類

5

特磬

cohonggo kingken

打擊類 

49

ficari

吹奏類

6

編磬

ikiri kingken

打擊類

50

boifuka

吹奏類

7

tungken

打擊類

51

排簫

ada ficakū

吹奏類

8

六合鼓

nicangga tungken

打擊類

52

baksangga ficakū

吹奏類

9

應鼓

acabure tungken

打擊類

53

胡笳

coron

吹奏類

10

搏拊鼓

fika tungken

打擊類

54

kituhan

彈撥類

11

仗鼓

faidan i tungken

打擊類

55

šetuhen

彈撥類

12

渣鼓

jaguri tungken

打擊類

56

yatuhan

彈撥類

13

托鑼鼓

torkikū tungken

打擊類

57

月琴

fituhan

彈撥類

14

扁鼓

halfiyangga tungken

打擊類

58

押琴

gituhan

彈撥類

15

鏜鼓

teheni tungken

打擊類

59

提琴

tatuhan           

彈撥類

16

月鼓

biyangga tungken

打擊類

60

jutuhan

彈撥類

17

把鼓

jafakūngga tungken

打擊類

61

琵琶

fifan

彈撥類

18

搖鼓

lasihikū tungken

打擊類

62

虎拍

fifari

彈撥類

19

longko

打擊類

63

三弦

tenggeri

彈撥類

20

月鑼

biyangga longkon

打擊類

64

二弦

juwerge

彈撥類

21

can

打擊類

65

胡琴

onggocon

彈撥類

22

cangga

打擊類

66

口琴

mekeni

吹奏類

23

點子

tongkišakū

打擊類

67

竹口琴

hūru

吹奏類

24

jaidakū

打擊類

68

簸箕

fiyoo

打擊類

25

鍋子

jaidari

打擊類

69

楂板

carki

打擊類

26

caksikū

打擊類

70

戲竹

kumgetu

雜屬

27

撲鈸

hisdakū

打擊類

71

鬼臉

mahū

雜屬

28

雲牌

pan

打擊類

72

木馬

moo morin

雜屬

29

方響

geren kanggiri

打擊類

73

竹馬

tehen morin

雜屬

30

tanggiri

打擊類

74

高蹺

tehen

雜屬

31

danggiri

打擊類

75

sirge

雜屬

32

conggiri

打擊類

76

老弦

ferhe sirge

雜屬

33

雲鑼

geren fila

打擊類

77

二弦

juwerhe sirge

雜屬

34

toksin

打擊類

78

子弦

fiyanggū sirge

雜屬

35

karkakū

打擊類

79

弦馬

berhe

雜屬

36

木魚

toksitu

打擊類

80

琴軫

kituhan i murikū

雜屬

37

擊子

foritu

打擊類

81

琴足

kituhan i sujakū

雜屬

38

號筒

ihan buren

吹奏類

82

琴扣

kituhan i kuyerhen

雜屬

39

大銅角

amba buren

吹奏類

83

軸子

murikū

雜屬

40

蒙古角

monggo buren

吹奏類

84

鼓墜

lasihikū

雜屬

41

畫角

gocingga buren

吹奏類

85

鼓腔

weren

雜屬

42

喇叭

buleri

吹奏類

86

sengken

雜屬

43

小銅角

ajige buren

吹奏類

87

senggele

雜屬

44

嗩呐

bileri

吹奏類

 

 

 

 

注:1.《初學必讀》,京都隆福寺東口內路南聚珍堂梓行,光緒十六年八月新鐫,宋和平先生私藏。

2.根據《中國音樂詞典》、《中國少數民族樂器志》分類。二者不同之處,以《中國音樂詞典》為准。

3.與《增訂清文鑒》相比少雜屬類竹馬tehe,多雜屬類二弦juwerhe sirge



[] 參見拙文《清中前期宮廷滿洲祭祀典禮的製作及其意義》,載《清史論叢》2011年號。

[] 參見鄭天挺:《滿洲入關前後幾種禮俗之變遷》,載《清史探微》,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38頁。

[]  []申忠一:《建州紀程圖記》,參見《清初史料叢刊》第十種《建州紀程圖記校注》,遼寧大學歷史系1979年版,36頁注釋[97][98]

[]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332頁。

[]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339頁;《滿洲實錄》,199頁。

[]  []李民:《建州聞見錄》,《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三輯,潘喆、李鴻彬、孫方明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1991年版,472頁。

[] 《滿文老檔》天命第冊,天命三年九月,67頁。

[]  []東洋文庫叢刊第十二《滿文老檔》Ⅰ“太祖1,天命三年九月,109頁。

[]  []松村潤著,敖拉翻譯:《清太祖實錄研究》,載於《蒙古學資訊》2002年第1期,第23頁。

[]  劉小萌先生曾在《滿族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一書《前言》中提到,“(《滿洲實錄》)雖然成書於乾隆四十六年前後,但文字主要取材滿文老檔,圖繪則源於天聰九年完成的《太祖實錄圖》”。《滿文老檔》僅用滿文記錄,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為《滿洲實錄》的滿文部分源于《滿文老檔》。參見劉小萌:《滿族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遼寧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8頁。

[11]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12頁。

[12] 《滿洲實錄》,104頁。

[13] 《滿洲實錄》,105頁。

[14] 《清太祖實錄》卷,乙酉歲至戊戌歲,丁酉春正月壬辰。

[15] 《滿文老檔》第冊,天命四年正月三月,77頁。

[16]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3頁。

[17] 《滿洲實錄》,243頁。

[18] 《滿洲實錄》,243頁。

[19] 《清太祖實錄》卷,天命四年三月甲申。

[20]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5頁。

[21] 《滿洲實錄》,367頁。

[22] 《滿洲實錄》,367頁。

[23] 《清太祖實錄》卷,天命九年二月庚子。  

[24]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380頁。

[25] 《滿洲實錄》,370頁。

[26] 《滿洲實錄》,370頁。

[27] 《清太祖實錄》卷,天命九年四月甲申。

[28]  參見[香港]羅明輝《清代宮廷音樂的政治文化作用》,載于《滿學研究》第六輯,435頁;劉桂騰《清代乾隆朝宮廷禮樂探微》一文也提及天命、天聰朝禮樂製作,且以《滿文老檔》為依據,但該文僅做概括性的簡單描述,沒有對比前後史料書寫的差別,載於《中國音樂學》2001年第3期,第44頁。

[29]  天聰九年(1635)以及天聰七年(1633)、八年(1634)的檔冊,乾隆年間編纂《滿文老檔》時,因紛亂難尋,故未曾收入。一九三五年九月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獻館在整理內閣大庫檔案時發現了三冊滿文舊檔冊,其中就有《天聰九年檔》。《天聰九年檔》從天聰九年(1635)正月至十二月,記錄完整,十分珍貴,彌補了《滿文老檔》的不足。本文使用的是關嘉錄、佟永功、關照宏整理編譯,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0]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339頁。

[31]  参见拙文《清入关前的宫廷礼乐及其政治文化意义》,载《清史论丛》2006年号。

[32] 《滿文老檔》天聰第冊,天聰元年正月,805頁。

[33] 《滿文老檔》天聰第四五冊,天聰六年正月,1187頁。

[34] 《滿文老檔》天聰第四五冊,天聰六年正月,1187頁。

[35] 《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編譯》(上冊),天聰九年乙亥,219

[36]  如《滿文老檔》天命第8冊,天命四年(1619)三81頁:天命四年三月朝鮮副元帥來降,見大貝勒。大貝勒以見面禮,具筵宴之;《滿文老檔》天命第二二天命六年1621五月203頁:(天命六年五月二十一日)是日,科爾沁老人囊蘇喇嘛至。入汗衙門時,汗起身與喇嘛握手相見,倂坐大宴之”等等。

[37]  《滿文老檔》崇德第冊,崇德元年四月,1423頁。

[38]  《清太宗實錄稿本》崇德年間:實錄高十四 自崇德元年丙子四月登基 議定會典諸王喪禮起本年六月止,第15頁。

[39]  《滿文老檔》天命四三冊,天命八年正月,392頁。

[40]  《清太祖實錄》卷,天聰三年閏四月,71頁。 

[41]  《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十四輯“盛京吏戶禮兵四部文”之(三)“禮部文”:“賞演戲人及來朝中外各官”條,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書局1990年版,121——122頁。

[42]  江橋:《康熙〈御制清文鑒〉研究》第一章,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17頁。

[43]  此據序言時間。

[44]  江橋:《康熙〈御制清文鑒〉研究》第一章,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15頁。

[45] cinggilakū”(墜鈴),乾隆《御制增訂清文鑒》中沒有這種樂器,此處樂器名稱的漢譯根據胡增益主編《新滿漢大詞典》“cinggilakū”詞條,138頁。

[46]  参见拙文《清入关前的宫廷礼乐及其政治文化意义》,载《清史论丛》2006年号。

[47]  “金”是一種打擊樂器,滿文名稱“can”。

[48]  《中國音樂詞典》“雲鑼”條,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版,487頁。

[49]  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序。

[50]  江橋:《康熙〈御制清文鑒〉研究》第五章,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161頁。

[51]  参见拙文《清入关前的宫廷礼乐及其政治文化意义》,载《清史论丛》2006年号。

[52]  参见拙文《清入关前的宫廷礼乐及其政治文化意义》,载《清史论丛》2006年号。

[53]  参见拙文《清入关前的宫廷礼乐及其政治文化意义》,载《清史论丛》2006年号。

[54] 《中國音樂詞典》“嗩呐”條,380頁。

[55]  参见拙文《清入关前的宫廷礼乐及其政治文化意义》,载《清史论丛》2006年号。

[56] 《滿文老檔》崇德第二十冊,崇德元年七月,1529頁。滿文轉寫根據[]藤岡勝二譯《滿文老檔·太宗崇德の卷》,1611頁。

[57]  《御制滿珠、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件》,《四庫全書》經部,二三四冊。

[58]  《四體合璧清文鑒》,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收藏。

[59]  《御制五體清文鑒》,清乾隆末年鈔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北京民族出版社影印,1957年出版。

[60]  《初學必讀》與《增訂清文鑒》相比,少雜屬類竹馬架“tehe,多雜屬類二弦“juwerhe sirge”。

[61]   江橋:《康熙〈諭旨清文鑒〉研究》,第三章《內容分析——選詞原則》,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108頁。

[62]  《御制滿珠、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件》,《四庫全書》經部,二三四冊。

[63]  《四體合璧清文鑒》,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收藏。

[64]  《御制五體清文鑒》,清乾隆末年鈔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北京民族出版社影印1957年版。

[65]   關於滿文在語言學上的發展,這方面不是本文論證的重點,江橋先生對此作了詳盡的論述,請參考《康熙〈諭旨清文鑒〉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

[66]   參見拙文《清中前期宮廷滿洲祭祀典禮的製作及其意義》,載《清史論叢》2011年號。

[67]  現存《滿文老檔》最早記事是丁未年,即萬曆三十五年,故該時段內容“缺”,下同。

[68] “無”即無此相關內容,下同。

[69]  原書以墨遮住字跡。

[70]  []東洋文庫叢刊第十二《滿文老檔》Ⅰ“太祖1,萬曆四十三年四月,43頁。

[71]  []東洋文庫叢刊第十二《滿文老檔》Ⅰ“太祖1,天命三年四月,89頁。

[72]  []東洋文庫叢刊第十二《滿文老檔》Ⅰ“太祖1,天命三年九月,109頁。

[73]  []東洋文庫叢刊第十二《滿文老檔》Ⅱ“太祖2,天命七年正月,465頁。

[74] “無”即無此相關內容,下同。

[75]  []東洋文庫叢刊第十二《滿文老檔》Ⅱ“太祖2,天命七年二月,537頁。

[76]  []東洋文庫叢刊第十二《滿文老檔》Ⅱ“太祖2,天命七年三月,556頁。

[77]  []東洋文庫叢刊第十二《滿文老檔》Ⅱ“太祖2,天命九年正月,881頁。

[78] 《滿文老檔》天命第六五卷,天命十年四月至八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滿文老檔》有圈點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