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所处位置:首页>>专门史>>社会史>>研究动态
选择文字大小[大] [中] [小]

书讯:《垂虹问俗——田野中的近现代江南社会与文化》出版

发布日期:2018-12-25 原文刊于:《垂虹问俗——田野中的近现代江南社会与文化》
作者: [日]佐藤仁史 / 吴滔 / 张舫澜 / 夏一红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0
页数: 317
定价: 42.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18130859
 
内容简介
《垂虹问俗——田野中的近现代江南社会与文化》是佐藤仁史和吴滔两位学者继《嘉定县事——14至20世纪初江南地域社会史研究》之后的又一次合作,是两人基于共同研究旨趣的十几年合作研究的阶段成果,同时收录了张舫澜、夏一红两位研究伙伴的相关研究成果。书中记录了研究者以江苏吴江地区为中心的田野调查成果,集中反映了历史人类学、社会经济史、民俗学等研究视角中对近现代江南地区社会文化的若干认知,可以彰显中日学者对固有学术范式的追求和超越以及处理具体学术问题时采取的不同路径。
 
作者简介
佐藤仁史:现为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和口述史。
吴滔:现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地理学、明清社会经济史。
张舫澜: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江苏省吴歌学会副秘书长。长篇叙事吴歌《五姑娘》的主要搜集整理者。
夏一红:香港科技大学人类学哲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硕士。
 
目录
江南“低乡”究竟有何不同?——《垂虹问俗》序 // 赵世瑜
前言
第一节 中国农村惯行调查与村落共同体论争
第二节 1980年代以降的农村调查与农村社会论
第三节 日本学者的江南农村调查
第四节 太湖流域社会史研究
第五节 本书的结构与内容
人群与社会
第一章 《致身录》的流传与黄溪史氏的命运
第一节 相关史料介绍
第二节 从史彬到史仲彬
第三节 以《致身录》为名的两次请祀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分湖柳氏的日常生活与分房原则
第一节 分湖柳氏与大胜三墙门
第二节 宗祧的承继:过继和兼祧
第三节 轮房:家族的整合与房的分立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江南渔民信仰与社会组织的近代转变
第一节 天主教在江南的传播
第二节 国家对江南渔民的控制和管理
第三节 江南渔民的社会组织与天主教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船民上岸:东太湖小船渔民信仰的变迁
第一节 百年社会变迁下的渔民小区
第二节 80年代后复兴的渔民信仰活动
第三节 上岸渔民日常信仰活动
第四节 小结
刘王信仰与江南社会
第五章 从刘王信仰看“社村”的统合与村际关系
第一节 江南低乡地带的村落
第二节 庙会组织与江南的村落社会
第三节 从出巡来看村与外界的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南北三草:庄家圩庙会与乡村秩序的重组
第一节 “南北三草”和庄家圩庙
第二节 猛将会的组织和路线
第三节 “复兴”的传统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民俗学视角下的刘猛将传说和庄家圩猛将会
第一节 刘猛将和刘猛将的传说
第二节 为刘猛将建立的庙宇
第三节 庄家圩猛将庙的各种活动
第四节 庄家圩猛将会的盛况
第五节 庄家圩猛将会在民俗学上的地位
文艺与民俗
第八章 曲艺空间与民俗文化:以宣卷艺人的演出记录为中心
第一节 宣卷的变迁
第二节 一位宣卷艺人的曲艺空间
第三节 从演出记录来看农村的民俗
第四节 宣卷活动的组织人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芦墟山歌的源流与传承
第一节 芦墟山歌名声响
第二节 田家自有天然乐
第三节 悠悠一曲《五姑娘》
第四节 代代歌手永流芳
第五节 一方风情一方歌
附录 吴江非遗传承人的口述调查
第一节 芦墟长篇叙事山歌《孟姜女》传承:李永良口述
第二节 渔民与文艺:沈全弟口述赞神歌史
后记

后  记(吴滔)
    今年恰逢我与佐藤君相识整整二十年,在这个时候出版我们合作的研究成果,无疑具有特别的意义。自入行以来,一直服膺老一辈日本学者对于江南社会经济史的精深研究,更对福武直、林惠海、高仓正三、森正夫、滨岛敦俊等为代表的两代日本学人在江南所主持的实地调查心怀景仰。长年浸淫于书斋的我,对田野考察充满着期待。或许是冥冥中的缘分,怀着种种学术上的困惑和追求,2003年我来到中山大学,加入到历史人类学的研究群体。
    在最初的摸索中,首先选择了我最为熟悉的吴江作为突破口。一方面受到了费孝通先生曾在当地从事社会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感召,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之前在复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有幸结识了周德华、张舫澜、李海珉几位当地乡贤的缘故。田野工作出奇的顺利,主要得益于张舫澜、杨申亮二位先生的鼎力帮助,后者甚至牺牲本人的工作时间,骑着摩托车陪我走街串巷。这些都为后来我们在吴江的田野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暑假,当时还任职于日本滋贺大学的佐藤仁史助教授介绍我以中方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兵库县立大学太田出助教授为中心的太湖流域社会史研究班,该研究班受到了日本2004—2006年度科学研究费基盘研究B“有关清末民国时期、江南三角洲市镇社会的结构变动与地方文献的基础研究”的资助。按照这项研究的最初设想,主要是围绕地方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深化对20世纪江南市镇社会的理解,研究重点并没放在实地考察之上。然而,在实际的合作当中,我们逐渐达成一种共识:即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有必要加强实地考察在研究计划中的分量。在张舫澜、杨申亮等先生的全力协助下,研究班的实地考察工作得以全面铺开。考察的范围以吴江为中心,兼及吴县、湖州、嘉兴、嘉善、青浦等周边地区,考察的方式以访谈为主。几年时间下来,先后采访了数百人,受访对象涉及基层干部以下社会各个阶层,甚至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基层税收人员和米行伙计。虽然口述调查采取“详近略古”的方式,但那时的采访过程中常会遇到80岁以上的老人,多少让我们对20世纪江南乡镇社会的面貌也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为了采访的顺利进行,研究班还陆续邀请了当时在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就读的夏一红、潘弘斐、徐芳、钱丰、伍珺涵等同学,参与到调研工作中,他们均为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源,主要负责承担口述访谈的方言翻译和录音整理工作。我们在日本汲古书院出版的《中国农村の信仰と生活:太湖流域社会史口述记录集》和《中国农村の民间艺能:太湖流域社会史口述记录集2》二书,即是在口述录音整理工作基础上的成果汇集。据佐藤君讲,将口述资料集原汁原味地结集出版,即便在日本学者的调查传统中也算是一种创举。
    在工作流程上,我们的口述调查直接受到福武直、滨岛敦俊等两代日本学者调查传统的影响,一是比较重视民俗和乡村社会组织,二是在采访中较为侧重受访人个人经历的记录。具体而言,针对每一个采访对象,均专门留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用于详细了解受访者的个人经历,如果对这些个人基本情况一知半解,就不能充分了解受访者的立场,进而就不能保证采访内容的相对中立性,口述记录也就难以被采信。每一次重复而单调的提问,对于我们这些自以为比较了解国情的中国师生来说未免有些无聊,然而,日积月累,不仅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对当代乡村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也在无形中触摸到上世纪前半叶以来部分日本学者是如何将实地调查所获取的原始资料转换成《中国农村惯行调査》和《农村实态调査报告书》等成熟文本的某些学理上的印迹。用一句可能不太贴切的话来概括,日本学者实地调查传统的主要目的之一乃是“在田野中制造史料”。这在佐藤君的前言中已有很好的表述。
    除了以上合作,近年来,佐藤君也时常现身于由中山大学组织的各种田野工作坊。我们的工作方法被他敏锐地概括为“在田野中解读史料”,恰与“在田野中制造史料”的路径相对应。所谓“在田野中解读史料”,主要为了有效解决田野访谈与地方历史文献“对接”的问题。江南的地方文献多收藏于公藏机构,在田野中很难有机会获取碑刻、族谱等材料,除非预先熟读乡土文献,否则田野和文献“各自为政”的境况难以得到改善;而纯粹在书斋里阅读乡土文本,也不能在真正意义上与地方文献所表达的时空相贴近,作为“他者”的我们,已经与研究对象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疏离与隔膜,不可能百分之百读懂乡土文本中的所有内容。因此,回到历史现场去解开这些困惑就显得非常必要,“在田野中解读史料”或不失为在江南从事历史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一个突破口。我们采取的主要路径是:先仔细阅读田野调查点的传世志书和其他历史文献,对田野点的时空脉络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再进入历史现场,结合在实地获取的相对鲜活的时空信息,发掘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贴近编纂者的观念和立场,对进入田野之前的“先入之见”加以修正,以尽量减少对文本不必要的曲解。
    应该说,以上两种工作风格,在方法论上并无本质的异趣,共同构成了我们持久合作的基础。而收入本书的所有研究论文,恰是这两种工作风格紧密结合的产物,时间跨度从2004年至今。这些论文的初次发表时间如下:
前言
佐藤仁史:《日本的近现代中国基层社会史研究与田野调查》,邵轩磊、石之瑜、何培忠编:《战后日本的中国研究:口述知识史(第二冊)》,台湾大学政治学系中国大陆暨两岸关系教学与研究中心,2013年。
第一章
吴滔:《〈致身录〉与吴江黄溪史氏的命运》,《明史研究》第十五辑,2017年。
第二章
吴滔:《分房原则在日常生活之呈现——以分湖柳氏大胜三墙门为中心》,载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第三章
佐藤仁史:《近代江南の渔民と天主教》,《历史评论》765号,2014年(中文版:《近代江南的渔民与信仰:以天主教为中心》,《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集刊》第10期,2015年)。
第四章
夏一红:《上岸的船上人:太湖小船渔民上岸过程中社会转变研究》,《田野与文献》第67期,2012年。
第五章
佐藤仁史:《民国期江南の庙会组织と村落社会:吴江市における口述调査を中心に》,《近きに在りて》55号,2009年(中文版:《民国时期江南的庙会组织与村落社会:以吴江市的口述调査为中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3号,2012年)。
第六章
吴滔(吉田建一郎翻译) :《庄家圩刘王庙と村落社会》,太田出、佐藤仁史编:《太湖流域社会の历史学的研究:地方文献と现地调查からのアプローチ》,东京:汲古书院,2007年(中文版:《神庙界域与乡村秩序的重组——吴江庄家圩庙考察报告及其初步研究》,《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
第七章
初稿写于1982年。张舫澜(宫田义矢翻译):《刘猛将传说と吴江庄家圩猛将会调査》,太田出、稻田清一、吴滔编:《中国农村の信仰と生活——太湖流域社会史口述记录集》,东京:汲古书院,2008年。
第八章
佐藤仁史:《一宣卷艺人の活动からみる太湖流域农村と民间信仰:上演记录に基づく分析》,太田出、佐藤仁史前揭:《太湖流域社会の历史学的研究》。
第九章
张舫澜:《芦墟山歌摭谈》,高福民、金煦主编:《中国·吴歌论坛》,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
附录
张舫澜、金云林:《芦墟长篇叙事山歌〈孟姜女〉传承》;陈志强、张舫澜、金云林:《同里赞神歌史》,《吴江文史资料》第31辑,2016年。
    在20年的合作中,我们从纯粹的地方文献搜集走向历史的田野,从单纯关注陆地社会到开始关注水上流动的世界。老一辈的地方民俗学者始终支持我们的工作,新一辈的年轻学子也在茁壮成长,并成为本书的作者。这也是本书最大的亮点。最后要衷心地感谢支持和参与我们调研工作的所有师友,让我们有信心继续我们的探索!特别要感谢赵世瑜教授为本书赐序,给这本小书增添了大分量。